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漫素描鉛筆畫素材

  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一批名噪一時的漫畫家的出現,日本現代漫畫應運而生,並走上了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欣賞

  1

  2

  3

  4

  5

  日本動漫在中國的傳播

  1 日本動漫引進之初的傳播

  首先從日本動漫最初被引進中國的時期開始分析,主要從培養理論的角度來分析。培養理論,由G・格伯納等人提出。格伯納認為,在現代社會傳播媒介提示的“象徵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同時,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的過程,它在不知不覺當中制約著人們的現實觀。培養理論的基本論點是:電視已成為人類社會化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根據伯格納的培養理論,在電視機這種大眾媒介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那些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並且習慣了日本動漫的表現形式和價值觀。

  2 電視發展階段日本動漫傳播分析

  但是,我們看到喜歡日本動漫的不僅僅是早已培養起來的80後,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甚至還有很多非80後的成年人也加入了龐大的“漫迷”軍團,對日本動漫的喜愛已經超出了年齡的界限。針對這種現象本文將從日本動漫的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兩方面進行。

  2.1 從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動漫的傳播內容

  使用與滿足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受眾中心模式,它是由卡茨在1959年提出,它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由此傳播效果理論開始由“媒介本位”向“受眾本位”的過渡。動漫作品既可以成為娛樂人們生活的“調味劑”,滿足受眾的視聽娛樂需求,也可以滲透成人的世界觀,表現人類的智慧,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

  ***1***對日本動漫的追捧是受眾自動選擇使用的結果,日本動漫之所以會廣受喜歡,從其內容上來看主要是因為抓住了廣大漫迷的心理,由此滿足了漫迷的精神需求。在動漫中總是深深滲透著對現代人心理的人文關懷和對現實的冷靜的思考與責任感。具體來看,在微觀層面上,早在九十年代初,日本動漫就開始貼近現實與心理方面的剖析,由原本普遍愛與友情的主題轉為更加人性的與現實的刻畫。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下,人際關係越來越淡漠,伴之而來的是自我的迷失、精神世界的極度空虛與孤獨,而優秀的動漫卻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友誼、善良與夢想的世界,喚起了我們心中的美好,或是通過那些與我們同樣迷茫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長,引起強烈的共鳴。在巨集觀層面上,日本很多優秀的動漫作者或導演都表現出對人類命運的冷靜思考與強烈的責任感,如宮崎駿的《幽靈公主》是對人類與大自然矛盾關係的思考,同時,優秀的動漫都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受眾,尊重受眾的理解力、判斷力,在敘事過程中不硬性灌輸,也不代替受眾思考,而是讓受眾自己體會動漫人物的命運,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2***受眾在觀看動漫的過程中,也會獲得娛樂與放鬆,滿足了受眾的生理需求。因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無論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都揹負著巨大的壓力,而動漫這種生動活潑,搞笑幽默的表現形式,極大地滿足了受眾視聽娛樂放鬆的需求。

  2.2 從視覺說服理論分析動漫的傳播形式

  因為在各種傳播行為當中相當一部分都具有說服動機,因此可以從一個更廣義的角度來看待說服性傳播。傳播學者郭慶光將傳播效果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就是對說服性傳播的效果研究,即帶有說服動機的傳播行為在受傳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的變化。另一個層次是對大眾傳播產生的巨集觀效果的研究,在這一層次上的傳播效果強調的是“不管傳播者有沒有主觀意圖,他們所從事的傳播活動總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結果。”

  ***1***日本動漫的形象性視覺特徵與說服。視覺形象理論認為視覺形象區別於其他傳播形式的三個基本特徵是:形象性、標記性、結構的不確定性。其中,形象性的意義在於它能啟發人們特定的情感反應。因此,形象性在動漫的視覺傳播與說服中具有重要地位。動漫在視覺表現上具有獨到的優勢,它可以以生動形象或者富有誇張與想象力但同時又簡單的表現形式,為受眾所喜聞樂見,獲得一種視覺享受。

  ***2***動漫色彩的運用與說服。日本動漫對色彩的運用技巧已經日漸成熟,用色彩構成了一部動漫的感情基調,不同的色彩也形成了不同的動漫風格。受眾對於動漫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整體色彩給人心理上的感覺。例如,綠川幸、宮崎駿的動漫則採用比較溫暖柔和的顏色,給受眾一種溫暖懷舊的感覺。

  ***3***動漫的視覺象徵與說服。眾所周知,動漫不同於電影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動漫中沒有真人真物,全都是虛擬的漫畫形式,在日本動漫中,或運用誇張,或基於幽默,或為了美感,人和物都會有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