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翼龍

  竟然在這裡,跟著小編來一探究竟吧!

  遼寧西部發現的世界最小的翼龍化石。

  日前,一種翼展只有25釐米的新翼龍化石在遼寧省西部被發現。科學家稱,與那些翼展達10多米、相當於一架戰鬥機的翼龍相比,新發現的這種翼龍小巧如燕,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新華網瀋陽點選檢視瀋陽及更多城市天氣預報2月12日電***記者魏運亨***一種翼展只有25釐米的新翼龍化石在遼寧省西部被發現。科學家稱,與那些翼展達10多米、相當於一架戰鬥機的翼龍相比,新發現的這種翼龍小巧如燕,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周忠和兩位研究員和巴西科學院的凱爾勒、坎普斯兩位科學家合作研究了這塊化石,並將這件化石命名為隱居森林翼龍,意思是樹林中的隱居者。2月12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4位學者的論文。

  這塊化石標本是在遼寧省建昌縣要路溝發現的,地質時代屬於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這裡的九佛堂組地層分佈廣泛,厚度巨大,曾經發現大量鳥類、帶羽毛恐龍和魚類等化石,是熱河生物群的重要化石分佈區。

  汪筱林告訴記者,森林翼龍幾乎為一完整的化石骨架,儲存完好精美。它的嘴巴尖長,嘴裡的牙齒已經完全退化消失,屬於無齒的翼龍。

  據介紹,以發現始祖鳥化石而著稱的德國索倫霍芬海相地層中,曾發現過一件翼展僅為18釐米的歸於翼手龍的化石,但科學家認為它是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2003年汪筱林和周忠和在遼寧西部的義縣發現了一件未出蛋殼的翼龍胚胎化石,翼展約為27釐米。而科學家根據對森林翼龍骨化程度的觀察和分析,認為它已經成長髮育為一隻能夠展翅飛翔的年輕個體,翼展卻只有25釐米,比翼龍胚胎還要校所以,從個體發育年齡來推斷,森林翼龍很可能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小的一種翼龍。

  外形特徵

  翼手龍比其它的翼龍身形要大,它們幾乎沒有牙齒,其它的翼龍有牙齒。典型的翼手龍的尾巴要比其它翼龍短,其頭上長有頭冠。一些翼龍的大小與一般鳥禽無異,還有些卻可以長得像

  小型飛機一樣大,最大的翼龍,其翼長為三十九英尺***12m***。

  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於其後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翼龍類由皮膜形成翼面,面板、肌肉、與其它軟組織構成的膜,膜從胸部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以其他指骨支撐著膜。翼龍的膜只附著在細長的一個指狀物***第4指***上,向後沿體側延伸到膝蓋;在頸部與“臂”之間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個指骨為爪狀的細長鉤。其膜看來已完全適應飛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鳥類的翼靈活,而且較為脆弱。身體結實,後腿長而細,其構造表明不適應垂直移動或停歇,休息時靠後肢懸掛。頸部似乎在飛行時持豎式,與頭部連成直角並向前。頭骨輕而強壯,大多數骨頭融合在一起;有細長的嘴;眼睛大,像許多鳥類那樣,眼球被一系列位於其四壁的骨板***鞏膜環***所加固。

  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翼龍大腦的三維影象。影象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佔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佔其腦質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龍是風神翼龍***羽蛇神翼龍***。展開雙翼有11~15米長,相當於一架飛機大小。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隱居森林翼龍,翼展開僅25釐米,近似於一隻燕子身型大小。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

  翼龍的前肢高度退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並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後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儘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並不是恐龍;它們形成於進化樹上的一個獨特分支。 翼龍是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於約2.15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稱霸著陸地時,翼龍卻控制著天空。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龍化石。

  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6米,寬度比F-16戰鬥機還長約1.5米,小者形如麻雀。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中國晚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蛙嘴龍科化石“寧城熱河翼龍”,化石骨骼儲存較完整,清楚地儲存翼膜和遍佈全身的毛狀面板衍生物以及腳蹼。這件化石的發現,使古生物學家對翼龍的“毛”的結構、分佈以及翼膜的形態特徵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並提出翼龍的“毛”與帶毛恐龍的原始羽毛,可能為同源關係。

  知識拓展

  翼龍 ***翼龍目動物的統稱***

  翼龍又名翼手龍***Pterosauria***,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爬行類動物,共有近100多個品種。[1] 儘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並不是恐龍。[2] 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 生存於晚三疊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於身體側面到四節翼指骨之間的面板膜衍生出來的。較早的物種有長而佈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翼展超過12米,牙齒有10釐米長,有巨大的尖嘴。

  外形特徵

  翼手龍比其它的翼龍身形要大,它們幾乎沒有牙齒,其它的翼龍有牙齒。典型的翼手龍的尾巴要比其它翼龍短,其頭上長有頭冠。一些翼龍的大小與一般鳥禽無異,還有些卻可以長得像

  小型飛機一樣大,最大的翼龍,其翼長為三十九英尺***12m***。

  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於其後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翼龍類由皮膜形成翼面,面板、肌肉、與其它軟組織構成的膜,膜從胸部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以其他指骨支撐著膜。翼龍的膜只附著在細長的一個指狀物***第4指***上,向後沿體側延伸到膝蓋;在頸部與“臂”之間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個指骨為爪狀的細長鉤。其膜看來已完全適應飛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鳥類的翼靈活,而且較為脆弱。身體結實,後腿長而細,其構造表明不適應垂直移動或停歇,休息時靠後肢懸掛。頸部似乎在飛行時持豎式,與頭部連成直角並向前。頭骨輕而強壯,大多數骨頭融合在一起;有細長的嘴;眼睛大,像許多鳥類那樣,眼球被一系列位於其四壁的骨板***鞏膜環***所加固。

  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翼龍大腦的三維影象。影象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佔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佔其腦質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龍是風神翼龍***羽蛇神翼龍***。展開雙翼有11~15米長,相當於一架飛機大小。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隱居森林翼龍,翼展開僅25釐米,近似於一隻燕子身型大小。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

  翼龍的前肢高度退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並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後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儘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並不是恐龍;它們形成於進化樹上的一個獨特分支。 翼龍是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於約2.15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稱霸著陸地時,翼龍卻控制著天空。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龍化石。

  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6米,寬度比F-16戰鬥機還長約1.5米,小者形如麻雀。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中國晚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蛙嘴龍科化石“寧城熱河翼龍”,化石骨骼儲存較完整,清楚地儲存翼膜和遍佈全身的毛狀面板衍生物以及腳蹼。這件化石的發現,使古生物學家對翼龍的“毛”的結構、分佈以及翼膜的形態特徵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並提出翼龍的“毛”與帶毛恐龍的原始羽毛,可能為同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