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商低的行為表現有哪些

  情商的高低主要取決於生活的環境和遺傳,很多家長情商如果高的話,孩子的情商也不會低,所以,為了讓孩子能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從小培養他的情商尤為重要。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孩子情商低的表現,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情商低的表現

  “固執”

  咱們身邊總不缺少這樣的人,他們常常這樣說:“我寧可……也不……”“我曉得那樣做好,你說的道理我理解,可是我不願意。”固執的人總是甘願支付很大的價值,也不願意冤枉自個一點點。這是由於他們的自尊心過於軟弱了。這樣的人不能逆來順受、統籌兼顧,常常由於“小不忍”而“亂大謀”。他們由於缺少彈性,很難在雜亂的得失中做出清晰的判別。由於缺少自制力,常常遭受不必要的衝擊進而遭到重創。

  “順毛驢”

  常常聽到爸爸媽媽兄弟說,“咱們家的孩子是順毛驢,好好說怎樣著都行,逆著他,怎樣都不可。”“順毛驢”固然是人類巴望尊重的天然反響,但也是情商低的一種體現。

  “抱怨”

  抱怨看起來似乎是人之常情,但事實並非如此。無論是碰見糟糕的人,面對糟糕的事,還是對自己不滿,抱怨都不是明智之舉。抱怨不僅徒勞無益,還分散人們對應該關注的事情的注意力和精力。抱怨是一種消極心態的象徵,不去深入地觀察現實,不去為改變現實做積極的思考,而是一味地怨天尤人,這是一種沒出息的表現。即便是糟糕的現實不能改變,那麼抱怨比忍受更能增加我們的痛苦,而博得同情意味著將自己的弱勢地位展示給別人,實非強者所為。總之,抱怨是弱者不明智的選擇。聰明的父母不會在孩子面前抱怨,並且從孩子第一次抱怨就制止他。

  此外,孩子情商低還可以表現在:

  缺乏自控能力

  言行舉止始終被慾望牽著鼻子走,貪玩,注意力分散,網癮。不懂忍讓和遷就,暴躁易怒,極具破壞性。

  缺乏責任感

  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擔當,對家人和夥伴,沒有服務意識,對團體的榮譽不知愛護。

  缺乏人情味

  自私,霸道。不懂感恩,不知分享。孝敬父母,友愛朋友的意識很淡漠。

  缺乏對情緒的調控能力

  壓力,疲勞,焦慮等負面情緒長期存在。最後積聚成為導火索,釀成突發事件。

  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從小嬌生慣養,沒有吃過苦,遇到一點挫折,就難以承受,動輒出走,抑鬱,自殺。

  缺乏人際交往能力

  無法理解別人正常的感情,因而難以與人交往溝通與合作。孤僻另類,不合群。

  導致孩子情商低的原因

  家庭

  孩子從小到大,上不同的幼兒園、不同的學校、去眾多的公共場所,家——始終是孩子每天歸來的地方。BBunion早教認為家庭中的家庭結構、親子關係、依戀程度、家庭氛圍、經濟條件、居住環境等方面表現出的差異,父母的教養方式,是權威的、放縱型的?還是民主型的都影響著兒童情商的發展。

  社會

  兒童處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因素對兒童的情緒情感、價值觀、性格、信念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從而影響兒童情商的形成和發展。而良好的情緒情感、意志品格又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兒童置身於社會中,周圍的人們,電影、電視、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是兒童模仿的物件,都為孩子學會自我情緒管理、人格培養、親社會行為形成提供直觀生動的示範。鼓勵孩子多參加正面的、積極向上的社會活動。BBU國際早教每階段課程均設定相關戶外體驗活動,旨在讓孩子們通過自身的體驗,學為所用。

  早期童年經驗

  中國有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生早期所發生的事、所獲得的實踐經驗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這歷來被心理學家所重視。幸福的童年有利於兒童情商的發展,不幸的童年可能阻礙兒童情商發展,但二者並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比如,溺愛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特點,逆境也可以磨練出孩子堅強的意志品格。兒童情商發展,受到遺傳、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間成人的影響引導極為重要。

  學校

  早教中心是有目的、有計劃向兒童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可以通過集體教育、教師、學習活動、同伴交往、班級氛圍等對兒童情商的發展起到滲透和影響作用,意義重大。大家知道,老師往往在孩子心中大多是權威人物,一個老師的某些行為舉止、引導評價止往往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情商的培養,離不開早教中心、學校的參與,學校老師及時補充兒童情商教育方面的知識非常必要,只有具備了相應的情商知識,才能更好的進行兒童情商教育。

  遺傳方面

  兒童情商教育中,其中包含兒童情緒及人格、氣質的教育培養,受到遺傳因素影響的。人在胚胎時期,孕期母親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人與生俱來的一些情緒表現,如:人們常說孩子一生下來就愛哭鬧或是安靜、急躁或是安穩等等。因此,孕期準媽媽應注意自身的情緒調節,擁有樂觀、積極而又平和的心態,為孩子良好的情商發展打好基礎。

  家長培養孩子情商的方法

  家長要作孩子的表率

  幼兒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都很強,父母在孩子心中就是崇拜的物件,孩子每天用最細緻的目光觀察著父母的一舉一動,默默地模仿和學習著。在您不知不覺中,孩子已學會了您那一套。所以,父母必須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

  堅持一貫的家教作風

  父母給孩子提供的愛不能是溺愛、偏愛,而應該是理智的愛,有原則的愛。要讓孩子從小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允許做;什麼不許做。對孩子的要求要始終堅持如一。如果只對孩子提出要求,而不督促孩子,時緊時鬆,朝令夕改,這樣就難以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孩子也會對家長的要求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家長從而失去威信。只有堅持始終如一的嚴格習慣才能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質。

  以積極肯定為主的正面教育

  家長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應多作積極的肯定,從正面引導孩子向目標發展。孩子受到激勵和讚揚後,上進心就會得到強化。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越實際,對孩子越信任,與孩子的感情越融洽,便更能激發孩子的進取精神。對孩子的優點要及時表揚,用適當的獎勵,肢體舉動來表達讚揚和願望。沒玩沒了的數落只會使孩子喪失信心,自暴自棄。

  幫助寶寶控制自己的情緒

  爸媽首先要讓孩子懂得,哪些情緒是好的,哪些情緒是不好的。好的積極的情緒,如熱情、歡樂、樂觀、和善等易被社會接受的情緒,應讓它自由地表現出來。不好的消極的情緒,如冷淡、抑鬱、悲觀、憤怒等不易被社會接受的 情緒,要對它加以抑制和消除。

  注意孩子情感的細微變化

  爸媽要與孩子心靈溝通,做孩子的朋友。對於孩子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而且能給予滿足的,家長應該儘量予以滿足。不合理而且不能給予滿足的,則要向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給予滿足的道理。千萬不能不關心孩子的痛癢,也不能讓孩子放任自流,更不能動輒訓訴、打罵,壓抑孩子的情感流露。

  為孩子創造人際交往的條件

  家裡來了客人,爸媽要讓孩子相識相伴。孩子耳濡目染,就會逐漸學會待人接物之道。爸媽也要適當地帶孩子去參加一些聚會、晚會,讓孩子見見各種場面,學習與各種人打交道的方法。使孩子增長見識,從而,使孩子在人際交往時變得落落大方。

  讓孩子抓住各種人際交往的機會

  爸媽帶孩子上街,要鼓勵孩子問路。帶孩子上車,要讓孩子去買車票。孩子的同伴來家裡玩時,要讓孩子當小主人,家長千萬不要事事包辦處處代替。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家長要積極予以支援,並且及時鼓勵。

  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

  在集體活動中,讓孩子與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們會互相教會怎樣玩耍、怎樣相處、怎樣生活。家長要歡迎孩子的小朋友上自己家裡來玩,也要鼓勵自己的孩子到別的小朋友家裡去玩。在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家長要教育孩子互相信。

  要經常表達愛意

  身體接觸和眼神交流都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智力。在玩耍、吃飯和交談當中經常表達出愛意,可以培養孩子的健康情緒。

  幫助孩子表達情感

  幫助孩子瞭解和認識各種情緒表達也很重要。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不懂得如何控制情感才表現為憤怒。

  教會孩子自主決定

  獨立是情商中最重要的方面,只有讓他們從小學會自己拿主意,才能培養出獨立的性格。

  肯定孩子的情緒

  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憤怒,而不是告誡他們“不要生氣”。此外,詢問他們生氣的原因,對幫助他們控制情緒也很重要。切記不要在孩子憤怒時試圖壓抑他們的情緒。

  承認他們取得的成績

  對孩子的智力永遠要予以肯定,避免貶低他們的作為,否則會讓孩子對失敗失去接受能力。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教會他們積極應對和克服負面情緒。

  不過分溺愛

  避免說“這事你幹不了,我來替你吧”這樣的話,這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失去對自身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