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美術教學中應該給教師什麼意見

  不少教師的課,“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權威性”,教學氛圍更加愉悅、和諧了,師生關係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師注意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自主學習了。同時,教學形式更加開放了。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在美術教學中應該給教師什麼意見,希望能幫到你。

  1、要真正體現新的教育理念

  一要關注學生的需求,以此成為推進教學程序的依據。所有的預設都是為了不曾預約的精彩。由原來固定單一線路變為現在的多元設計。

  二、要減少對學生的控制、放開對學生的制約,我們會發現孩子其實非常聰明,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有更豐富的答案。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是更多的瞭解學生,給他們活動的機會、思考的空間。

  三、要學會真正有效地評價學生。在課堂上,教師都知道即時評價,但到底什麼樣的評價才是真正能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呢?為了鼓勵而鼓勵,為了評定而評定,將最終失去的學生對評價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啟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語言來打動學生的心靈,使評價確實評而有價。

  美術學習要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美術教學要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內涵,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

  列寧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維。”

  所以光有一個好的課堂環境還不夠。美術作品、藝術家和學生之間存在距離,教師要在學生和藝術作品之間架起橋樑——即心靈的溝通。

  2、改變傳統的教研形式和內容

  在與教師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對新課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在教學行為上卻又無法充分體現出來2016最新美術教學反思精選2016最新美術教學反思精選。最關鍵的原因是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所以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研形式,變單純的理論學習為“解決問題”的教研形式。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不針對問題的研究是沒有實效的教研活動,因此提高問題的針對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實效的前提。進行科學的課堂觀察,以“案例”為載體,找出問題的癥結,表達活動實施中的困惑與成功、活動中的疑難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藉此來引發更多的教師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反思、探討與教育實踐有關的問題,提升教師將新理念融於教學行為的能力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智慧。

  加強教學中師生的雙邊關係,既重視教師的教,也重視學生的學。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平等關係。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即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及共同發展。

  通常在上課結束時,我會抽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來談自己在這堂課上的收穫;提出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也可以討論下一堂課怎麼上;自己做哪些準備工作。給學生介入教學設計的機會。師生間交流對教學的想法,學生會覺得老師的備課中有自己的思路,帶著“這是我的課”的想法,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還因為得到教師的尊重而增強自信心和對教師的親近感。作為教師則從中得到了課堂的反饋資訊,得以改進自己的教學。

  3、提升教師反思的內涵

  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是膚淺的認識。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通過與教師的互動交流,我們看到教師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可以從三方面進行,第一,正面反思,即尋找具科學性又具藝術性的教學行為,通過反思將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閃光點,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學行為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發生的?背後支撐它的教學理念是什麼?提供的教學策略是什麼?成功行為給我的啟示是什麼?

  第二,負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不足或缺失,並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歸因分析。可以這樣思考:教學中遇到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原因是什麼?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決這類問題?這個問題給我的啟示是什麼?

  第三,對比反思,根據前後兩次教學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學前後理念和教學行為的變化進行對比反思,可從中受到很多啟示。教師通過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專業化成長的步伐。

  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性學習,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絡,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絡,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綜合探究的能力。

  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