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品德方式

  現在父母已經不再把培養“聰明孩子”的作為最高目標,而是把注意力投放在了培養“充滿人性孩子”上,可以理解別人的苦楚、可以約束自己、遵守約定、會分享,這些都是從小要教給孩子的美德。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培養孩子有愛心

  要培養孩子有愛心,讓她真切感受到幫助別人帶給她的快樂。要教育她愛護比自己小的同學,尊敬長輩。這樣的孩子心裡充滿陽光,會變得大度,胸襟寬廣。要讓孩子明辨是非,熱愛祖國。

  為孩子樹立榜樣

  首先我們要做到以身作則,比如說教養孩子要孝順父母的時候,就要自己先對家裡老人好,多給他們買禮物,多花時間陪他們聊天。當孩子看到我們在努力實踐這些品德時,也會模仿我們的。

  教育孩子助人為樂

  要想自己的孩子對大家更包容,更懂得愛護他人的話,就要教育他們助人為樂的道理。如果我們發現公交車上有老人沒位置的話,可以教孩子主動讓座,當然我們自己首先也要先給孩子示範一下,自己先讓座。孩子如果從小就被父母教育助人為樂的話,也能形成良好品德的。

  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孩子

  如果想要孩子能夠對他人敞開心扉,讓人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跟他們一起分享他們的內心,家長們就應該學會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孩子。當家長的關愛深入他們的內心,他們就會覺得平日裡不應該對家長說謊,一旦犯下錯誤也願意第一時間跟家長通報的。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

  如果孩子從小就不勞動,不培養他們做家務的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那麼長大後可能就會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毛病,這樣的局面相信大家都不願意看到。所以不妨從小教育他們熱愛勞動最光榮,讓他們養成吃苦耐勞的性格。

  鼓勵孩子多與人相處

  不管孩子是跟大人多相處,還是跟小夥伴多玩耍,我們都應當多鼓勵他們,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在一個密閉的世界中長大。當孩子跟人相處時,我們注意教會他們懂禮貌、懂得互相幫助孩子,這樣孩子在家長的長期教育下,也會逐步變成一個好苗苗。

  篇二

  1、父母間的問題一定會影響子女的品行

  在不幸福的家庭裡面成長的孩子很難有好的品行,心理感到不安的孩子普遍自信感低,甚至會認為父母的不幸是因為自己造成的,這種不安與自責會對孩子的品行造成負面的影響。

  並且父母之間相互忽視的態度,也會對子女造成影響,這種影響也會在同他人的接觸中體現出來。只有看著父母互相愛護的模樣成長的孩子,才會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存在,才會更加珍視自己,這種行為也會在同他人的互動中體現出來。

  2、孩子是映襯父母的鏡子

  想要那些在亂扔垃圾、不尊老愛幼的父母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可以成長為知道體諒他人孩子根本是奢望。在看到孩子那些無禮的舉動時,要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在哪裡見過這些行為”,許多父母都知道要對子女強調禮儀,但是卻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如果期望子女有所改變,那麼就要從自己做起,讓子女看到自己的變化,要時刻提醒自己,自己的每一個舉動都會直接投影到子女身上。

  3、子女的變化同父母的努力成正比

  品性受遺傳和周邊環境的影響而不同。根據一項針對雙胞胎的調查研究發現,感性、社會性、攻擊性、謹慎、保守等品格只有50%受遺傳影響,其餘50%則受生活環境左右。這也就是說孩子的品性會根據父母努力程度而產生變化,這種變化產生的原因可以從我們的大腦中找到,影響人類氣質的主要受位於大腦緣體系統下部的扁桃核影響,並且受額葉影響,額葉比大腦中其他部分具有更高的可塑性。這也就是說關於孩子情緒性與社會性的培養會受環境影響而不同,因此品行也會有所不同。

  4、在發現錯誤的言行時要馬上糾正

  在發現孩子錯誤言行時,要馬上用嚴厲的表情和行動去制止,用類似“這不是一個好的行為,重新按照正確的方式做一次”等讓孩子清楚明白的方式進行說明,馬上糾正其錯誤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5、進行適當的稱讚

  對子女進行品行教育時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對子女進行稱讚和激勵,但是要注意不能用禮物,或者聽從孩子願望的方法來進行激勵。這是因為孩子可能會由於想獲得這些補償而假裝善良,這種為了獲得補償而做的行為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孩子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比起物質上的補償,一個擁抱或者週末陪玩等精神上的補償更為有效果。

  6、遵守原則

  有些父母雖然一開始對孩子強調要遵守公共秩序、禮儀、社會道德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有所懈怠。如果這種現象反覆出現就會讓小孩陷入混亂,因此如果一開始說不可以的事情就要一直堅持下去。父母的育兒原則也要表現一致性,假設孩子在遊樂場玩耍的時候和朋友打架了,如果平常媽媽教育孩子不可以打別人,這時候爸爸卻突然說“打別人總比自己捱打好吧”也會給小孩造成混亂。

  7、小心平時說話的方式

  一個人的說話方式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品格,要反思自己的話語中是否有輕視別人或者責難他人情況,特別是在看到小孩有這種情況出現時,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時無意識的在孩子面前責難別人,又或者有罵人情況出現,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和父母一樣會沒有任何負罪感的說出傷害別人的話語。

  篇三

  ***一***充分發揮藝術作品的效能

  兒童的思維具體形象,用抽象的首先概念難以掌握,利用孩子最喜愛的藝術形象教育孩子作用相當大。如當孩子聽了“沒有牙齒的老虎”故事後,吃糖次數就減少多了,不愛衛生的孩子也像“小豬變乾淨了”一樣,愛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二***掌握好教育的時機

  時機是指進行活動或生活過程中具有時間性的有利機會,對孩子教育也有個時機問題。

  教育時機往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如孩子獲得成功時,家長在鼓勵之後,可提出新的要求,玩後把玩具擺得整齊些就更好了;當孩子受到挫折時,家長要關心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當孩子對某事產生興趣時,家長因勢利導,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孩子發怒激動時,家長要冷靜,等孩子平靜後再教育;當孩子生病、疲勞時,家長最好少要求,多關心,但決不遷就。

  ***三***潛移默化的暗示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因為暗示教育法能融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避免受教育者產生逆反心理,促使幼兒主動,積極發展。歸納起來暗示法有以下幾種好處:易接受性,孩子從小不喜歡"赤裸裸"的教育形式,不願老處在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

  暗示法使他們感到平等,受到尊重,暗示手段使孩子感到愉快,輕鬆。如,豐富的面部表情,生動的語言,具體感人的情景,易使孩子接受、消化,變為自己的行動。通過暗示手段,使幼兒在道德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暗示的方法包括有語言的暗示,榜樣的暗示等。對幼兒影響最大的暗示就是體態手勢、表情。如,孩子愛說話,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動作,成人招招手;孩子打瞌睡,成人敲敲桌子等;都能幫助孩子克服缺點。

  ***四***積極誘導法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許多種,需要家長開動腦筋,從中選出促進孩子主動發展的一種,只要有心是完全能做得到的。如,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在發現其長子一鳴披上又髒又破的布做遊戲時,他想發火,但他未發火,因為他知道發火解決不了問題,他想幫助孩子找一塊乾淨布,但未去辦,而是啟發孩子愛乾淨,讓孩子主動想辦法換去了髒布。這種做法不傷孩子自尊心,相反,即克服了缺點,又調動了孩子的自覺性,改正了自己的缺點。

  ***五***因勢利導法

  就是根據孩子原有的表現,誘導孩子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品德。如,王老師講劉胡蘭英勇就義的故事時,有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畫唐老鴨畫笑了,王老師雖然非常惱火,但他還是冷靜地處理好了這件事。當他了解情況後,要孩子們回家問家長"笑"有多少種,什麼情況下產生笑?第二天,孩子七嘴八舌熱烈討論,知道在劉胡蘭就義時,不應該發笑,這不僅糾正了孩子的錯誤,而且讓孩子掌握"笑"的知識,提高孩子的認識,明辨了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