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病毒來自

  我們常見的病毒來自哪裡呢!你知道嗎!下面由小編給你詳細的介紹下病毒來自哪裡!

  病毒來自:

  電腦病毒的概念其實源起相當早,在第一部商用電腦出現之前好幾年時,電腦的先驅者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論文《複雜自動裝置的理論及組識的進行》裡,已經勾勒出病毒程式的藍圖。不過在當時,絕大部分的電腦專家都無法想像會有這種能自我繁殖的程式。

  1975年,美國科普作家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unner***寫了一本名為《震盪波騎士》***Shock Wave Rider***的書,該書第一次描寫了在資訊社會中,計算機作為正義和邪惡雙方鬥爭的工具的故事,成為當年最佳暢銷書之一。

  1977年夏天,托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說《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為美國的暢銷書,作者在這本書中描寫了一種可以在計算機中互相傳染的病毒,病毒最後控制了 7,000 臺計算機,造成了一場災難。 虛擬科幻小說世界中的東西,在幾年後終於逐漸開始成為電腦使用者的噩夢。

  而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美國著名的AT&T貝爾實驗室中,三個年輕人在工作之餘,很無聊的玩起一種遊戲:彼此撰寫出能夠吃掉別人程式的程式來互相作戰。這個叫做"磁芯大戰"***core war***的遊戲,進一步將電腦病毒"感染性"的概念體現出來。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學的學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統下,寫了一個會引起系統宕機的程式,但是這個程式並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與認同。科恩為了證明其理論而將這些程式以論文發表,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式,讓電腦病毒具備破壞性的概念具體成形。

  不過,這種具備感染與破壞性的程式被真正稱之為"病毒",則是在兩年後的一本《科學美國人》的月刊中。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專欄作家在討論"磁芯大戰"與蘋果二型電腦***別懷疑,當時流行的正是蘋果二型電腦,在那個時侯,我們熟悉的PC根本還不見蹤影***時,開始把這種程式稱之為病毒。從此以後我們對於這種具備感染或破壞性的程式,終於有一個"病毒"的名字可以稱呼了。

    到了1987年,第一個電腦病毒C-BRAIN終於誕生了***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一般而言,業界都公認這是真正具備完整特徵的電腦病毒始祖。這個病毒程式是由一對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寫的,他們在當地經營一家販賣個人電腦的商店,由於當地盜拷軟體的風氣非常盛行,因此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他們的軟體被任意盜拷。只要有人盜拷他們的軟體,C-BRAIN就會發作,將盜拷者的硬碟剩餘空間給吃掉。

  這個病毒在當時並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後來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為藍圖,製作出一些變形的病毒。而其他新的病毒創作,也紛紛出籠,不僅有個人創作,甚至出現不少創作集團***如NuKE,Phalcon/Skism,VDV***。各類掃毒、防毒與防毒軟體以及專業公司也紛紛出現。一時間,各種病毒創作與反病毒程式,不斷推陳出新,如同百家爭鳴。

  DOS時代的著名病毒

  所謂"DOS時代的病毒",意思是說這是從DOS時代就有的老古董,諸位讀者可別以為您現在已經進入Windows 95/98的年代,就不會感染DOS時期的病毒。其實由於Windows 95/98充其量不過是一套架構在DOS上的作業系統,因此即使是處在Windows 95/98之下,一不小心還是會惹火上身的!

  耶路撒冷***Jerusalem***

  這個古董級病毒其實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別稱,叫做"黑色星期五"。為什麼會有這麼有趣的別稱?道理很簡單:因為只要每逢十三號又是星期五的日子,這個病毒就會發作。而發作時將會終止所有使用者所執行的程式,症狀相當凶狠。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米開朗基羅的名字,對於一些早一點的電腦使用者而言,真可說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著名的原因除了它擁有一代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名字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殺傷力驚人:每年到了3月6日米開朗基羅生日***這也就是它為什麼叫做"米開朗基羅"的原因***時,這個病毒就會以Format硬碟來為這位大師祝壽。於是乎,你辛苦建立的所有資料都毀於一旦,永無翻身之日。

  猴子***Monkey***

  Monkey據說是第一個"引導型"的病毒,只要你使用被Monkey感染過的系統軟盤開機,病毒就會入侵到你的電腦中,然後伺機移走硬碟的分割槽表,讓你一開機就會出現"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的資訊。比起"檔案型"病毒只有執行過受感染檔案才會中毒的途徑而言,Monkey的確是更為難纏了。

  音樂蟲病毒***Music Bug***

  這個發作時會大聲唱歌,甚至造成資料流失、無法開機的病毒,正是臺灣土產的病毒。所以,當你聽到電腦自動傳來一陣陣音樂聲時,別以為你的電腦比別人聰明,那很有可能是中毒了。

  其實這種會唱歌的病毒也不少,有另一個著名的病毒***叫什麼名字倒忘了***發作時還會高唱著"兩隻老虎"呢!

  DOS時期的病毒,種類相當繁雜,而且不斷有人改寫現有的病毒。到了後期甚至有人寫出所謂的"雙體引擎",可以把一種病毒創造出更多元化的面貌,讓人防不勝防!而病毒發作的症狀更是各式各樣,有的會唱歌、有的會刪除檔案、有的會Format硬碟、有的還會在螢幕上顯出各式各樣的圖形與音效。不過幸運的 是,這些DOS時期的古董級病毒,由於大部分的防毒軟體都可以輕易地掃除,所以殺傷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Windows時期的來臨

  隨著Windows 3.1在全球的風行,正式宣告了個人電腦操作環境進入Windows時代。緊接著,Windows 95/98的大為暢銷,使得現在幾乎所有個人電腦的操作環境都是在Windows狀態下。而在Windows環境下最為知名的,大概就屬"巨集病毒"與"32位病毒"了。

  巨集病毒

  隨著各種Windows下套裝軟體的發展,許多軟體開始提供所謂"巨集"的功能,讓使用者可以用"創造巨集"的方式,將一些繁瑣的過程記錄成一個簡單的指令來方便自己操作。然而這種方便的功能,在經過有心人士的設計之後,終於又使得"檔案型"病毒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傳統的檔案型病毒只會感染字尾為exe和com的執行檔案,而巨集病毒則會感染Word、Excel、AmiPro、Access等軟體儲存的資料檔案。更誇張的是,這種巨集病毒是跨操作平臺的。以Word的巨集病毒為例,它可以感染DOS、Windows 3.1/95/98/NT、OS/2、麥金塔等等系統上的Word檔案以及通用模板。

  在這些巨集病毒之中,最為有名的除了後面要講的Melissa就是令人聞之色變的Taiwan NO.1B 。這個病毒的發作情形是:到了每月的十三號,只要您隨便開啟一份Word檔案,螢幕上會出現一對話視窗,詢問你一道龐雜的算數題。答錯的話***這種複雜的算數大概只有超人可以很快算出來吧***就會連續開啟二十個視窗,然後又出現另一道問題,如此重複下去,直到耗盡系統資源而宕機為止。

  雖然巨集病毒有很高的傳染力,但幸運的是它的破壞能力並不太強,而且解毒方式也較容易,甚至不需防毒軟體就可以自行手動解毒。

  32位病毒

  所謂"32位病毒",則是在Windows 95之後所產生的一種新型態檔案型病毒,它雖然同樣是感染exe執行檔案,但是這種病毒專挑Windows的32位程式下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去年大為流行的CIH病毒了。

  CIH病毒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可以把自己的本體拆散塞在被感染的檔案中,因此受感染的檔案大小不會有所變化,防毒軟體也不易察覺。而最後一個版本的CIH病毒,除了每個月26日發作,將你的硬碟Format掉之外,有時候還會破壞主機板BIOS內的資料,讓你根本無法開機!雖然目前大部分的防毒軟體都有最新的病毒碼可以解決這隻難纏的病毒,不過由於它的威力實在強大,大家還是小心為上。***CIH又可能在今年4月26發作,你不會有事吧?***

  Internet的革命

  有人說Internet的出現,引爆了新一波的資訊革命。因為在因特網上,人與人的距離被縮短到極小的距離,而各式各樣網站的建立以及搜尋引擎的運用,讓每個人都很容易從網路上獲得想要的資訊。

  Internet的盛行造就了資訊的大量流通,但對於有心散播病毒、盜取他人帳號、密碼的電腦黑客來說,網路不折不扣正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渠道。也因此,我們這些一般的使用者,雖然享受到因特網帶來的方便,同時卻也陷入另一個恐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