春分中的分有什麼含義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那麼,春分的“分”是什麼意思呢?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

  春分之釋義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

  春分時,從理論上說,全球晝夜等長。春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

  春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春分之後,北極附近開始極晝,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結束,極夜開始,範圍漸大。

  春分之拜神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 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

  日壇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 甲、丙、 戊、 庚、 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時就建有 日壇,北京的這座日壇建於明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它被正方形的外牆圍護,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來到北壇門內的 具服殿休息,然後更衣到 朝日壇行祭禮。朝日壇在整個建築的南部, 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 東方行禮的緣故。壇為圓形,壇臺1層,直徑33.3米,周圍砌有矮形圍牆,東南北各有櫺星門1座。西邊為正門,有3座櫺星門,以示區別。牆內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臺,叫做拜神壇,高1.89米,周圍64米。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徵大明神太陽,這本是一種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佈置,但到清代卻改用方磚鋪墁,使日壇遜色不少。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 迎神、奠玉帛、 初獻、亞鮮、 終獻、答福胙、車饌、 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如今的 日壇已經告別了祭日敬神的時代,成為了人們休閒娛樂的公園。

  春分之要防沙塵暴

  春分時節,在中國的西北大部、華北北部和東北地區還處在冬去春來的過渡階段,晴日多風,乍暖還寒。根據近幾年來對沙塵這一地區天氣的統計,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15天,正處在3月底到4月初,在這些地區,大風 捲起的揚沙 、高空飄來的浮塵 ,特別是沙塵暴 對大氣 造成的汙染,每每都受到眾人的關注,成為一時的熱點話題。

  沙塵暴是指強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很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km的天氣現象。

  沙塵暴天氣主要發生在冬春季節這是由於冬春季乾旱區降水甚少,地表異常乾燥鬆散,抗風蝕能力很弱,在有大風颳過時, 就會將大量沙塵捲入空中,形成沙塵暴天氣。遇到沙塵暴要少出門,出門要捂住口鼻,以免發生呼吸道疾病。

  春分之沙塵暴形成原因

  有利於產生大風或強風的天氣形勢,有利的沙、塵源分佈和有利的空氣不穩定條件是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強風是沙塵暴產生的動力,沙、塵源是沙塵暴物質基礎,不穩定的熱力條件是利於風力加大、強對流發展,從而夾帶更多的沙塵,並捲揚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乾旱少雨,天氣變暖,氣溫回升,是沙塵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氣氣候背景;地面冷鋒前對流單體發展成雲團或颮線是有利於沙塵暴發展並加強的中小尺度系統;有利於風速加大的地形條件即狹管作用,是沙塵暴形成的有利條件之一。

  土壤、黃砂主要成分是矽酸鹽,當乾旱少雨且氣溫變暖時,矽酸鹽表面的矽酸失去水分,

  H2SiO4=SiO3 -2 + H2O***氣***↑

  這樣矽酸鹽土壤膠團、砂粒表面就會帶有負電荷,相互之間有了排斥作用,成為氣溶膠不能凝聚在一起,從而形成揚砂即沙塵暴。沙塵暴本質上是帶有負電荷的矽酸鹽氣溶膠。

  總之,沙塵暴的形成需要這三個條件:

  沙塵暴一是地面上的沙塵物質。它是形成沙塵暴的物質基礎。

  二是大風。這是沙塵暴形成的動力基礎,也是沙塵暴能夠長距離輸送的動力保證。

  三是不穩定的空氣狀態。這是重要的局地熱力條件。沙塵暴多發生於午後傍晚說明了局地熱力條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