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如何預防怎麼識別

  手足口病對嬰幼兒來說普遍是很容易感染的,目前手足口病還沒有免疫疫苗,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措施。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手足口病的預防、識別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手足口病的預防方法

  1、講究衛生。對於小孩子來講,因為自己做不到,所以講衛生的重擔就落在大人身上。在戶外玩的時候,大人要注意避免小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玩耍前後、飯前便後都要堅持洗手。另外,給寶寶餵食時,不要自己嚼過食物以後直接用嘴餵給孩子,每天陪著寶寶的同時也應注意做好大人的個人衛生。

  2、勤洗手。很多人認為反覆洗手太麻煩,洗手對於殺滅病毒的作用很大。因此洗手並不是簡單的沖沖就完了,而要用洗手液或者肥皂,將手上裡裡外外都認真地搓洗數次,一般來說,這樣的程式下來,洗一次手的時間得在1分鐘以上。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勤洗澡。

  另外,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汙物。

  3、多消毒。小孩的玩具、奶嘴,這些每天與小孩密切接觸的物品也要經過認真消毒。寶寶的玩具、傢俱,家長可以蘸些消毒水來消毒;而奶嘴最好每天都能用開水燙一下。這樣就能有效地避免病毒直接通過口腔傳染給寶寶。托幼機構應每日對玩具、用具等進行清洗消毒,減少間接接觸傳播。

  4、增強體質。儘量避免將寶寶帶去人多的公共場所,如果去的話,給寶寶戴一個口罩也會有效地做好防護。通常手足口病以及病毒感染都愛“盯上”體質弱的寶寶,家長有必要、有意識地常帶寶寶去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比如選擇環境優美、空氣好、人又少的公園等地。

  5、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晒衣被。

  6、托幼單位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7、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晒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8、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地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手足口病的識別方法

  患病初期的寶寶,有輕微的流鼻涕、咳嗽、低熱等類似感冒的症狀。繼之,口腔內出小水皰或潰瘍。大一些的寶寶會告訴媽媽嘴疼,小寶寶則表現出愛流口水、拒絕吃東西、哭鬧。媽媽檢查一下寶寶的口腔黏膜可以發現,在舌、兩頰部或脣齒側有粟米樣的斑丘疹、水皰或潰瘍,周圍有紅暈。

  同時,寶寶的手、腳、臀部出現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皰疹。這些皮疹不痛不癢,斑丘疹在5 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則是豆粒狀的,裡面有渾濁的液體,痊癒後不留痕跡。

  手足口病多大小孩會得

  手足口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表現口痛、厭食、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週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主要對症治療。

  普通病例表現,急性起病,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位於舌、頰黏膜及硬額等處為多,也可波及軟顎,牙齦、扁桃體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後轉為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手足部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消退後不留痕跡,無色素沉著。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多在一週內痊癒,預後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重症病例表現,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幹腦炎最為凶險***、腦脊髓炎、肺水腫、迴圈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