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插圖圖片

 現在我們所用的小學教材,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有文前頁、圖文頁和文後頁,這些插圖覆蓋面很廣。它們作為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首位課程資源,有著不可取代的教學功能,值得重視。下面是小編整理的。

  


  1


  2


  3


  4


  5

  小學語文教學插圖的作用

  1利用文中插圖,幫助學生理解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學生在閱讀文字時對文字的理解比較困難,這時教師可考慮用插圖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例如《墨梅》一詩的難點在於感悟詩人的託物言志。教學時,可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中的王冕所畫的梅花有什麼特點。“素淨,不豔麗”“香氣濃郁”“百花凋零,梅花獨放”等答案很容易脫口而出。這時再引導學生思考王冕為何獨愛畫梅花?這樣,對於詩中情感的領悟就水到渠成了。

  2憑藉插圖引導想象,培養創新精神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學的說明,還可以拓展心意的想象。”這闡明瞭圖畫是想象的重要憑藉,圖畫只反映事物的片斷和側面,而且形象、淺顯,較容易誘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憑藉課文插圖,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想象。如《大江保衛戰》一文,為了深刻理解解放軍戰士的錚錚鐵骨以及與洪水勇猛搏鬥的大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我們可以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文的插圖,通過人民子弟兵在洶湧的激流中,怎樣與洪水搏鬥,怎樣在泥水中搶運沙包,怎樣為了保住大堤日夜奮戰,去想象英雄們的內心活動,更深刻理解他們的大無畏精神,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又如教學《長江之歌》一課時,指導學生看遠景圖,先讓他們從地圖看長江,從而體會到長江的巨集偉、壯麗,再由此想到它源遠流長,與黃河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被譽為“母親河”。它是永遠值得讚頌的。通過指導學生看圖聯想,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開闊想象空間,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中國有句話:詩畫是一家。當年蘇東坡評王維的詩時便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是如此,文也是如此。只要教師把二者的關係處理好,充分發掘教材潛力,學生就會受益更多,培養學生的能力也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