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來歷範文

  重陽節是農曆九來月初九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現在的重陽節幾乎成為敬老的代名詞,那你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嗎?下面是有重陽節的來歷範文,歡迎參閱。

  重陽節的來歷範文1

  “逢佳節備思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小朋友你們一定知道這首詩是寫重陽節的,可是你們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嗎?哈哈!不知道吧,那我今天就介紹它的來歷吧。

  在很久以前,汝南縣有一條河。汝河兩岸年年都要發生可怕的瘟疫。每次瘟疫流行,汝南縣就會死很多人。縣裡有個叫恆景的小夥子,他十五歲的時候,父母都染上瘟疫死了,恆景很傷心。村裡人告訴恆景:“瘟疫是汝河裡的瘟魔,瘟魔每年出來一次,害死很多人,但瘟魔力大無比,一般人根本不是他的對手。要想除掉他,只有到深山裡找一位有本領的仙人才行。”為了替父母和鄉親們報仇,恆景立志要殺掉瘟魔,為人民除害,他決定進山拜仙人為師。恆景不知道仙人住在哪裡,但是他不怕苦,不怕累。為了找到仙人的住所,他翻過七七四十九座山,跨過九九八十一條河。餓了,摘些樹上的野果充飢;渴了,捧幾口路邊的溪水解渴。可是幾個月過去了,恆景還沒有找到仙人。這天,一隻鴿子飛到恆景面前,不住地向他點頭,像要為他指路,於是,他就跟著鴿子走,找到了仙人。恆景跟著仙人刻苦學藝,早起晚睡,勤學苦練,武藝長進很快。終於有一天,仙人對恆景說:“你可以下山為人民除害了,帶上這包茱萸藥,瘟魔就不敢靠近你;喝了這杯菊花酒,就不會染上瘟疫病了。”

  恆景回來的這天正是九月九日,他讓人們去山上躲避,自己在村子裡跟瘟魔戰鬥。瘟魔出來了,他長得醜陋極了,恆景把瘟魔打得精疲力竭,最後,瘟魔被他打死了。

  從此以後,就把九月九日這一天定為重陽節,在這一天人們插茱萸、喝菊花酒、登高。

  小朋友你們知道重陽節的來歷了吧!

  重陽節的來歷範文2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農曆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節,加之“九” 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於長久”、“年年豐收”的意思,故於重九日有慶祝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