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是語文老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五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五年一班的語文教學。對於五年級,這個高年段的語文教學與中低年級相比更是有很大的不同,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更側重於品讀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因此,閱讀教學要由“誦讀”轉變為“品讀”。教學方法由“教師的教為主”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在半學期來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讀書為主”。

  一、以學生為主

  教師和學生是構成教學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學起主導作用,教應為學服務。“學起于思,思源於疑”,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發現問題提出來,即是思維活動的表現形式,也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思維的發展從問題開始。每發現一個小問號,這個小問號就像一個小鉤兒勾住學生的好奇心,要讓學生將學習變成為一種自覺自願的心理渴望,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因此,在授課前我先讓學生讀書自學,提出疑難困惑。然後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來組織教學,這樣使教學的主觀性和盲目性減少,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增強。

  二、以自學為主

  讓學生自主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讀書習慣,習慣是人才素質的標誌。良好的習慣讓人受益終身。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邊讀邊想”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閱讀的一種好方法。要求和激勵學生質疑,可促使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腦子轉起來,思維活起來。“學而不思則罔”,要感悟內容,就必須一邊讀一邊想,一邊領會一邊揣摩。否則讀了之後,腦子裡只有一片空白,沒有什麼收穫。只有做到了邊讀邊思,讀後才有獲。同時可培養學生品讀語言文字、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較推敲的良好讀書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能促使學生自覺持久地進行閱讀實踐,並逐步內化成閱讀能力。

  三、以讀書為主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主要以讀書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引導學生展開品讀、探究,理解課文內容,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語言文字,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和技巧。同時注重朗讀指導,採用多種朗讀形式指導學生朗讀,高年級較適合的方法是“默讀”,默讀有助於思考,讀思結合。將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有機地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使朗讀取得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還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將在教學實踐中繼續探索、研究,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出更好的教學方法,把複雜的語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更全面。但是,在教學中也有幾點問題值得反思:

  一、作文指導不夠充分

  作文是需要老師通過創設的情境,使學生能有話想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礎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而寫作起來部分孩子很困難,覺得無從下手空泛、不生動。想象是由當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過程。它是探索和創造的一把重要鑰匙,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聯想開始的。聯想對排除墨守成規的思維定勢、開闊思路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聯想能力既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也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許多學生的作文,思路狹窄、語言乾癟。與他們的聯想能力薄弱有一定關係。從多角度有體裁上的、內容上的、主題上的。許多事實證明,變換角度能導致發現和創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山想象豐富,學會全面地考察事物。

  二、批註式閱讀抓得不實

  批註式閱讀教學,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深入理解能力,從而培養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本學期我抓得不夠實,中下等生批註得很膚淺,不夠深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進一步抓好孩子們的批註式閱讀能力的培養。

  五年級上冊語文《我的“長生果”》教學反思

  《我的“長生果”》一課,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教學重在使學生懂得了讀書與作文的關係,通過重點段的閱讀,讓學生明白:一個是要構思新穎,別出心裁;一個是要有真情實感,在模仿借鑑後要進行嘔心力血的創造,才能夠打動人心,獲得成功。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以讀為本,讀中思考,讀中領悟。文字中沒有難理解的句子,但成語教多,有些還是很常用的,但我們這裡的孩子,學習主動性不強,總是依賴老師,經常都要老師督促才去查詞典。這節課,我除了引導他們理解“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外,基本放手讓學生自讀。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沒有講得太多,其他的詞語讓學生聯絡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注意引導學生結合重點段體會作者對書的情感,對閱讀的熱愛,同時引導學生聯絡自己平時的實際來談體會,把酷愛讀書這種情感貫穿始終,領會正是作者在書裡如飢似渴地汲取營養,才不斷地成長起來,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時光時才感到那樣的愉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他們的課堂上,熱烈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只有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時,他們才會主動的學習,自覺地學習,才是真正學會學習。

  五年級上冊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泊船瓜洲》一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是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遠。此詩對字的錘鍊被人稱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彷彿有陣陣春風撲面。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然後根據查詢的資料,小組內交流,用現在的話說說意思;詩歌中凝練、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一直是困擾學生閱讀詩歌的障礙,如果單單讓學生死記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魚”;通過古今詞語的類比來解決,“授之以漁”,從課內的學習中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詩歌的能力,讓學生收集、誦讀有關思鄉的詩歌。

  二、抓住詩眼悟詩情

  《泊船瓜洲》這首詩字面意思相對比較簡單,詩意容易理解。於是在理解詩意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避免了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無重點、無深度、傳統古詩串講串問、逐字逐句的講解,而是緊扣詩眼“還”字,提煉出“很想還——早想還——不能還”這一教學主線。通過板畫幫助學生理解“瓜洲”“京口”“鐘山”的地理位置關係,進一步體會詩人離家近卻不能還的情感。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五年級上冊語文《秋思》教學反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整首古詩,側重情景描寫,看似簡單,實則情在言外。每個環境、每個動作都透露出詩人的悽楚,惶恐與思念。在教學這篇詩文時,首先,我介紹了張籍其人。然後讓學生讀詩文,初步感知它,然後再來理解詩文。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品詞品句,並且發揮想象力,理解張籍當時的狀況、心情,儘量做到感同身受。課堂上,學生都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讀詩、悟詩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年級上冊語文《長相思》教學反思

  上完課下來,感覺酣暢淋漓,指導學生的朗讀很到位。

  我首先讓外地生談來自哪裡,思念家鄉嗎,思念家鄉的什麼?匯入課題,撥動他們的情弦,墊定思鄉的感情基調。然後告訴學生有一位詞人也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並做了一首思鄉的詞。接著出示詞人介紹,重點介紹他是皇帝身邊的一等侍衛,所以這次隨皇帝巡視遠離了故鄉,他文武雙全,是清代三大詞人之一,詞風哀婉悽豔,並提醒這首詞應以什麼情感來讀。再指導學生讀課題,指出既是詞牌名也是詞的主題。讓學生一讀詞,將詞讀準、讀順;二讀詞,讀出節奏、味道,三讀詞讀出感情。學生一遍比一遍讀得好,但畢竟是多憑語感,所以讀得比較空泛,我示範著讀了一遍,讓學生感受到了更多的意韻之後,就進入到詞的具體學習中了。我採用出示一句詞就投影配套畫面,指導學生觀察、描繪,把學生帶入具體情境之後再讀,這樣學生就能入情入境立體式地讀了。在學習“夜深千帳燈”一句時,雖然學生能夠領會燈的數量之多與美麗,但不能感受到那種壯觀的情境,經我點撥才領會了;能夠說出詞人當時的心情很高興,但不能體會出豪邁之情,經點撥、範讀後,也都能帶著豪邁之情讀出那種“千帳燈”的壯觀。上闕學完之後我讓學生再回過頭來讀一遍,學生就都讀得很投入了。

  進入到下闕的學習時,讓學生觀察、描繪“風一更,雪一更”的畫面後,我隨即抓住詞人凍得睡不著而思念家鄉、想念親人設計一出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寒冷中的詞人與親人對話的場景,這樣一下就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了,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了詞人既想親人又見不到面,連夢都夢不成的痛苦與悲哀,從而一舉突破“聒碎鄉心夢不成”一句,接著學習“故園無此聲”一句,讓學生想象故園的繁華溫暖而更加烘托出詞人處境的悽慘。學完之後讓學生讀這闋時他們已經能讀得身臨其境並哀婉悽豔了。最後回過頭來指導學生理解全詞,問他們“作者的身在哪裡,心在哪裡?”學生回答出身在征途心在故園,身心分離後,要求他們讀出那種身心分離之感時,他們已經都能讀得傷心欲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