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的症狀有哪些

  癲癇病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羊角風。患上癲癇病對患者有非常大的傷害,下面給大家介紹癲癇病的症狀,希望能幫到大家。

  癲癇病的症狀

  1、精神運動性發作

  類似失神小發作,但持續1分鐘以上。或出現多種幻覺、錯覺、無意識的動作,如吸吮、咀嚼、咂嘴、脫衣、解鈕釦等。

  2、癲癇侷限性發作

  一側口角、眼瞼、手指、足趾或一側面部及肢體末端短陣性抽搐或麻木刺痛。抽搐有時可由手指至上肢擴充套件到對側。

  3、癲癇小發作

  可表現為兩種情況:失神小發作:突然兩眼凝視或上翻,楞神,活動、語言中斷,持物掉地,呼之不應,約數十秒鐘。肌陣攣小發作:面部、上肢、頸部、軀幹發生短促***1-2秒***的肌陣攣。

  4、癲癇大發作

  病人突發意識喪失、跌倒有時大叫一聲、呼吸暫停、口吐白沫、全身強直性抽搐、脣舌咬破,大小便失禁。5-10分鐘恢復。

  癲癇病的原因

  外傷:顱腦產傷是嬰幼兒期症狀性癲癇的常見原因,挫傷,出血和缺血也能導致區域性腦組織軟化,日後形成癲癇灶。成人閉合性腦外傷後約有5%發生癲癇,重症及開放性腦外傷發生的癲癇更多,可達30%左右。

  先天性疾病:如染色體異常,遺傳性代謝障礙,腦畸形及先天性腦積水等。

  營養代謝性疾病: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甲亢,均可引起癲癇發作。

  感染:各種腦炎,腦膜炎,腦膿腫急性期的充血,水腫,毒素的影響及滲出物都可能引起癲癇發作,痊癒後形成的瘢痕及粘連也可能成為癲癇灶,寄生蟲病如腦血吸蟲病,腦肺吸蟲病,腦囊包蟲等常引起癲癇。

  變應性疾病:如結節性硬化症,老年痴呆等也常伴有癲癇發作。

  顱內腫瘤:30歲以後發生癲癇的病人,除腦外傷外,腦腫瘤是常見原因,尤其是生長緩慢的少突膠質瘤,腦膜瘤,星形細胞瘤等。

  腦血管病:除腦血管畸形及動脈瘤引起的癲癇發作年齡較輕外,腦血管病性癲癇多見於中老年人。出血性及缺血性腦血管病均可以引起癲癇。

  癲癇的治療方法

  1、抗癲癇藥物使用指徵:癲癇的診斷一旦確立,應及時應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發作。但是對首次發作、發作有誘發因素或發作稀少者,可酌情考慮。

  2、選擇抗癲癇藥物時總的原則:對癲癇發作及癲癇綜合徵進行正確分類是合理選藥的基礎。此外還要考慮患者的年齡***兒童、成人、老年人***、性別、伴隨疾病以及抗癲癇藥物潛在的副作用可能對患者未來生活質量的影響等因素。如嬰幼兒患者不會吞服藥片,應用糖漿製劑既有利於患兒服用又方便控制劑量。兒童患者選藥時應注意儘量選擇對認知功能、記憶力、注意力無影響的藥物。老年人共患病多,合併用藥多,藥物間相互作用多,而且老年人對抗癲癇藥物更敏感,副作用更突出。因此老年癲癇患者在選用抗癲癇藥物時,必須考慮藥物副作用和藥物間相互作用。對於育齡期女性癲癇患者應注意抗癲癇藥對激素、性慾、女性特徵、懷孕、生育以及致畸性等的影響。傳統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雖有一定臨床療效,但是副作用較多如齒齦增生、毛髮增多、致畸率高、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不易耐受。抗癲癇新藥***如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託吡酯、奧卡西平等***不僅臨床療效肯定,而且副作用小,患者容易耐受。

  3、抗癲癇藥物治療應該儘可能採用單藥治療,直到達到有效或最大耐受量。單藥治療失敗後,可聯合用藥。儘量將作用機制不同、很少或沒有藥物間相互作用的藥物配伍使用。合理配伍用藥應當以臨床效果最好、患者經濟負擔最輕為最終目標。

  4、在抗癲癇藥物治療過程中,並不推薦常規監測抗癲癇藥物的血藥濃度。只有當懷疑患者未按醫囑服藥或出現藥物毒性反應、合併使用影響藥物代謝的其他藥物以及存在特殊的臨床情況***如癲癇持續狀體、肝腎疾病、妊娠***等情況時,考慮進行血藥濃度監測。

  5、抗癲癇治療需持續用藥,不應輕易停藥。目前認為,至少持續3年以上無癲癇發作時,才可考慮是否可以逐漸停藥。停藥過程中,每次只能減停一種藥物,並且需要1年左右時間逐漸停用。

  癲癇的藥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醫生和患者以及家屬均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愛心,患者應定期複診,醫生應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並輔以科學的生活指導,雙方充分配合,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和家屬在癲癇治療方面存在一些誤區,如有病亂投醫,輕信謠傳,懼怕抗癲癇西藥“對腦子有刺激”,長期服用會“變傻”,不敢服用有效抗癲癇藥物。而盲目投醫,到處尋找“祖傳祕方”、“純中藥”,輕信“包治”、“根治”的各種廣告,不僅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癲癇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還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有效時機,人為使患者變成了難治性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