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課後反思

  《大自然的語言》是介紹物候知識的一篇事理說明文,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教改強調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教學形式。

  《大自然的語言》是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為讓課文內容與自然生活緊密聯絡,我讓學生從生活中搜集物候知識,學生通過網路、向長者請教,蒐集到了有關物候知識的故事、農諺、詩歌等。這一拓展延伸過程使課堂與生活聯絡更緊密了,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走入生活,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這也會使課堂教學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

  不足之處:

  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對“語言的品味”這一環節,如能增加一個品味課外語段的環節,就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掌握情況和增強他們的興趣,更好體味語言的魅力。雖然我也設計出了這一環節,但是因時間有限,沒有進行。

  篇2

  精心的構思,充分的備課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課堂語言的銜接上,只要捨得下功夫,也定有收穫。而教材的處理,教學法的運用以及創新突破方面也要捨得花時間,哪怕有一點收穫,也是值得慶賀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課件的製作、下載要及早著手,要勤於動手,要勤於動口,外因會促進內因。

  需要反思的地方:

  1、駕馭課堂的能力急待加強。上課過程中,當學生說出有關描繪春天特色的詞語時,我沒有給以肯定,因為當時我的腦海裡只有一系列的秋冬兩季的詞語,課後我又仔細琢磨了一下,其實那些詞語也是作者運用了擬人化的句子中的詞語,學生的回答是對的,是我沒有處理好。2、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沒有做到從容,鎮定。由於借班上課,對學情瞭解欠深入,而學生在整堂課上回答問題太順利,遠遠超乎教師原本的預計。因此,還應該少量的設計一點反饋性的練習題,以備課堂需要。同時,這樣既重視了能力訓練,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考察,這不正好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了嗎?

  其實,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應的靈活性,我們的課堂應該努力實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尊重學生的個體化體驗。逐步培養學生能夠欣賞他人對文字的見解,也能自由開放發表自己的見解的素質,把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紮紮實實落到實處。

  篇3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主要介紹學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興趣的物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按照“先學後導、自主合作、問題評價”的教學模式,通過“摘、理、品”的教學操作過程,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課文字詞學習、主要資訊的篩選、說明順序的梳理、生動語言的品味。

  1、把朗讀時間還給學生。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並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雖然這篇文章用了60分鐘,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學生都很輕鬆的在進行對話交流。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於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薰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2、用激情感動學生。無論是詩歌、小說、散文、還是知識性很強的說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創作的靈魂,一篇課文,要讓學生感動,教師必先感動,教師要先吃透教材,達到對課文的整合與拆分的境界,尋找課文的美點、焦點與學生交流對話,課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學生情感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悟。

  3、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藉助字、詞典自學字詞,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本節課的學生答題的速度和準確性遠遠超乎教師的預計,可以說是幾乎提前完成了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