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冰圓舞曲教學反思

  《溜冰圓舞曲》顧名思義,這首樂曲描繪人們在冰上滑冰的情景。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我教孩子們學唱第一小圓舞曲的第一主題,唱譜子。很快學會了,三拍子的特點幾乎就沒用教孩子們掌握很好,而且看得出來興趣特別高。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聆聽樂曲,結果就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共鳴,即使後邊的不熟悉,但是結合我的指點,結合聆聽,結合課本樂曲的結構圖,孩子們對樂曲一目瞭然。

  最後我讓孩子們欣賞了現場演奏版的《溜冰圓舞曲》結束了本節音樂課。

  我想,欣賞也是音樂課的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如何上好欣賞課也無定法,但是值得研究時間。我想這堂課雖然沒按模式出牌,但是課堂效果很好,孩子們高興開心,充實,老師上的也投入,興奮有激情。

  仔細分析,一堂課下來也有學生的活動,更主要是孩子們積極性的提高,還有音樂相關知識的滲透,不枯燥,曰:充實快樂!

  篇2

  我的欣賞課《溜冰圓舞曲》是這樣設計的:初聽時,讓學生初步感受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再聽時,讓學生按節奏的變化區為樂曲分段,並辨別哪兩個部分基本相似;分段聽時,分析比較兩個主題在旋律進行及節奏上的特點,聯想這兩個主題各描繪怎樣的情境,並隨著音樂模仿;接著分小組討論,可用哪些形式來表現樂曲?於是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有的創編故事,有的用繪畫等形式惟妙惟肖地表現樂隊.然後出示一條旋律,學生仔細觀察後找出提示中的旋律進行及變奏規律,進行創編樂曲,然後分別視唱改編前後的樂曲,再次體驗旋律、節奏等因索與樂曲情緒的關係。

  這樣經過在不同層次上的反覆聆聽及親身體驗、合作參與後,使學生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得出音樂的旋律進行及節奏變化與音樂所表現的情緒之間的內在聯絡,並通過再次合作,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這樣的欣賞教學,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實踐能力均有提高;思維及反應能力較從前敏捷;自信心也增強。

  篇3

  今天下午剛剛上了一節音樂課。

  上課鈴聲還沒有響,七班的孩子們就早早做到了自己的位子上,開啟電腦,放好琴,靜靜等候我的到來。首先這是一個很好的感覺,上起課來怎麼能不高興,怎麼能不舒服,思路怎麼能不開闊?

  第一個環節,先複習一下學過的兩首歌《青年友誼圓舞曲》《彩色的中國》。節奏沒有問題,重點解決的聲音的問題。坐姿要端正,重心要下沉,表情要自然,感情要充沛,精神要飽滿。最重要是聲音如何出來?還要邊唱邊聽,聽自己的聲音,聽音樂,聽伴奏,聽琴聲,然後再控制自己的聲音。另外,口腔要開啟。我帶著孩子們一個字一個字地說,“爸爸”“媽媽”“鮮花”“喇叭”。還一次次地示範如何用唱歌的狀態去開啟口腔等等。

  孩子們很認真,聽得很仔細,做的很認真,唱的很認真,能夠感覺的出來,於是,效果特別的好,孩子們進步特別明顯。順便我叫孩子們學會看老師的指揮手勢,效果奇佳!

  我想,注重音樂課,唱歌是一項很普通很平常但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如何培養孩子們正確的歌唱姿勢,正確的歌唱方法,如何讓孩子們的聲音更美,值得思考,並且值得實踐。

  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是欣賞法國作曲家瓦爾德退費爾的《溜冰圓舞曲》。首先為孩子們介紹這首樂曲的作者,創作年代以及圓舞曲的相關知識。本樂曲創作於1882年,距今130年,仍舊被世界的人民傳頌,這就是經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