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預習教案

  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同學們應該怎樣做好預習呢?教師又該如何設計教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初識民居。

  1.出示民居郵票一組,說說你認識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紹民居:民居是建築中最早出現的型別,是中國建築史上對民間居住建築物的習慣稱呼,作為住房的民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建築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我國的民居建築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在適應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由於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生產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築材料千差萬別,使我國的民居建築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兩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讀後劃出不懂的詞句。

  2.先利用工具書或聯絡上下文自己解決不懂的詞句,再同桌交流。

  3.再讀課文,把讀不通順、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4.默讀課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有什麼特點。

  5.初步交流閱讀感受,並分別用一個詞形容它們給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樓──綠色之家。

  三、自主研讀,小組合作梳理。

  1.將全班同學分為甲、乙兩大組,分別研讀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研讀要求如下:

  ①研究內容:

  從建築成因、建築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客家民居為什麼被譽為“世界民居的奇葩”?

  從建築成因、建築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傣家竹樓與眾不同之處在哪?

  ②研讀方法:

  先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讀後整理,可以採用列表格、在文中劃主要詞句、標感受、列提綱等方法。

  2.四人一小組交流整理結果,推選代表準備介紹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體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點。

  ①由甲組代表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其他組員補充。

  ②乙組成員針對甲組介紹情況質疑,甲組成員答疑。

  2.交流“傣家竹樓”特點。

  ①由乙組組代表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其他組員補充。

  ②甲組成員針對乙組介紹情況質疑,乙組成員答疑。

  3.總結: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常年居住在“竹”樓裡,幢幢造型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地理特徵的傣家竹樓,飄浮在裊裊炊煙和潺潺流水的畫卷裡,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織成的綠色帷幕中。斑斕多姿的傣族寨子,隨著天地間的長風流水,與自然和為一體。而圓形土樓真無愧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土樓格局的恢巨集,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課時

  五、體會說明方法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介紹民居特點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集體交流,要求:結合文中語句舉例談說明方法,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主要的說明方法列舉如下:

  ①列數字:“……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具體可感***

  ②打比方:“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佈局均勻,巨集偉壯觀。”***形象直觀***

  ③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實具體***

  ④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願望”***真實可信***

  3.把自己喜歡的語句摘抄下來。

  六、課外拓展,遷移練寫。

  1.出示課後“資料袋”一組郵票,介紹來歷:

  我國從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開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總共發行四套民居郵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發行二十一枚,從一分的內蒙古民居郵票開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郵票,四套郵票全部為影寫版,由北京郵票廠印製,這一幢幢風格各異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謀生存、圖發展的歷史記錄,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民居建築藝術上不朽的智慧結晶,也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不同民俗風情的人文景觀。票面上的民族建築,造型生動,圖案漂亮,這方寸之間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幅幅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風貌。

  有人夜憩竹樓,有人水上為家,有人把家馱在馬背上,有人享受著窯洞中最古樸的大自然的恩賜……你想了解更多地瞭解這些郵票上的民居故事嗎?

  2.發放關於這組郵票的簡單介紹,拓展閱讀。

  內蒙民居──蒙古包氈包是我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一般為園形,古代稱“穹廬”“氈帳”。蒙古包一般用柳條做骨架,外側包羊毛氈,再在頂部中央設可支起的園形天窗,是一種可移動式園形住宅。在柳條兩側塗料灰***代替氈子,即成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兩個園形住宅之間,聯以土牆,成為並列的3間房屋而演變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鄉村和城鎮,石村豐富,民居一般用石砌牆、高2-3米,稱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樑、柱和椽子。平屋頂,有的設外廊。木樑、柱子上有鮮豔的色彩,窗上裝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當地充足的陽光。在廣大牧區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帳房。帳頂是用牛毛織成的氈毯,四周用***塊圍成矮牆。碉房順應高原自然條件、農牧業生產、信仰喇嘛教、生活習慣及自衛防禦的需要。

  東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馬架房。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農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牆開山,形如吉林東部山區漢族農民的馬架,故稱馬架房***見郵票下方,

  以及左圖***。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橢圓頂,極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習慣。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礎,四面皆土坯牆圍繞,當陰雨連綿之際,牆壁會因潮溼而脫落,房屋壽命難以保持長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國最為普遍、歷史是為久遠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為正房,北面為偏房,兩側為廂房,陽光充足,四間房由一個院子緊緊地聯接在一起,俗稱“四合院”。其佈局常為“一正兩廂”,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開間、進深、高度和裝飾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兩側的廂房、陪襯著正房。院子是交通、採光、通風的樞紐,並配以綠化,成為休息與家庭活動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庫門”房子。上海舊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園樓外,以里弄“石庫門”房子最具代表性。因為上海繁華,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組成,相互毗連。戶內建築佈局緊湊,高2-3層,青瓦坡屋頂,並有小型晒臺,在建築正面和牆頭、大門等外常作簡單的裝飾。樓上樓下,小巧玲瓏,青瓦覆蓋,閣樓晒臺,綠樹掩映,十分幽雅。

  陝北民居──窯洞。窯洞是典型西北黃土高原、黃河上游地區,少雨地帶的民居。窯洞一般寬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黃土覆蓋下,夏季室溫比室外低約10度,冬季比室外約高15度。溫溫度比較穩定,可謂冬暖夏涼。窯洞有單獨的沿崖式窯洞***土窯***、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復土窯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窯洞三種。窯洞門面裝有較大面積的門窗,其採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汙染的影響少。

  臺灣民居──臺灣民居的基本形態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頂前後坡落水。農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廣場可晒農作物。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則多用四合院,有門廳與正廳的緩衝,祕密性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黃岩天長街住宅。該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臨街設店面,內部兼作起居室,後部臨水的房作廚房。全宅的中間部分分三層,第二層空間僅有2.2米高。以頂閣樓三面凸出,窗臺做得較低,三面都開窗,閣樓窗子開得合宜,住在頂層並不覺得壓抑。整個住宅造型有虛有實,有遍有低,輪廓線不單調。

  3.佈置作業:選擇你感興趣的一枚民居郵票,上網查詢有關資料,瞭解民居的成因、建築特色、流傳價值和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寫一篇說明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