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浙江潮教學反思

  《浙江潮》是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一篇課文,語文教學反思是語文老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浙江潮》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浙江潮》教學反思1

  開學以來,我對上課一直很有感覺,學生的學習狀態也很好。我曾在上完課後興奮地告訴好友自己在課堂上有多麼的愉悅。可是,週三導師跟蹤的課——《浙江潮》一上完,前段時間的愉悅瞬間蕩然無存。

  導師說:“一定要把握教材編排的意圖。”意思就是告訴我,要鑽研教材,確定教學的目標以及重難點。

  《浙江潮》一課是一次給我很多啟示的課。專家評說的意見:

  A、關於浙江潮古詩文資料的交流作為引入顯得冗長。

  ***我的設計意圖是能拓寬學生的閱讀量,在學生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本課的三個描寫片段,在後面的教學環節中,將用到這三個片段來強化對浙江潮是“天下之偉觀”的感受。***

  附:拓展閱讀設計——你從這句話體會到了什麼?能讀出來嗎?在讀遠觀大潮時,老師輕聲而喜悅地說:“盼望著、盼望著,遠遠的,潮來了……”學生會意輕柔跟讀“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師***漸強,振奮***:“大潮越來越近了!”生***大聲,振奮***:“繼而漸進,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師***短促有力***:“那聲音……”生:“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師:“那氣勢……”生***充滿激情***:“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如此極致的壯觀場面,無怪乎楊誠齋詩云:出示句子“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讀: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進,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如此氣勢磅礴的壯觀場面,無怪乎劉禹錫雲:出示句子“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仗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讀: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進,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如此奇特罕見的壯觀場面,無怪乎蘇軾詩云:出示句子“八月十八潮,天下壯觀無。”

  B、沒有深入教材理解在此處把文言散文作為主體課文,現代文作為副文的意圖:引導學生在更深刻地感受到錢塘江雄奇的同時,對古今語言的異同產生感性的認識,感悟到祖國語言的魅力,增強語感和對祖國語言由衷的熱愛。

  ***我的設計是強化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忽略了對文字的理解。我只是讓學生瀏覽《觀潮》找出和古文相對應的句子,和古文中的句子對照著讀一讀來了解古文的意思。而沒有從語言文字、內容結構甚至朗讀感受等方面去進行比較閱讀。如果靜下心來仔細閱讀教參給我們的建議,我想這樣的無效教學就不會出現。***

  C、拓展閱讀的內容在教學環節中出現的不是時機。

  專家說,前面交流的資料應該放在學習完課文以後再進行,最後拓展的《廬山的雲霧》不適合這篇文章。如果換成另外描寫浙江潮的古文,就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言文的語言風格。但是,我個人認為我在拓展閱讀出示的是時候,而且延伸閱讀《廬山的雲霧》是根據蘇軾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衍生而來的,這樣可以讓學生領略到不同的自然奇觀,切合本單元“奇觀”這一主題。

  雖然對於一些觀點我有保留意見,但對專家說的“一定要把握教材編排的意圖。”卻是無比贊同。教師深入教材,能加強對文字的把握,也能把握好拓展閱讀的時機。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浙江潮》教學反思2

  得: 在教學一課後,我進行了認真地反思,認為本課的亮點之一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積極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並有所感悟。通過對比閱讀,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讓學生領悟和學習文章結構嚴謹、語言精煉的特點,體會到文章的比喻、誇張和烘托渲染等修辭手法的作用,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字裡行間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本課的亮點之二是:我們能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難點。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讓學生通過雄偉奇特的畫面,走進了離自己生活實際較遠的浙江海寧,感受到浙江潮的壯觀,縮短了學生和文字的距離,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失:人們常說教學是一種不完美的藝術,一節課後總有讓感覺遺憾之處,如有些學生在學習古文過程中讀錯字較多,並不能按古文的節奏去讀,因本課容量大,為了節約時間,我沒有過多地去關注他,忽視了關注每個學生髮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達到教學的最優化。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浙江潮》教學反思3

  《浙江潮》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奇觀裡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的內容節選自南宋文學家周密的文言文《觀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據錢塘江大潮寫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這篇文言文後面附加了一篇現代文的《觀潮》。

  這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現代文編寫在一起,成了教材編寫的獨到特色,這兩篇課文在內容和選材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們都描寫了號稱“天下奇觀”錢塘江大潮,但是它們在言語表達上有著天壤之別。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通過閱讀現代文《觀潮》瞭解了錢塘江大潮的特點之後,再帶領著學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後再讓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在現代文《觀潮》的語段中找出與文言文《浙江潮》詞句相對應的句段。接著,我便讓男女生對比朗讀文言文和現代文,在一古一現地比較朗讀中,學生對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不講自通,同時對文言文用字措辭高度的概括性和簡潔精闢的特點有了深刻的體會,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現代文遣詞造句的細緻入微、明白實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