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簡筆畫圖片

  書,是我們最常見的。我們很喜歡看書。你知道看書的簡筆畫是怎樣的嗎?一起來看看吧。今天先和小編一起欣賞這些,希望你會有所收穫的。

  欣賞

>

  1

>

  2

>

  3

>

  4

>

  5

  欣賞完之後,請和小編一起看一些關於書的介紹。

  書的簡介

  書就是人類用來記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用來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非常大。

  活字版的書

  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尋找寫刻的材料。最早書寫材料都取自於自然界,如:石塊、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等等,都是其例。但這些材料,各有缺陷,無法充分發揮文字的紀錄功能。春秋戰國時代,知識日漸普及,著書立說,大行其道,為應需要,簡書和帛書乃相繼產生。「簡」是用竹或木製成狹長的條片,書寫時,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續下來,然後再依順序由右而左的排列,並以繩索加以編連,這樣一部著作,便能連貫而完整。帛書是絲織品寫成的圖書,由於帛性柔軟又輕便,攜帶及閱讀均感便利。只是簡書笨重,帛書昂貴,都不利於知識的普及及圖書的長期發展,因而人們又發明紙張來取代它們。

  紙的出現,約在西漢時期,史書正式的紀錄是公元一○五年。由於紙張具有輕柔及低廉的長處,因而,很快的成為生產圖書最主要的材料。紙出現以後,雖然解決了圖書生產方面的許多問題,但是生產圖書,猶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寫,既費時又費力,還是欠缺方便。人們遂從長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經驗中,啟發了雕版與印刷技術的結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產圖書方法,終於發明。以古法示範造紙過程。

  雕版印刷術約在初、盛唐時代出現,由於它是手工業時代生產圖書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廣利用,成為五代、兩宋以後生產圖書的主力。為了使印刷技術更便捷與美觀,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一○四一~一○四八***又有人發明活字排版印刷。而元朝末年,更進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領域。從此之後,印刷技術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鮮麗動人。

  圖書除了文字、紙張、印刷之外,如何裝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簡策之後,中國圖書的裝潢技巧,即不斷的改良提升,其演進的方向,大都朝向簡便實用、美觀大方的原則。歷代以來,圖書裝潢型制約有:卷軸、冊葉、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演進過程。近代的圖書,雖然採機械操作裝訂成平裝、精裝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書,還常用線條來增加古意,頗能引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國早期即有了護書用的銅製護套。

  然而無論生產圖書方法如何改變,其基本原理,卻都脫離不了舊日的方式。今日製版、印刷、造紙等製作圖書要件,可以說無一不是從國人舊有的發明中蛻變而來的。所以當我們緬懷人類文明的進步及圖書發展的歷史時,總難抑制住一股無名的興奮與榮耀的心情。當然,如何自勵自省,紹續先人光輝遺緒,或將更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