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識字教學論文

  識字教學是以漢字的結構特徵規律為指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髮展水平及認識規律,科學地選擇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漢字的形、音、義屬性,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和能力的教學活動。下面小編給你分享,歡迎閱讀。

  篇一

  內容摘要: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從運用口頭語言過度到書面語言的橋樑。所以,識字教學質量關係到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一直以來,小學教育都沿用“教師講,學生學”的傳統方式,而新課程卻要求改變過去那種學生死記硬背、被動學習的現狀,倡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合作的能力。我們應根據課程改革精神,集百家之長,綜合應用、靈活運用多種方法組織教學,徹底改變單調乏味的識字教學現狀。

  關鍵詞:

  識字教學 課堂教學 主動學習 改變現狀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從運用口頭語言過度到書面語言的橋樑。所以,識字教學質量關係到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我們認為低年級識字教學應從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入手,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在課內打好識字基礎;採用多種方法,進行課外鞏固,注重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儘快完成課標提出的識字任務。怎樣提高一年級的識字教學質量呢?

  一、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變抽象為具體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學生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於識字、主動識字。例如,在開課之初,教師就演示幾個學生在學前接觸過的有代表性的會意字、形聲字,通過畫面與文字的演變,使學生將自己頭腦中的資源與眼前所見的畫面產生聯絡,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祖國文字奧祕的慾望,對學習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利用多種趣味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文字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根據低年級小學生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我先利用實物、圖畫、活動、等與相關的直觀景象匯入,把學生帶進形象的情景中。

  ***1***藉助猜字謎。

  遇到難、易錯的字,藉助猜字謎教學。如教學“泉”字:上白下水;如“工”字:可以說成“二”加“ 1 ”等等;猜字謎識字教學,幽默風趣寓教於樂,琅琅上口,易學好記,學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現語文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識字效果。

  ***2***利用圖畫識字。

  這種方法主要是用於教學象形文字,如教學“日、月、山、火、田”這些字時,我利用簡筆畫,如教學“山”字,在黑板上勾勒出山的簡筆畫,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也牢記在他們的腦海中了。

  ***3***利用競賽法。

  根據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我們還可以把各種練習寓於競賽之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更好地鞏固已學的知識。

  ***4***利用遊戲

  將遊戲引入課堂能讓孩子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識字。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語文《北風和小魚》一課中,讓孩子分角色表演“北風”、“小魚”。結合指導,經過多組表演練習,孩子們在遊戲中比較準確地認識和理解了十多個生字及幾個詞語。後來,隨著識字量的增加,我又將“看是送信快”、“詞語找朋友”等有趣的遊戲引入課堂。孩子們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識字激情高漲,達到了預期教學目的。

  三、利用實踐活動,帶學生走向生活

  教師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兒童的興趣出發,開展實踐活動。每個活動有一個主題,引導學生圍繞這個主題自己動手、動腦去收集資料,並交流收穫。如舉辦“一***7***超市”、“水果運動會”、“小花市” 、 “逛商場”等等識字活動。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活動和交往是發展的源泉。”活動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和社會生活相溝通,使兒童儘快從“我”的世界跨入更廣闊的周圍環境,以吸收各種資訊,擴充套件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因此,當學生掌握了識字方法,樂於識字、善於識字後,教師就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四、利用多樣的方式,在課外識字

  識字僅僅靠幾冊課本是遠遠不夠的,是因為課本包含的東西實在太有限了。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把教材向課外延伸,把學生學習生字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廣告牌、商品包裝袋、還有各種報刊雜誌,這些都可以成為兒童識字的最好材料。讓他們收集起來,就成了他們自己喜愛的“課外識字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收集、整理,還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但是孩子識的字多了,如不及時鞏固運用,會漸漸遺忘。因此,我在班上指導孩子製作了“識字袋”。將每天認識的字寫在一張紙卡上,如果會畫畫的還可以配上相應的圖畫,然後裝進袋裡。每週將字卡拿出,認識上面的字。孩子在體會成功的同時又複習鞏固了所學生字。長此下去,“識字袋”漸漸重了,孩子們的識字量也逐漸增多了,知識更加豐富了。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著眼於識字改革,對識字教學提出了更新、更科學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既積澱了我國傳統的識字教學的寶貴經驗,又體現了現代教育的最新理念,是我們走進新課程,改革識字教學的新航標,是使用新教材,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新途徑。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積極探索省時高效的識字教學方略,切實培養學生主動識字、自能識字的能力,還識字教學於精彩。作為一名的一年級的教師,有責任對傳統的學習模式探索改革,讓孩子們能在開發性的氛圍裡愉快、自主地學習。

  篇二

  詞串識字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在識字教學上的一大創舉,它的編排分兩類,一是按內容歸類,二是按構字規律歸類。按內容歸類的,突出了詞語的內容上的聯絡,按構字規律歸類的,突出字理字趣字文化。

  一、 說文解字,滲透文化

  1. 引導學生觀察漢字的演變。學生剛剛接觸漢字,對漢字是怎麼來的還很陌生,所以,教學生字時,可以結合教材,讓學生知道漢字的演變過程。比如,二下《識字8〉中有了解“月字旁”兩層意思的演變過程,我們就做了如下的設計:

  ***1*** 看看我們今天所學的字詞,大多與哪個偏旁有關係?***結合回答出示“月”***

  ***2*** 月,可以表示什麼呢?***月亮、肉***

  ***3*** 月亮和肉,長得完全不一樣,怎麼會都用“月”表示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月和肉這兩個字演變的過程:

  第一層,與月亮有關的意思。出示“月”字甲骨文的寫法,教師解說它的意思。甲骨文在半圓形中加一短豎表示半圓形天體發光的特性。月亮有圓缺變化,古人就以殘缺的圓形即半圓代表月亮。***出示“月”字金文的寫法、篆書的寫法。教師作相應的解說。***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有所變形***。

  第二層,與肉有關的意思:

  出示“肉”字甲骨文的寫法:先出示“刀”的樣子,再插入裡面一短豎。***早期甲骨文在“刀”的刀刃和刀背之間加一短橫,即屠夫用刀切成塊的肉***出示“肉”字金文的寫法、篆書的寫法。教師作相應的解說。***金文變形較大,像被屠夫從動物身上切下的動物大腿。篆文承續金文字形***

  ***3*** 由於篆文的“肉”與篆文的“月”在字形上基本相同,所以才使用了同一個偏旁“月”,這個“月字旁”,它表示的意思既有“月亮”,又有“肉”。

  教師通過二度創造,將課文中的圖畫製作成多媒體課件,分層次出示,這不僅幫助兒童瞭解了字的演化,而且較好地揭示了詞串內部的邏輯聯絡。

  2. 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字理字趣字文化。字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但學生也要善於發現生字的字理字趣字文化。

  ***1*** 剛剛學這類字時,就讓學生有所發現。例如:學二下《識字3》的詞串,在學生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每組詞語有什麼共同點?為什麼偏旁相同呢?學生自己再來找規律,因為它們都是和一類事物有關的,如:松柏、楊柳、桌椅,都是和樹木有關的;竹籃、籮筐、筷子,都是竹製品,和竹子有關。學生髮現規律後,可以自己進行歸類,想想還有哪些類似偏旁的詞語,以此來加深印象。

  ***2*** 在這類字學完以後,學生自己進行歸類,加深印象強化構字規律。在學習一下《識字8》時,以“青”作為基本字的這一類字,參照之前識字4中以“也”作為基本字的模式,讓學生自己發現“青”這組字的構字規律,知道這些字都是偏旁不同,右邊的字相同,而這類字就是形聲字。然後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形聲字一般都是形旁表意,聲旁表聲。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發現比教師教給他們更能激起他們的興趣,也更易於學生接受。

  ***3*** 教師恰當地啟發與指導。比較簡單的一類詞語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就需要教師講解了。比如,二下《識字7》裡的示字旁和衣字旁,寶蓋頭和穴寶蓋,這幾個偏旁比較相似,容易混淆,所以,我們要對其本義進行分析理解。配合教材看示字旁的演變:示在甲骨文中像先民崇拜的由石頭堆砌的“地神”之形。而衣領旁的古文字原來像古人上衣之形,後泛指衣服。所以得出結論,凡是以“示”作偏旁的字,大都與神仙、祖宗等有關,如祝福,祈福,神仙,祖宗等等;凡是以“衣”作偏旁的字,大都與衣服有關,如:裙褲,襯衫等等。

  二、 聯絡生活,理解詞語

  1. 讓學生在認識事物中,聯絡生活實際來理解詞義。詞串識字的插圖上畫有表示詞語的事物,它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例如,二下《識字1》的每一串詞都為我們介紹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佳節,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教材為四組詞串分別配有相應的畫面。在教學“春節”這一行的時候,我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1*** 同學們,春節的時候你們吃餃子了嗎?那你們知道,在春節的時候人們為什麼要吃餃子呢?教師補充:這個習俗北方人比較講究,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餃子的形狀像元寶,過春節時人們吃餃子就是為了招財;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餃子有餡兒,人們可以把各種東西包在裡面,這也意味著人們對新的一年寄託新的希望***

  ***2*** 教師接著提問:過春節了,親朋好友互相拜訪表示節日的祝賀,這叫什麼呢?***指名答,出示“拜年”***

  ***3*** 教師追問:過春節時,你給誰拜過年?在拜年的時候你是怎麼說的呢?***引導學生練習說話***

  ***4*** 拜年除互相走訪,還可以通過什麼方式來拜年呢?***還可以通過打電話,發簡訊等方式來拜年***

  這樣的設計,使三個詞語與生活實際相對應,學生很容易地就在說一說的過程中理解了其意思。

  2. 要創設語言環境,幫助理解詞義。教師要儘量給學生提供一個語言的環境,學生能初步結合情境理解詞義了。如:一下《識字1》是一組描寫春天的詞語。這些詞語在排列上具有一定的邏輯關係:①單行歸類,第一行春天的氣候;第二行春天的草、樹;第三行春天的鳥、昆蟲;第四行春天的花。②行與行之間按時間先後排列。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圖片創設一個情景,如教師談話匯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來了,她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出示關於春景的圖片***並提問:“看到這些圖片,你想說什麼?”創設這樣的情景,就可以自然地引導學生說話:春天來了,在春風的吹拂下,春雨的滋潤下,柳樹長出了黃綠的嫩芽,小草從泥土中探出了小腦袋,布穀、燕子飛來了,勤勞的蜜蜂飛來了,在梨花、杏花、桃花上採蜜呢!不必過多地去講解了,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學生自然對詞串加深了理解。當然,詞串識字重點是識字,字先要掌握字的音形、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