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學期高二級期中考試題目

  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有多的知識是我們無意中學習到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看看高二歷史,就過來參考哦

  高二歷史第二學期期中試卷題

  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我們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於他

  A.確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C.所實行的統治政策對後世影響大 D.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答案】D

  【解析】考點: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AB兩項都是D項的組成部分,這兩項不全面,所以排除AB兩項。C項為錯誤項,秦始皇對我國後世的影響深遠的是他創立的政治制度,並不是秦朝的統治政策,秦亡於暴政,所以他的統治政策對後世的影響消極的多。

  2.有人說克倫威爾是一位“未戴王冠的英國國王”,其主要依據是

  A.率“新模範軍”打敗王軍 B.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領導人

  C.建立了軍事獨裁統治 D.處死查理一世,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答案】C

  【解析】考點:克倫威爾。“未戴王冠的英國國王”主要是強調克倫威爾專制獨裁的一面,其主要依據就是他出任護國主,建立了軍事獨裁統治。

  3.克倫威爾在其“護國主”任上曾說:“護國主為終身職務,與國會共同掌握

  立法權,與國務會議共同行使行政權┅┅議會的議案必須經過護國主的批准才能生效”。上述言論說明了克倫威爾①蛻變為封建專制君主②實際操縱了立法權

  和行政權③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益④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裁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考點:克倫威爾。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克倫威爾的這段話反映了他操縱了立法權、行政權,是獨裁者,但他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故①錯誤。

  4.商鞅變法規定:“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這表明商鞅實行

  A.農商皆本政策      B.獎勵耕戰政策

  C.重農抑商政策     D.中央集權政策

  【答案】C

  【解析】考點:商鞅變法。關鍵在於讀懂材料,材料中提到“本業、末利”,在封建社會,“本業”指農業,“末”指的是商業,材料中對於努力耕作的人要進行獎勵,就是重農抑商政策的內容。

  5.商鞅變法後,秦國“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其主要原因是

  A.“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者同賞”

  B.“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

  C.“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D.“燔詩書而明法令”

  【答案】B

  【解析】考點:商鞅變法。考查對材料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透材料,然後結合商鞅變法中的措施“獎勵耕戰,輕罪重刑”的影響來選擇,獎勵軍功,實行按軍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勵貴族建立軍功,增強了秦國軍隊戰鬥力和秦國國力。故此題應選B項

  6.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右圖本質的是

  A.鐵器的使用,使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強

  B.隨著社會人口的增加,人們迫切需要擴大耕地面積

  C.秦國以大規模的集體耕作取代以往的個體勞動

  D.反映了秦國奴隸制經濟基礎的崩潰

  【答案】D

  【解析】考點: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實際上是秦國商鞅變法中破壞井田制、摧毀奴隸制經濟基礎、奠定封建經濟基礎的最有效措施。

  7.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老免及身沒則還田。……男夫給二十畝,課種桑五十株;桑田皆為世業,身終不還。”“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復有雜調。”以下最能反映材料資訊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歸農民所有

  B.國家將土地按人口多少進行分配

  C.國家將土地分成小塊分給給農民耕種

  D.耕種國家土地的農民需承擔國家的租役

  【答案】D

  【解析】考點:孝文帝改革。從孝文帝改革中規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擔的義務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農民耕種國家土地,同時需要承擔租稅的義務。

  8.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產生了深刻的社會影響,其最為主要的表現是

  A.改變了單一的生活方式 B.促進了封建化程序

  C.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國力 D.加速了民族融合

  【答案】B

  【解析】考點:商鞅變法與孝文帝改革。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擊舊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使秦國確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執政時期,實行新制度,頒佈了均田令,遷都洛陽,命鮮卑貴族漢化,採用了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些改革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故選B。

  9.《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國某制度時說:“其目的在於確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現類似於漢朝的土地兼併。這項制度根據土地的貧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將土地分配給個人及其家庭。”材料中的“這一制度” 指的是

  A.井田制 B. 均田制

  C.三長制 D. 租調製

  【答案】B

  【解析】考點:均田制。結合題乾材料實施目的在於抑制土地兼併,其做法是將國家掌握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標準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農民承擔一定的徭役負擔,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開始實行的均田制。

  10.下列關於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評述正確的是

  ①都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都完善地方政權機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③都推行漢化政策,緩和民族矛盾 ④都遭到舊貴族的反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考點:商鞅變法與孝文帝改革。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有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措施,如商鞅變法推行縣制,孝文帝改革通過遷都和廢除宗主督護制、推行三長制。二者都遭到舊貴族的反對,故選D。

  11.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終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從借鑑的視角,當今政府應

  A.加強軍隊建設 B.重視精兵簡政

  C.加強民主政治建設 D.大力發展經濟

  【答案】B

  【解析】考點:王安石變法。改革導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現,使政府出現財政危機。但是不改革也不合適,所以要想改革且不出現財政危機的辦法,只有精兵簡政,故選 B

  12.從如下對比表中,得出的資訊是

  年代 收入***單位:貫*** 支出***單位:貫***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萬餘 12677萬餘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萬餘 “所處無餘”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萬餘 13186萬餘

  A.北宋時財政入不敷出,導致積貧

  B.養兵、養官鉅額費用是國庫空虛的主要原因

  C.“三冗”、“兩積”引起社會危機

  D.對遼和西夏的戰爭耗費及高額賠款是財政危機的因素之一

  【答案】A

  【解析】考點:王安石變法的背景。關鍵在於準確的提煉材料直接體現的資訊,並不是考查收支狀況的原因,所以排除BCD。從對比表中只能反映北宋出入不敷出,財政危機。故選A。

  13.“惠農無乏,輸均役不騷。保兵如警守,吏祿絕貪餮。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萬里耕桑富,中原氣象豪。河淤開億頃,海貢集千艘。”根據材料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涉及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理財和軍事措施 ②肯定了王安石變法的積極作用 ③看到了王安石變法的侷限性 ④王安石變法使廣大人民安居樂業,連年有餘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考點:王安石變法。從材料可以看出這是在讚揚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從內容上看,主要是涉及到的理財和軍事方面的評價,因此①②正確,但是在材料中並未體現出作者對王安石變法中的侷限性的認識,④項本身說法錯誤。

  14.1905年夏,孫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餘國之爭。”這表明孫中山

  A.認識到清朝的覆亡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統一資產階級政黨的迫切性

  C.已成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公認領袖

  D.看到了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

  【答案】B?

  考點:辛亥革命。題意較為明確,各省之間不相聯絡,各自為戰,“終必成秦末二十餘國之爭”。所以,要想使革命獲得成功,必須有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

  15.新、舊三民主義的最大區別在於

  A.是否反對民族壓迫 B.是否反對封建統治

  C.是否反對軍閥統治 D.是否明確反對帝國主義

  【答案】D

  【解析】考點:新舊三民主義。反對民族壓迫,反對封建統治是新、舊三民主義都具有的內容。反對軍閥統治,也就是反對封建統治。新三民主義比舊三民主義在民族主義方面新增加了明確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因此,D項是正確答案。

  16.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A.反對英國殖民統治 B.爭取印度的自治

  C.抵制英國的經濟侵略 D.提高印度民族自尊心

  【答案】B

  【解析】考點:甘地的思想。主要考查考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戰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內容

  17.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貢獻是

  A.揭開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 B.給英國經濟造成了一定打擊

  C.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徹底完成了印度的獨立大業

  【答案】C

  【解析】考點:甘地。從英國殖民者侵略印度開始,印度人民就展開了反抗,因此可將A項排除。B項是針對英國而不是針對印度而言的,因此也可以排除。單靠非暴力的抵抗,是無法實現徹底獨立的,因此D項的敘述也是錯誤的。

  18.下列有關於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評價正確的是

  ①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 ②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進了人民團結 ③為印度獨立奠定了基礎 ④束縛民族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對非暴力不合作的評價。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題意,故選A.

  19.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土耳其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與和平條約,面臨著深刻的民族危機,主要表現在

  A.資源被掠奪 B.人民被欺壓 C.領土被肢解 D.君主被廢棄

  【答案】C

  【解析】考點:凱末爾革命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被迫與協約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根據這一條約,土耳其的領土被協約國所瓜分。

  20.與亞非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相比,凱末爾革命成功的突出特點是

  A.發動民眾廣泛參與 B.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立場

  C.採用暴力鬥爭的方式 D.贏得了蘇聯的大力援助

  【答案】B

  【解析】考點:本題主要考查了亞非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的基礎知識。凱末爾是集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於一身的人物。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過程中,他綜合了民族民主運動的實踐和理論,系統完成了東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義——凱末爾主義。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新黨綱中,凱末爾主義被概括為六項原則,後來還寫進1937年憲法,從而成為土耳其民族國家的主要政治意識形態。可知其有明確的反帝反封的立場,結合教材知識,可知其他國家的鬥爭存在妥協。所以選擇B.

  21.某班同學學完《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後,開展了研究性學習,以下是他們擬定的部分研究型題目。其中不正確的是

  A.梭倫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B.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C.孝文帝——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基礎

  D.王安石變法—— 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答案】D

  【解析】考點: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梭倫改革、王安石變法的影響。王安石變法是失敗的,並沒有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與北宋後來的史實不符合,所以符合題幹要求,故答案選擇D項。

  、22.卡爾文教認為:上帝自創世紀以來,就把人分為“選民”和“棄民”,前者註定得救,後者註定沉淪。這種學說實質上反映了當時

  A.封建貴族的世襲思想 B.原始積累時期的資產階級思想

  C.人文主義思想 D.封建社會的等級思想

  【答案】B

  【解析】考點:近代歐洲的民主思想。材料反映的是帶有宗教色彩的資本主義新教的色彩,與加爾文的思想相近,所以排除A項。人文主義思想不帶有這種宗教色彩,所以排除C項。D項明顯錯誤,與材料內容不相符合。故答案選擇B項。

  23.馬克思說穆罕默德•阿里統治下的埃及是奧斯曼帝國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A.阿里開創了埃及革故鼎新、國力大增的嶄新局面

  B.阿里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科技和思想文化,推動了停滯不前的埃及社會歷史程序

  C.阿里抗衡宗主國和西方列強,使埃及的獨立和主權能在一個較長時間裡得以維護

  D.阿里通過改革改變了埃及的社會性質

  【答案】D

  【解析】考點:阿里改革的影響。阿里改革只是在經濟上的區域性改革並沒有改變當時的經濟基礎,是封建勢力的一種自強的改革,所以D項錯誤,與阿里改革的史實不符合,故答案選擇D項。

  24.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共同之處是

  A.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B.優先進行經濟改革

  C.改變了舊的政治體制

  D.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答案】A

  【解析】考點:日本明治維新與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共同點。B項與兩國史實發展的不符合,兩國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而進行的改革,所以優先進行的應該是政治改革。C項是錯誤項,通過改革,日俄兩國雖然都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卻並沒有建立新的政治體制,故答案選擇A項。

  25.1861年,一位俄國人說:“皇上已背叛了人們的希望,他給予人們的自由不是真實的,也不是人們所夢想和需要的……”以下觀點最能充分佐證該說法的是

  A.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的 B.農民仍然很窮困

  C.農民必須高價贖買份地 D.農奴脫離村社管理

  【答案】C

  【解析】考點:俄國農奴制改革。本題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歷史資訊辨析歷史觀點的能力。題幹主要論述了俄國1861年改革的內容與人民要求之間的差距,體現了改革的侷限性,C農民獲取份地的同時要支付大量贖金,這是人民所不希望的,因而C最符合題意。

  26.漠視個人自由權利,拒絕現代文明民主化原則的日本明治維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國力因之迅速膨脹,但也正是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潰。這說明

  A.國家發展現代化絕對不能優先發展經濟現代化

  B.國家現代化的前提是必須首先實現政治民主化

  C.經濟現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現代化的地位重要

  D.缺乏政治民主的現代化是一種不完全的現代化

  【答案】D

  【解析】考點:從題幹可知,拒絕現代文明民主化原則使日本獲得了巨大“成功”,也因此“ 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潰。”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具有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不斷對外擴張,結果在二戰中戰敗投降。解題技巧上,可用語文閱讀技巧,把握材料核心觀點,注意“但”字。

  27.日本名人久阪玄瑞對“尊王攘夷”曾這樣說:“諸侯終不足恃,公卿亦不足侍……除草莽志士糾合舉義之外,別無他策。”“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A.廣大農民 B.中下級武士

  C.新興地主 D.高利貸者

  【答案】B

  【解析】考點:明治維新。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草莽志士”可理解為身份等級低的人、 領導發 動 起義的階層,綜合以上資訊,選 B。

  28.有人說,康有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維新的要義為藍圖,在中國推行變法。但是沒有認識到日本與中國國情不同,而是機械地照搬日本的經驗,只是從形式上學習並沒有掌握明治維新的真正“要義”。這裡的“要義”是指

  A.全面學習西方,全盤西化 B.政府的重視和參與

  C.推翻舊的幕府統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權 D.封建統治腐朽

  【答案】C

  【解析】考點:明治維新。日本倒幕派推翻了舊的幕府統治後,建立新的天皇政權,新政權進行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改革。但中國維新派實力較小,頑固派實力強大,無法進行有效的改革。故C項符合題意。

  29.康有為認為,在“公車上書”四項主張中,只有一項是“立國自強之策”。這就是

  A.“下詔鼓天下之氣” B.“遷都定天下之本”

  C.“練兵強天下之勢” D.“變法成天下之治”

  【答案】D

  【解析】考點:維新變法。要理解維新思想的核心是變法圖強,因四個選項中,只有D項強調變法

  30.下列歷史人物的改革沒有使本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的是

  【答案】B

  【解析】考點: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封建社會,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少數民族的封建化程序,俄國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故選B。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31.***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但有高下爾。此後,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製。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

  材料二 ***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鑑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選舉二》

  材料三 隨著門閥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開皇年間被隋文帝廢除,改為主要通過察舉選拔官員。唐人楊綰雲:“近煬帝始置進士之科,當時優試策而已。”科舉由應試人於一定時期,投牒自進,按科應試,共同競爭,試後有黜落,中試者舉用之,然後為真正考試。……秀才、明經等科是由察舉轉化而來,進士科為新設科目。

  ——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

  ***1***根據以上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重要選官制度選官主要標準的演變。***3分***

  ***2***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舉制和科舉制中考試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說明兩者的關係。***6分***

  ***3***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隋朝創立科舉制的社會原因。綜合上述材料,概括科舉制的特點。***6分***

  【答案】

  ***1***由以德行為標準,到以門第為標準,直至以考試成績為標準。***3分***

  ***2***不同:察舉制:考試不決定取捨,而只決定高下。***2分***

  科舉制: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捨。***2分***

  關係:科舉制由察舉制發展而來。***2分***

  ***3***原因:門閥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勢力增強;打破門閥世族政治上的壟斷,擴大統治基礎。***4分***

  特點:自由報考、分科考試、按成績取捨。***任答兩點即可;2分***

  【解析】考點: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1***材料一反映的是漢代的選官制度,材料中的“漢舉賢良,….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表明漢代的選官標準是德行。材料二反映的是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度的選官制度,這種選官制度以門第為標準。材料三反映的是隋唐時期的選官制度,即是科舉制,這種選官制度是以才能為標準,以考試方式來選官。***2***有關於概括在察舉制和科舉制中考試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的問題,需要從兩種選官制度的選官標準、選官方式來分析。有關於兩者的關係的問題可以依據二者的相似點來分析。科舉制是以考試的方式來決定人才的素質的高低,察舉制是以考官的意願來決定人的才能的高低,所以科舉制應該是由察舉制發展而來。***3***有關於說明隋朝創立科舉制的社會原因的問題,需要從隋朝創立科舉制時的社會背景。材料中的“隨著門閥世族的衰落”即是當時的社會背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度使國家的統治者“文不能治國,武不能安邦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必須改變選官制度。

  32.***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95年“公車上書”事件標誌著維新派正式形成。他們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國建立立憲政治。“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 政,而人士總之”。主張在中國實現三權分立,擬訂憲法,召開國會,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中國的富強指日可待……

  一一張豈之《中國文明十五講》

  材料二 在明治維新期間,我們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學習西方,從軍事、技術、政治體制一直到生活習慣,日本的精英階層善於學習,全力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過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傳統和文化的因素。

  ——劉濤《中國崛起第十四:從“萬世一系”的宗教神話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三 對被侵略地區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難以抵禦歐洲國家的入侵,要繼續生存,就必須進行變革。……在這些國家,由於“傳統”和“變革”之間力量對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會、文化態度不同,因此現代化的道路不同,發展的速度也不同。

  回答:

  ***1***依據材料一分析維新派在制度設計上有何創新?又有哪些保留? ***4分***

  ***2***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明治維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傳統和文

  化因素”的主要表現。***2分***

  ***3***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日兩國改革對現代化發展有何不同影響?***4分***

  【答案】***1***創新:實行立憲政治***君主立憲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2分***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權力和地位。***2分***

  ***2***主要表現:政治:憲法賦予天皇擁有絕對權力,形成近代天皇制***1分***

  文化:宣揚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對天皇的神道崇拜。***1分***

  ***3***日本是實現了工業化,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只是在思想觀念、社會習俗、教育方面促進了現代化的發展,現代化程度與日本相差很遠。***4分***

  【解析】考點: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1***有關於依據材料一分析維新派在制度設計上有何創新的問題,需要依據材料內容及戊戌變法的史實來分析。材料中的“‘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 政,而人士總之’。主張在中國實現三權分立,擬訂憲法,召開國會,君民共主”即是答題點,其中包含著的創新即可以依據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主義的特點對比分析即可。有關於有哪些保留的問題,可以依據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來分析歸納。***2***本題考查日本明治維新的侷限性的相關內容。材料中的“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過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傳統和文化的因素”即是本題的答題點,依據這些內容來分析整理歸納出答案即可。***3***本題考查的是中國與日本在近代改革影響的不同點,注意答案要求的是對現代化發展的影響,主要從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方面來歸納整理。這個問題解決的突破點是兩國改革的最終的結果的不同,日本的明治維新是成功的,而中國的是失敗,所以這兩次改革對於兩國現代化的推動力不相同。日本的使其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中國並沒有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改變,只是在思想政治上起到了啟蒙作用。

  33. ***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衊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紛紛爭先恐後地誹謗他、詛咒他。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材料二:考茨基說:“恩格斯的逝世使我們感到的悲痛,遠遠地超過了馬克思的逝世,因為我們覺得,恩格斯逝世後,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恩格斯在世時,他的精神生活與馬克思的精神生活是休慼相關的,馬克思還活在我們中間,我們還深受著他倆的影響。而現在,他倆都離開我們了。”

  ***1*** 馬克思為何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衊的人”? ***2分***

  ***2***為什麼說恩格斯逝世後,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2分***

  ***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馬克思給我們留下怎樣的精神財富?***6分***

  ***4***真理是不斷髮展的,繼馬克思之後,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是如何發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的?***6分***

  【答案】***1***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被共產主義社會取代的必然;他還是國際工人運動的主要領導人。***3分***

  ***2***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繼續指導國際工人運動,幫助各國工人黨,並推動成立第二國際;同時,他還在理論研究上全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2分***

  【解析】考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與實踐。***1***解決此問題需要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入手來分析歸納整理。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間表是1848年,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上升時期,而馬克思主義卻是要反對這種政治制度的,這種理論體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被共產主義社會取代的必然,同時馬克思還是國際工人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所以他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衊的人。***2***本題解決的突破口是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後的主要活動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係來對比分析。他是馬克思的親密戰友,是馬克思主義的撰寫之一,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執行者。在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繼續指導國際工人運動,幫助各國工人黨,並推動成立第二國際;同時,他還在理論研究上全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3***本題為主觀題,答案可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我們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的內容與其積極作用來分析整理,同時也要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過程來分析歸納。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是關注人類命運的,所以我們應該學習馬克思關注人類命運的精神,學習馬克思的實踐精神、理論探索精神。***4***本題解決的突破口應該是從每個著名的歷史人物的國傢俱體情況來分析整理。列寧在俄國革命過程中創立了列寧主義,為其他落後國家與地區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指明瞭方向。毛澤東思想對中國的革命與建設都有貢獻,鄧小平理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高二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試卷

  第Ⅰ卷*** 選擇題,共5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要求***

  1、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大量“ 受 禾”、“求年”、“有足雨”的內容。這反映了當時*** ***

  A.農業生產與氣候的關係

  B.農業的收成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C.巫師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織者

  D.農業經濟在卜辭中地位重 要

  2、春秋時代的車戰 ,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佈陣有一定的程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諸侯國之間相滅的只佔少數,姬姓國相滅的更是少數。到戰國時期,七雄中一半已各有“帶甲百萬”以上,征戰以佔奪土地、殘殺敵人為常例。材料中的這種現象最能反映*** ***

  A.戰國時期各國矛盾更為尖銳、戰爭頻繁

  B.戰國時期戰爭形態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

  C.春秋時期分封制已經開始逐步地走向崩潰

  D.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度逐漸遭到破壞

  3、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相互詰難、批駁。甲學派代表人物在批評乙學派時曾提出“……是無君也;……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據此,下列主張屬於甲學派的是*** ***

  A.“世易則時移,時移則備變。”

  B.“天下兼相愛則治,相惡則亂。”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4、古人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黃色的礦物顏料“雌黃”塗抹後重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篇有“以雌黃改‘宵’為‘肎’”的記載。後人把那些不問事實,妄論一番,輕易下結論,稱之為“信口雌黃”、“口中雌黃”。這一現象說明*** ***

  A.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B.古人經常寫錯別字

  C.紙的應用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D.古代科學與技術之間 開始走向結合

  5、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俗語云:“‘百年田地轉三家’,言百年之內,興廢無常,必有轉售其田至於三家也。今則不然,……十年之間,已易數主。”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是*** ***

  A.政府“不抑兼併” B.生產力的發展

  C.國家的賦稅制度 D.地主階級掌握封建政權

  6、曾有人對理學代表人物程頤吟詩曰:“夢魂慣得無拘束,又踏楊花謝娘橋。”程頤變色說:“鬼語,鬼語。”這說明程頤*** ***

  A.維護封建倫理綱常 B.荒淫無度

  C.對鬼神存敬畏心理 D.對自由生活的渴望

  7、明代任用高階官吏,凡由在朝大臣推薦,經皇帝批准任用的,稱“廷推”。明孝宗曾任命徐恪為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上疏曰,‘大臣進用,宜出廷推,未聞有傳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進,請賜罷黜’。”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明朝專制主義制度空前強化 B.明朝皇帝喪失了對官員的任免權

  C.徐恪淡泊名利,無意為官 D.明朝政治制度對皇權形成一定製約

  8、明後期,某地佃戶將收穫的好米換取銀錢自用,劣質米交租,豐收之年也聲稱歉收,拖欠地租“漸以成風”,官府勒令田主完糧納稅,“於是稱貸***借高利貸***完官而田主病”。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業的發展衝擊農業 B.佃戶人身依附關係弱化

  C.賦役徵銀所致 D.封建剝削沉重

  9、清前期《望江南百調》唱道:“揚州好,僑寓半官場,購買園亭賓亦主,經營鹽、典仕而商,富貴不歸鄉。”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政府摒棄傳統抑商政策

  C.地方商業均由官員經營 D.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10、1882年9月《申報》記載:“即如公司一端,人見輪船招商與開平礦務獲利無算,於是風氣大開,群情若騖,期年之內效法者十數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爭購之,以得票為幸”。這種現象說明了*** ***

  A.近代民族工業經營方式的轉變 B.政府經濟政策發生重大變化

  C.社會各界支援集股籌資企業 D.國人缺乏理性精神

  11、“作為這場革命指導理論的康有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義為主導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過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現在*** ***

  A.否定君主制 B.將維新思想付諸實踐

  C.藉助儒學宣揚革命理論 D.要求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12、《女學報•做學生的快樂》***1903年***登載:“現在上海幾個女學堂的女學生,一個個神清氣爽、磊落大方……身體沒有一點彎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樣細直……比那種塗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腳伶仃的樣子,真是天地了。”這表明當時上海*** ***

  A.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B.生活習俗發生了變化

  C.人們的審美觀向西方看齊 D.婦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13、1928年5月10日《大公報》刊登了明星啤酒公司的廣告:“國貨啤酒,商標馬棋,中西醫士,迭經化驗,眾口一詞,衛生妙劑,功能殺菌,開胃健脾。”結合時代背景,對以上文字認識正確的有*** ***

  ①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促進 ②說明西方文明的傳入,推動了中國人飲食的變化

  ③時值民族工業的春天,中國企業以廣告的形式擴大銷路 ④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14、土地革命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承認由農民組織的農會代替劣紳所包辦的農會,並設定了一些研究和推廣農業技術的機構,還設立農村復興委員會以復興農村。由此不能說明的是*** ***

  A.國民政府開始為對抗日本侵略做準備

  B.與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政策相抗衡

  C.南京國民政府的階級本質發生了轉變

  D.國民政府貫徹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

  15、抗戰時期,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發回美國的報告提到,“就建立一個聯合政府而言,共產黨人是願意合作的。但是一味支援中央政府和蔣介石,而把共產黨人排除在外,將會促進不統一,而且後果將會是悲慘的”。從這則材料可以得出*** ***

  A.美國已經放棄了支援國民政府的政策 B.美國決定支援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

  C.美國已經部分預見到戰後中國的政局 D.美國決定幫助國民黨奪取政權

  16、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曾告誡全黨:“治國就是治吏。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汙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毛澤東在當時說這句話的目的在於*** ***

  A.懲治幹部貪汙腐敗,恢復國民經濟

  B.提高幹部素質,推行政治體制改革

  C.加強幹部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治國水平

  D.加強幹部廉政建設,鞏固新生政權

  17、1964年1月,中法兩國正式建交,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被形容為“在一塊密不透風的鐵板上撕開了一道裂縫”。下列有關中法建交背景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A.中美、中蘇關係處於緊張狀態 B.中、法推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

  C.西歐走向聯合,歐共體成立 D.美國在西方聯盟中實行霸權統治

  18、下圖為我國某地城鄉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圖中的城鄉差距擴大的原因包括*** ***

  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建立 ②國有企業的活力增強

  ③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9、中西方文化有很多相近之處,下列西方名言在內涵上與中國“日勤三省,夜惕四知”一詞最為接近的是*** ***

  A.“美德即知識” B.“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C.“人是萬物的尺度” D.“認識你自己”

  20、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屈維廉在他的專著《1688—16***的英國革命》一書中,特別強調奧蘭治***即荷蘭***的威廉入侵英國的重要性。它是“歐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匯合在一起來幫助拯救英國,併成為英國曆史上決定性的轉折點”。 “轉折點”在此主要是指*** ***

  A.王權結束 B.責任內閣制形成

  C.國王與議會之間形成了制衡關係 D.國家權力的重心由國王轉移至議會

  21、美國總統一般稱為Mr.President***總統先生***,美國獨立戰爭後,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約翰•亞當斯最初提出的頭銜是“最仁慈的殿下”、“強有力的閣下”等稱呼,最後眾議院通過決議,只稱呼華盛頓為總統先生,這個稱呼後來一直沿用至今。對材料理解最佳的是*** ***

  A.美國中央政府的制約與平 衡 B.總統的權力受到國會制約

  C.總統權力較大 D.強調民主制度的公民意識

  22、1925年,美國田納西州的中學教師斯科普斯因在課堂上講授達爾文進化論而被判有罪。該州還立法禁止教師傳授任何有違背聖經上帝造人教導的學說。此法在該州一直適用到1967年。據此可知*** ***

  A.美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受到衝擊 B.田納西州的立法行為違反了美國憲法

  C.1967年後美國開始接受進化論 D.斯科普斯言論造成了美國宗教信仰的缺失

  23、下框內所敘內容為某美術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徵。下列作品中屬於該流派的是*** ***

  A.《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B.《格爾尼卡》

  C. 《日出•印象》 D.《自由引導人民》

  24、馬克思、恩格斯評價某理論時說:“他們總還夢想著用實驗的方法實現自己的社會烏托邦,為了建造所有這些空中樓閣,他們不得不求助於資產階級心靈與錢袋的仁慈。”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的進步性體現在*** ***

  A.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祕密 B.創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C.闡明瞭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D.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

  25、“歷史發展的邏輯可能是極具諷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國無法放棄藉助蘇聯解體的歷史契機圖謀世界霸權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國越是想稱霸,越是無法實現稱霸的夢想,美國稱霸的結果只會加速與其它世界強國實現世界權力均衡的程序。”該材料最能表明*** ***

  A.美國與世界各強國之間勢均力敵 B.美國試圖堅持霸權政策

  C.兩極格局結束,單極世界形成 D.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0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題。第26題23分,第27題12分,第28題15分,共50分***

  26.***23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建國初期***1952年底***的中小學語文教材關於戰爭的文章非常多,如《冀中的地道鬥爭》、《抗美援朝》、《烏龍山剿匪記》等。也有歌頌新生共和國欣欣向榮景象的,如《新中國的第一個女拖拉機手》。另外課本還大量選用了蘇聯文學作品,如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和高爾基的《海燕》等。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秋編輯出版的初中語文課本中,和魯迅同時期的名家幾 乎集體消失……語文教科書幾乎成了時事宣傳手冊。……根據有關研究者提供的材料,當時浙江省初中三冊語文課本收錄的31篇文章中,馬列經典著作和政論文章佔15篇,其餘16篇記敘文中,有13篇是鄉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報道農業生產大躍進、農村水利大發展的,有2篇是表揚鋼鐵產量的突破,有4篇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憶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三 2004年,廣東教育出版社編寫的語文新教材中特設了“走近經濟”單元,收錄了經濟學家王則柯的《錢》、茅於軾的《市場經濟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一些語文老師注意到,在新世紀的語文課本中,“愛情”這一曾經諱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麼敏感。……一些學者認為,愛情題材進入中學語文教材,是“為當前教育補充了情感與人文的元素”。在外國作品的選編方面,新世紀的中小學語文課本視野更加開闊、包容。……根據研究者的統計,在人教版和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關外國選文分別有92篇 和89篇,佔所有課文的20%和16.8%,內容涉及科學、人文、自然、風物等各個方面,“表 現出了較為廣闊的文化視野”。而且,選文所涉及的國家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

  ——以上均選自中國新聞網《六十年語文書變遷》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外交方面分析該時期所編寫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產生的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1958年浙江省初中語文教材內容的特點***4分***,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種特點的背景***6分***。

  ***3***根據材料三,概括21世紀以來語文教材內容出現的新變化。***3分***

  ***4***根據上述材料,談談你從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寫中得到的啟示。***4分***

  27、***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天下觀念是古代中國人觀察世界的重要視角……鴉片戰爭後西方世界的突兀出現對中國優勢地位形成了挑戰……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和人們對西方瞭解日益增多,“春秋戰國說”開始取代“中國中心觀”成為國人認識世界的有效話語通道……如王韜認為西方各國“幾有與中國鼎立之勢,而有似春秋戰國時之列國”。彭玉麟指出:“當今日之時勢,強鄰日逼,儼然成戰國之局,雖孔孟復生,亦不能不因時而變矣。”中國人向有以史鑑今的傳統,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爭雄世界的形勢,自然使得中國人想到了春秋戰國。王爾敏解釋道:“將19世紀世界和春秋戰國比較,乃反映一種新的國際意識,自然地放下中國中心觀念,以古史的鏡子,重新思考中國所面對的新世界。……從這種歷史比較,以至於古代邦交經驗的參考引用,卻正是由中國中心的國際觀念轉變為對等國際觀念的一個天然的有效通道。”……甲午戰爭、庚子一役將中國僅存的一絲文化優越感沖刷殆盡,人們徹底從“中國中心觀”中醒來,試圖用西方政治學說認識世界。

  ——任雲仙《晚清中國國際秩序觀念的變遷》

  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如何認識材料中提到的“春秋戰國說”開始取代“中國中心觀”。

  28、***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中世紀的英國,宮廷和政府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官員主要由國王遴選,並被視為國王的僕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文官開始出現。光榮革命後,國王和權貴行使有封建特權色彩的官職恩賜權來任用官員。直至18世紀末,文官錄用仍無常規可據,文官錄用權主要由國王、宮廷權貴和各部長官直接行使,私人關係和個人感情成為獲取官職的關鍵因素。

  工業革命催生英國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於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並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近現代哲學;現代語言、近現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擇優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於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按照文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該令的頒佈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誌。

  ——摘編自閣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等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據材料,概括文官制度改革後英國官員選用的特點,並分析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9分***

  高二歷史參考答案

  1-25 DDCCB ADCDA DBACC DCBDD DABBD

  26、***1***政治: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鞏固政權的鬥爭。***2分,任答一點即可***

  經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2分,任答一點即可***

  外交: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2分***

  ***2***特點:取消了優秀的文學作品;時事政治方面的文章比較多;鄉土教材的比重大;報道經濟建設成就;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吃苦精神的教育。***4分,每點1分,任答四點即可***

  背景:社會主義建設大規模開展***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一五計劃;“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上山下鄉運動。***6分,任答三點即可***

  ***3***增加經濟型別的文學作品;愛情題材進入語文教材;選編外國文學作品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注重科學,關注自然;注重培養學生對人文精神、愛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3分,每點1分,任答三點即可***

  ***4***啟示:教材***語文課本***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反映;從教材中我們能讀到時代的變化;從教材中也能感受到社會的發展;教材的編寫應適合學生的成長需要。***答兩點即可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27、背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西文化的交流;洋務運動的開展。***2分***

  觀點:中國人的世界觀念發生了變化,由傳統的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觀開始認識到自己失去了天下中心的地位,甚至淪為了列強瓜分的物件。***4分***

  評價:該學說繼承了以史鑑今的文化傳統;雖然還殘留部分的中國中心傾向;但挑戰了傳統的華夷觀念;表明了中國人對世界局勢認識的加深。***6分,一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

  28、***1***英國完成工業革命;1832年議會改革民主基礎逐漸擴大,民主制度不斷健全;原有文官制度存在很大弊端;近代自然科學的進步***6分,一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

  ***2***特點:公開考試;擇優錄用;考生來源廣泛。***3分***

  作用:打破特權階層對官職的壟斷,擴大了統治基礎;增進社會公平、公正,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提高官員隊伍素質,加強對社會的有效管理。***6分***

  高二年級歷史下學期期中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古者天子封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滿城以自守也。”這段文字的核心觀點是*** ***

  A.分封制的目的是擴張疆土 B.諸侯國領地不能隨意擴張

  C.分封制容易導致分裂割據 D.諸侯國實行小農經濟

  2、許倬雲據《漢書•古今人表》統計: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新人”***即非世襲貴族出身的人***,分別佔當時總人數的32%和60%,如齊相鄒忌、秦相範睢、楚令尹吳起等皆屬其中。這表明當時***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 B.察舉制衝擊了世卿世祿制

  C.社會結構日益活化 D.政治權力和經濟勢力分離

  3、有學者寫道:“皇權始終依託於當時最有勢力的集團或階層,總是要依靠他們來進行統治,讓他們擔任宰相和高官;皇帝總是要和當時 最有勢力、最有影響的貴族集團或豪 強大族聯姻,以加強皇權和他們的聯絡。”材料所述現象最有可能出現在*** ***

  A.魏晉時期 B.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

  4、《新唐書》雲:“大夫掌以刑法典章 糾正百官之罪惡,中丞為之貳。”這裡的“大夫”“中丞”屬於下列哪一機構的官員*** ***

  A.中書省 B.御史臺 C.尚書省 D.通判

  5、某一個主題展覽中出現了下列關於我國某民主革命勢力發展態勢三幅圖片,下列有關的解說

  正確的是*** ***

  A.圖一到圖二反映了大革命失敗後中共的態勢

  B.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是導致圖二到三的原因

  C.圖二到圖三的發展是中共反擊國民黨的結果

  D.左傾錯誤的發展是導致圖一到二的根本原因

  6、公元前449年瓦列裡烏斯和荷拉提烏斯當選為羅馬執政官,實施了一項重要法案,規定全體

  公民都必須遵守平民決議。其目的是*** ***

  A.完善法律體系 B.保護全體公民

  C.限制貴族特權 D.取消等級界限

  7、高一涵在《歐洲政治思想史》中寫道:“他這種調劑均平的用意很可欽佩,可惜他的建議仍

  然脫不掉以富人為政治中心的弊端,結果貴族的權力仍然大盛,不久又生出階級的戰爭。”與

  作者評述相關的改革內容是*** ***

  A.進一步擴大五百人議事會的職能 B.組成十將軍委員會

  C.根據財產多少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 D.實行“陶片放逐法”

  8、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說:“即使所有雅典公民都像蘇格拉底那樣睿智,其公民大會仍然會是暴民的統治。”據此可知,麥迪遜認為*** ***

  A.古代希臘民主制存在侷限性 B.希臘民主製為美國近代民主制提供了藍本

  C.蘇格拉底維護公民大會的權威 D.近代美國民主和古代希臘民主形式上相 同

  9、日本史學家稻葉君山指出:“林則徐對於輸入鴉片之外人及買賣鴉片之中國人,使陷於窮窘之地。復排擊英人國法判決之要求,最後停止英國船舶於廣東港外,以不肯署名蓋印於證書為口實。其態度如此,戰爭之來終不能免。”這表明作者*** ***

  A.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批判林則徐 B.認為林則徐處理鴉片問題的方式有誤

  C.準確分析了鴉片戰爭真實的起因 D.沒有看到戰爭爆發前中英雙方的矛盾

  10、186 9年5月10日,經過七年奮戰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中央太平洋鐵路和聯合太平洋鐵路提前完工。其中承擔西段的主力是被稱作“沉默的道釘”的華工。華工來到美洲與下面哪一事件有關***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太平天國運動 D.洋務運動

  11、有觀點認為:“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在1905年之前真的是艱難發展。孫中山經過十年奮鬥,經歷無數挫折,方才結束‘一個人的革命’,方才喚醒一大批有識之士。”認為中國革命在1905年“結束‘一個人的革命’”的原因應該是*** ***

  A.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於1905年成立

  B.清朝政府在1905年宣佈實施新政改革

  C.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於1905年成立

  D.群眾性的四川保路運動在1905年揭幕

  12、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上諭:“該國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論昭然……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文中的“該國”是*** ***

  A.日本 B.法國 C.俄國 D.英國

  13、1919年5月9日,北洋陸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在衡陽越級通電大總統徐世昌:“彼莘莘學子,激於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赴後繼,以草擊鐘,以卵擊石,……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該材料說明*** ***

  A.北洋軍閥支援五四運動 B.學生愛國熱情影響廣泛

  C.學生運動導致軍閥分化 D.北洋軍閥內部派系林立

  14、著名學者錢乘旦認為:在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在“抗拒”與“接受”之外,“還有第三種可能性……它接受現代化是為了控制現代化,讓它為維護傳統的價值取向服務”。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符合上述觀點的是*** ***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 辛亥革命 D.五四運動

  15、梁啟超在一封家書中寫到:“時局變遷極可憂,北***洋***軍閥末日已到,不成問題了。北京政府命運誰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險,但一黨專制的局面誰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可怕者是利用工人鼓動工潮……結果鬧到中產階級不能自存,而正當 的工人也全部失業。”這封家書的內容反映了梁啟超*** ***

  A.對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滿 B.對國共兩黨合作的肯定

  C.對國民大革命的疑懼 D.對農村工農政權建立的期冀

  16、陳旭麓指出: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國從古代到近代變革中前後相接的三個歷史環節。貫穿這三個歷史環節的主題是*** ***

  A.反抗封建專制與建立君主立憲制的統一

  B.批判傳統與全面引進西方文化的統一

  C.發展資本主義與建立民主共和的統一

  D.反抗西方侵略與學習西方文化的統一

  17、據《史迪威》一書記載:1944年,為了說服蔣介石對共產黨採取合作態度,並同意向延安派遣美軍觀察團,羅斯福決定派副總統華萊士赴華訪問。他讓華萊士轉告蔣介石:“如果蔣委員長不能解決好共產黨問題,他這位總統就無法使俄國人和我們站在同一立場上。”這表明羅斯福*** ***

  A.擔心國共關係 影響美蘇合作 B.希望國共兩黨實現合作

  C.讚賞中共敵後戰場抗戰 D.關注中國戰場防禦階段戰況

  18、下表是1951~1957年我國國防費支出情況表

  年份 國家財政總支出***億元*** 國防費支出***億元*** 國防費佔國家財政

  總支出比例***%***

  1951 122.49 52.64 42.97

  1953 220.12 75.38 34.24

  1955 269.29 65.00 24.14

  1957 304.21 55.11 18.12

  表中資料的變化反映了*** ***

  A. 國防現代化與工業化建設進展緩慢 B. 工作重心取決於國際局勢變化

  C.國民經濟形勢發生根本性好轉 D.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戰略適時調整

  19、“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這是臺灣歌手羅大佑於20世紀70年代作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唱出了一代人的悲涼和迷茫。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可能是*** ***

  A.國民黨敗退臺灣 B.臺灣失去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

  C.大陸實行改革開放,國力增強 D.臺獨勢力破壞兩岸統一

  20、下圖是由兩岸故宮博物院組成的專家組共同繪製的發生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故宮文物大

  遷移路線圖。下列對各階段的文物遷移表述錯誤的是*** ***

  A.第一次遷移:九一八事變後,日軍進逼華北

  B.第二次遷移:日軍全面入侵,國民政府內遷

  C.第三次遷移:抗戰取得勝利,國民政府遷往南京

  D.第四次遷移: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北平和平解放

  21、麥迪遜認為美國1787年憲法從嚴格意義上講既不是國家憲法,也不是聯邦憲法,而是二者的結合。這種認識主要基於該憲法*** ***

  A.協調了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間的權力分配 B.構建了三權分立的中央政府

  C.達成了南方黑奴計算人口總數的方案 D.調和了大小州之間的矛盾

  22、1951年9月8日,日本與美國在舊金山簽訂軍事同盟條約即《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其要點包括美國有權在日本國內和周圍駐紮軍隊;根據日本政府請求美國可以鎮壓日本國內發生的爆動和騷亂。這一條約的簽訂*** ***

  A.推動了中蘇兩國的結盟 B.給日本的發展帶來了雙重影響

  C.是朝鮮戰爭帶來的必然結果 D.意味著美國亞洲戰略的全面調整

  23、下表是馬克•卡尼斯和約翰•加拉蒂在《美利堅民族》一書中的一份民意調查。調查說明的本質問題是*** ***

  時間 接受白人、黑人鄰居 時間 接受白人、黑人通婚

  白人 黑人

  1964年 20% 1968年 17% 48%

  1994年 60% 1994年 45% 68%

  A.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取得決定性勝利 B.美國公民的基本人權得到憲法的保護

  C.美國的種族歧視和隔離政策逐步減弱 D.美國政府隨著經濟發展協調民族關係

  24、20世紀60年代的某國際組織在其宣言中說:“我們一開始就堅持反對集團政策和外國統治,

  反對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經濟霸權,而主張每一個國家擁有自由、獨立和自主發展的權利。 我

  們從來不同意充當任何人的橡皮圖章或後備軍。”據材料可知,此國際組織是*** ***

  A.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B.華沙條約組織

  C. 歐洲共同體 D.不結盟運動

  25、法國史學家朗格諾娃和瑟諾波斯所著的《史學原論》一書指出:史料可分為兩種,有時過去的事件留下實跡***碑碣及製造品***,有時也是更常見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跡是心理的狀態——一種文字上的描寫和敘談。作者的意思是*** ***

  A.實跡和文字史料都真實反映歷史 B.任何文字史實都帶有主觀因素

  C.歷史是心理狀態的反映 D.只有實跡史料才能反映歷史真實、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共50分。第26題18分,第27題20分,第28題12分。

  26、***1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與共開國之人及其子孫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選舉也。 ——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

  材料二 今臺閣選舉,塗塞耳目;九品訪人,惟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塗之昆弟也 。 ——《晉書•段灼傳》

  材料三 《 傅暢自序》雲:“時清定九品,以餘為中正。餘以祖考歷代掌州鄉之論,又兄宣年三十五立為州都,今餘以年少復為此任,故至於上品。” ——《太平御覽》

  材料四 鄉會試考官、房考、監臨、知貢舉、監試、提調之子孫及親族,例應迴避。雍乾間,或另試,或題由欽命,另簡大臣校閱。乾隆九年停其例,並受卷、彌封、譽錄、對讀等官子弟、戚族亦一體迴避。 ——《清史稿•選舉志》

  材料五 根據1855年前 後英國議院辯論記錄及相關資料,得出結論:“中國的科舉制度在英國已廣為人知;在當時英國期刊文獻和議會辯論中,競爭考試的觀念均與中國有關;議會內外都認為考試製度是中國創立的制度,而且沒有人加以否認;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先於中國採用競爭性的文官考試製度,而且沒有任何西方的個人、國家或種族聲稱其擁有考試製度的發明權。”

  ——張沅長《中國與英國的文官改革》

  材料六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國政治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擇優取士的嶄新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因而也是不列顛現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點。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選官的主要依據是什麼?西周為了維護政治穩定和權力的傳接主要實行了什麼制度?***4分***

  ***2***根據材料二、三分析,傅暢為何能“至於上品”?***2分***與材料一中的選官制度有何共同特點?***2分***

  ***3***綜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選官制度有何變化?***4分***

  ***4***根據材料五、六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855年英國實行文官制度的原因。***6分***

  27、***20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抗日民主政權應當在政策上和階級實質上,都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權,即一切擁護抗日統一戰線、不投 降、不反共、不倒退的人都應當吸收其代表加入政權……而是以工農小資產階級為主,同時又不拒絕進步的中產階級分子及進步士紳參加的政權。

  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原則,在***政權***人員分配上,應規定為共產黨員佔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佔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佔三分之一。 ——毛澤東***1940年***

  材料二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各民族團結的行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第十一條 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和各種生活資料的所有權。

  第十二條 國家依照法律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材料三 1953年頒佈的“人大選舉法”規定了選舉方式為舉手和無記名投票並用;在代表名

  額比例上,直轄市和工業大城市每10萬人選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萬人選1人;人大代表實際實行等額選舉。***期間,全國人大停止會議8年之久……1979年,修訂後的“選舉法”規定,採用無記名投票方式;正式規定了差額選舉的原則。2010年春規定全國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鄉村與城市人口數的比例修改為1∶1。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政權建設的原則和目的 。***4分***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54年憲法包含的基本原則和精神。1954年憲法在新中國政治建設中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8分***

  ***3***根據材料三,說出人大代表選舉辦法的變化。縱觀人大代表選舉方式的演變,簡述新中國民主程序呈現出了怎樣的演變軌跡。***8分***

  28、***12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援各自由民族,他們抵抗著企圖征服他們的掌握武裝的少數人或外來的壓力。”“如果希臘陷於掌握武裝的少數人控制下,對它的鄰國土耳其,就會有直接和嚴重的影響。混亂和騷動就可能遍佈整個中東。”“自由制度的崩潰和獨立的喪失,不僅對於他們,而且對於全世界,都是一場災難。”“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們支援他們維護自由。如果我們在起領導作用方面遲疑不決,我們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且一定會危及本國的繁榮昌盛。”

  ——摘自杜魯門《國情諮文》***1947年***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在傳統的權力鬥爭中新增了意識形態方面的爭端,權力關係再調整的進行***即冷戰***也就變得更復雜、更危險。”

  ——摘自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導致冷戰緊張的局勢是雙方一系列的錯覺的結果。”“美國領導人主觀上認為俄國懷有一種深遠的圖謀,即俄國想利用西歐的弱勢而在整個西方建立共產黨政權,就像俄國已經在東歐所 做的那樣。”“蘇聯長期以來一直擔心遭到敵對的資本主義列強的包圍,因而他們把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看成是新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美國想使西歐屈從於美國經濟霸權的一種陰謀。”

  ——摘自菲利普•李•拉爾夫等《世界文明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杜魯 門發動冷戰的理由。***4分***

  ***2***材料二認為引起冷戰的原因是什麼?***4分***

  ***3***綜上所述並結合所學,你認為導致冷戰的原因有哪些?***4分***

  歷史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A B D C C A B B C A B

  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D A D B D A B C D B

  二、非選擇題答案:

  26、***1***主要依據:血緣或功臣、王***親***族;***2分*** 制度:嫡長子繼承製。***2分***

  ***2***原 因:身為中正;門第高貴。***2分***

  共同特點:封閉性,壟斷性。***2分,答出一點即可***

  ***3***選官形式:由世襲、推舉到考試;

  選官標準:由血緣、門第到考試成績***才能***;

  選官範圍:不斷擴大;

  選官特點:由封閉壟斷到公平、開放***4分,答兩點即可***

  ***4***中國科舉制的影響;工業革命的推動;1832年議會改革的推動。***6分***

  27、***1***原則:團結和吸收一切抗日愛國力量參加政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目的:進一步發

  展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抗日戰爭勝利。***4分***

  ***2***原則: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國家依法保護公民合法權

  利。***4分,答四點即可***

  意義:1954年憲法規定了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規定了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是新中

  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保障。***4分***

  ***3***變化:由舉手和無記名投票變為無記名投票;代表由等額選舉變為差額選舉;代表名額

  比例由偏向大城市轉變為城鄉平等。***6分***

  軌跡:形式日趨完善;以法制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程序。***2分,言之有理即可***

  28、***1***遏制社會主義制度,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維護美國國家利益。***4分***

  ***2***大國之間權力鬥爭,雙方意識形態對立。***4分***

  ***3***評分要求:***立足於美蘇雙方去思考問題***從國家利益、地緣政治、意識形態、歷史傳統、誤會誤解等角度去回答問題。***4分,答三點即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