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的產出效應和擠出效應是什麼

  財政政策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不斷髮展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財政政策的產出效應和擠出效應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的產出效應和擠出效應

  產出效應

  政府增加貨幣供給,資金市場利率降低,企業容易貸款擴大再生產,產量增加,產生產出效應。

  擠出效應

  一個相對平面的市場上,由於供應、需求有新的增加,導致部分資金從原來的預支中擠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擠出效應: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

  財政政策的產出效應和擠出效應的專業術語

  擠進效應

  最早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在其所著的《經濟學》一書中提出來的。帕金先生提出的擠進效應的概念為財政理論提供了一個觀察的新視角。根據帕金的闡述,所謂擠進效應是指政府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時,能夠誘導民間消費和投資的增加,從而帶動產出總量或就業總量增加的效應。比如,政府對公共事業增加投資會改善當地的投資環境,引起私人投資成本的下降,產生的外在經濟效應,因此,有可能誘導私人投資的增加,進而導致產出增加;再如,政府用財政資金為居民建立養老和醫療保障,可以形成人們對未來的良好預期,打消謹慎消費的念頭,從而引起儲蓄減少、消費和投資增加等一系列擴張性經濟行為。

  FDI擠出效應

  FDI 的技術擠出效應是指外商直接投資產生的替代國內投資,製造非公平競爭,抑制當地技術進步和生產率增長,阻礙技術擴散以及竊取國內企業先進技術情報等事件因素引起的負面效應。跨國公司對外投資以利潤最大化作為根本目標,隨著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擴張,憑藉其強大的市場力量,會對本國企業產生巨大的壓力,可能會使得越來越多的本地企業被擠出市場。Aitken 和 Harrison 在對委內瑞拉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外資企業在短期內通過迫使本地企業減小生產規模來降低本地企業的生產效率,發生市場竊取效應。隨著本地企業逐漸退出該市場,形成了外資企業處於壟斷地位的市場結構,而這種結構會極大地阻礙本地企業的技術進步,最終會傷害到本地消費者的利益。極端的情形是外資企業獲得壟斷地位後, 利用不完善的市場競爭條件,獲取超額利潤,並將利潤輸回母國。

  從現實情況來看,FDI 對內資企業擠出效應的發生機制有三種:一是在一些已有較多國內投資的行業,FDI 憑藉其品牌、技術、營銷等方面的優勢打入市場,並在競爭中逐步將內資企業擠出市場,二是在一些內資企業投資不足的行業,FDI大舉進入,迅速佔領市場,並憑藉其先發的市場優勢地位阻礙了其他國內投資的進入。此外,還有一種經驗性的可能,即外資企業向先進的內資企業學習技術,享受內資的技術溢位,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相對擠出效應。

  國債的擠出效應

  簡單的說,國債的擠出效應也就是說國債的信用風險很小,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很多投資者喜好這種投資工具,因而大量購買,導致資金用於非生產,使企業用於生產的資金減少,造成企業與政府爭資金的情況。如果政府將用國債所湊集的資金用於彌補財政赤字,那麼這種國債的擠出效應就非常明顯,是有害於生產的,所以,基於這個原因,很多古典經濟學家提出國債有害論。當國債所籌集的資金完全是遊餘資金,即處於遊離狀態的資金,並且用於國家專案投資而不是用於彌補財政赤字***即用於社會生產的話***,從而使這種擠出效應的不利之處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