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中學生的心理在高速發展,對外界的失誤吸收很快,所以要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心理往健康的方向發展。下面小編帶你瞭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案例一:李某,初一女生。

  小學時學習刻苦努力,成績一直很好。進入初中後,學習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壓力十分沉重,

  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學習上。剛開始,他的文化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與此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超負荷的心理壓力,他怕看到老師和家長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試就十分緊張,常伴有口乾、噁心、嘔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時考試時甚至手指哆嗦、腹瀉等。考試就像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上,成績也每況愈下。

  案例二:張某,進入初中後,雖刻苦有餘,成績卻不理想,在班上處於中下游水平。原因是:

  數學極差。雖然情況如此,但該生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數學課時認真聽講,專心筆記,考試時卻手忙腳亂,似是而非,與自己的期望值總是差距很大。本學期情況發生了180度大轉變,第一次數學測驗破天荒的考了90分,這給了他極大自信和動力。以後他感覺上數學課很有興趣,聽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對數學產生了信心,不怕考數學了,而且還帶動了其它科的學習。

  上述是一組對比案例,但有著共同的特點:

  1、兩位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她們一心想獲得好成績。

  2、兩位學生在遇到挫折後,均陷入了強大的心理壓力之中,但結果不同。

  從根本上李某需要調節自己的心理問題,從而激發出內在的動力;

  而張某通過一次小小的數學測驗這一外界因素激發了內在的 信心和功力,獲得了學習上一種成就感,步入了良性迴圈的發展軌道。

  上述兩個案例代表了初中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壓力問題,

  而這種心理壓力問題往往導致學生走兩個極端。所以,把握和調適這種心理壓力,並探索出一種科學的對策是班級管理中的重要內容。

  一、心理壓力的基本狀況

  1、大部分同學認為自己有心理壓力。成績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學用“好煩,好累”來形容心理壓力,顯然心理壓力已經超負荷。

  2、心理壓力主要來自於學習、人際關係或環境方面。

  二、心理壓力的調適

  面對心理壓力,我們應積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動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如①運動,遊戲;②向朋友傾訴;③寫日記;④與師生談心;⑤大笑一場;⑥大睡一覺;⑦聽音樂等。心理壓力的疏導與宣洩對於學生的身心發展很是重要,老師要主動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會他們如何調整心態,減輕壓力,面對人生。

  三、心理壓力的對策

  針對心理壓力的基本狀況和產生的主要因素,我們應運用心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開展心理教育,切實做好攻“心”的藝術。

  1、針對學習方面的壓力。我們既要讓學生明確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明確學習目的、學習方向;又要重視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生活,儘可能減輕負擔;要“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方法,樹立正確的考試觀和分數觀。

  2、針對人際關係方面的壓力。一方面,要加強人際交往教育,鼓勵學生相互溝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與孩子要“和平共處”,在和諧、平等的氣氛中進行交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要給予正確的評價和適當的指導;肯定成功的同時,也有失敗和挫折。再之,教師要對學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讓我們一起努力”的思想。

  3、針對環境方面的壓力。

  一方面,家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父母要潔身自好,為子女營造良好的氛圍。另一方面,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要儘量體現人性化,要“嚴而不死,活而不亂”

  4、“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對心理壓力的調節和對策,我們還需強調以下方面:

  ①科學適時地加強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③選擇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其實,初中生面臨的問題還很多,但心理壓力問題是最主要,最突出的問題。我們只有科學地處理好學生的心理問題,才能解決他們學習中的根本問題、內因問題,才能激發出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欲才能有助於青春期學生的正常發展,使其真正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篇2

  案例中提出:“我表面看起來又活潑又開朗,可內心卻特別敏感、多疑,尤其是我容不得別人比我強,不管是同學還是好朋友。所以,我很少有真正的快樂。從小學到中學,我一 直是老師、家長、同學眼中的好學生,可以說,我是在鮮花和掌聲中長大的。可能是拔尖慣了吧,從上初中開始,我就總是和人較勁似的,不容許任何人走在我的前面,否則我就會不理人家或找人家的不是。我也曾下決心改正,可都沒有用。有時候,我真覺得自己很卑下、很自私。難道我真的要這樣痛苦地過一輩子嗎?”

  由案例中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有點心理問題的學生總體上來說還是較為優秀的。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表面上活潑開朗,內心卻特別敏感、多疑;也想要改正,但是其較強的嫉妒心理,讓他沒有擺正自己的心態,甚至有點矯枉過正,轉而認為自己“卑下、自私”。“爭強好勝”,不再是引領他積極向上的一種心態,而成了他積極向上的絆腳石。對此類問題,我們應分清問題所在,提出合理的建議和幫助,對其予以心理上的疏導。

  該學生由於自小是一個優秀生,正如他所說,是在鮮花和掌聲中長大的。長期積累起來的優越感,讓他不容許別人超過自己。由於這種心態過強,該生就駕馭不了自己的心態,導致嫉妒佔據了自己的內心。這是父母、和老師因其優秀,長期的誇獎讚揚的結果。為此,要解決該生的心理問題,還是需要父母和老師配合,才能予以解決。

  由於中學生的心理還不成熟,生活上還不能完全自立,他們還需要父母、老師的指點與幫助。所以,對於該生的問題,教師首先應該直指其錯誤之處,讓該生直面自己的錯誤;其次,要幫助該生分析其錯誤的成因,避免該生因此而產生的心理落差;第三,要對該生進行及時而必要的心理疏導,幫助該生解決自己心理上的問題,學會寬容的對待他人,對待這個世界;第四;引導該生學會寬容,學會換位思考,更好的理解他人等。這些措施的實施,對該生應當產生較為積極的影響,如果能夠堅持不懈的做下去,是可以解決該生的心理問題的。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遇到最多的心理問題是常常聽到孩子們的抱怨:“我的父母太囉嗦,他們總是把我當孩子,好像我什麼都不懂,永遠長不大。”這其實是青春期的孩子共有的一種心理,認為自己長大了,可以解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了,但是,他們又不能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此時父母不僅不能撒手不問,反而管理更嚴格。這使學生從心理上到行為,與父母的交往處於一種矛盾狀態:他們要求父母對他們少管束一點,對父母的“嘮叨”嫌煩,而一旦離開了父母的管束又會失去自控,產生行為偏差。他們要求父母讓他們獨立,不要“多管閒事”,但當他們遇到心理衝突和矛盾時,又多麼希望得到父母的關心與疏導。這組矛盾的產生有其必然因素:作為成年人的父母與作為中學生的子女,由於他們的生活經歷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處地位不同,對待現實與未來的看法與態度也不同, 產生一定的心理距離是正常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代溝”。為此,我常常教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在換位思考中學會感恩。換位思考讓學生明白父母對他們的良苦用心,也讓他們明白了父母的苦處與難處,孩子也學會了感恩。當然,力只從一方面使是難以形成合力的!如有條件的話,我一定會和孩子的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形成合力,促使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

  中學階段,正是孩子處於與父母、老師交往關係中的疏遠期。處於心理斷乳期的孩子,他們自我意識增強,獨立活動能力增長,他們迫切期望擺脫父母羈絆而獲得心理上的自由。從情感上,意味著中學生對父母的依戀已被對其他的依戀***如對同齡人的友誼***沖淡;從行為上,意味著父母對子女的約束已不能像兒童時期那麼嚴格;從法規上,意味著青年心目中的法規與價值不再是自己的父母了。因此,在這一階段,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我們都應當少說教,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獲得孩子的認可,和孩子有共同的向心力,才能有益於孩子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篇3

  一、背景介紹:

  小同,男,12歲,比較自由散漫,父母工作比較忙,雖然對孩子的教育很關注,但是因為缺少方法,也顯得無能為力。該生對學習沒有興趣,上課經常發呆,與同學相處,別人稍微觸犯他,他就會報以拳腳,而且,該生對老師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態度。

  二、原因分析:

  經過和他父親的交談,側面瞭解到他的父親不太管教,回家時對該生所做的錯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罵,同時他母親對該生卻很是溺愛,父親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執和任性。另外,孩子的幾位前任老師多次教育,沒有什麼效果,對孩子也感到無能為力。家長的批評責罵溺愛,老師的無能為力,更讓孩子得寸進尺。

  三、輔導過程: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現,是其內心的反應,所以,教育要從心入手。

  第一:加強與其家庭的聯絡,說服其家長要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使他擺脫心理困境。讓其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責任感,使他的父親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週五家長來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學校在家的表現,交流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由於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髮生了微妙的變化,漸漸不再那麼倔強。

  第二:在師生間、同學間架起愛的橋樑,使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恢復心理平衡。 開始,同學不願意與他玩耍,他對老師的詢問也是一問三不答,故意裝作不知道的樣子。我知道這是防禦心理的表現,其實其內心還是渴望得到別人的同情和關心的,他極需要被愛的感覺。他不願意開口,我也不著急,而是主動與之接近,慢慢縮短心理距離,消除他內心的焦慮和冷漠。慢慢地,他不再那麼牴觸,也願意與老師和同學溝通了。

  第三:協同各科任老師,在課堂上,多創造一些給他表現的機會。課後,多給他補習。孩子這種性格的養成,許多不良習慣的形成,其實歸根到底是學習成績的差導致的。學習差,父親責罵,學習差,老師責怪,學習差,自己自暴自棄……所以在課堂上老師們多次為他提供嘗試成功的機會,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榮譽,增加良性刺激,激發起自信心和上進心。心靈的交往,熱情的鼓勵,溫暖著他那顆冷漠的心,使他重新找到了自信。

  第四:在班級中,給他一點職務,讓他在集體中發揮作用。因為參與了班級管理,他的積極性也充分調動起來了,另外,因為他的職務涉及到記錄,需要寫一些表述性文字,遇到不會寫的字他就請教別人,或者查字典,從另一面也提高了他的學習成績。

  四、輔導後記:

  雖然學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卻永沒有結束。孩子的不良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長的時間,中間還可能出現反覆,這需要我們老師更多的愛心、耐心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