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經典時事評論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時事評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中思想政治時事評論,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思想政治時事評論***一***

  時事評論背景:

  有南京媒體近日調查發現,當地早教機構眾多,亂象叢生,從業者近三成無證,經過短暫培訓就匆匆上崗。大多數早教機構採用先收費後上課的模式,動輒上萬元甚至數萬元的學費遠遠超過普通大學一年的收費。

  時事評論觀點:

  據統計,超過半數的早教機構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時,將公司型別選定為“教育資訊諮詢公司”,不在教育部門和衛計委監管範圍內。而工商部門只能對早教機構的經營行為進行監管,對教學內容、師資和環境等鞭長莫及。早教機構遊離於監管之外,加劇了市場亂象,老師沒有相關學科背景,課程安排缺乏科學性、系統性,交了費用無法退還,無法兌現報課之初種種承諾,甚至早教機構卷錢跑路的情況時有發生。

  早教有沒有必要?國內外大量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但是,早教是否等同於早教課,是否必須在專門機構中進行,卻沒有一定之規。把幾個月大的孩子圈在裝修華麗、設施高檔的房間中,由所謂“老師”帶領家長玩一些遊戲,這樣的早教並無太大意義,有些甚至扭曲了兒童早期教育的本質。

  然而,早教的宣傳實在太誘人。無論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教銀行論”,還是“皮紋測試”“捕捉嬰幼兒敏感期”等概念,都讓不少家長摸不著頭腦,一頭霧水地拿出了錢包。以“捕捉嬰幼兒敏感期”為例,有“專家”宣稱,孩子的發育成長存在若干個對外界事物的敏感期,進行一定的強化訓練和刺激引導,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的“科學理論”,擊中了很多年輕家長的心——“哪兒有老師教,趕緊去學”。

  殊不知,這些西方的育兒理論很多僅僅是實驗資料和理論猜想,從來沒有離開過實驗室。似是而非的理論成為國內早教機構賺錢的“法寶”,折射出中國家長的育兒焦慮:一些家長由於工作壓力大,平時照顧孩子的時間少,於是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託於早教機構;一些家長自己的生活能力就較弱,缺乏育兒經驗,在盲從與無措中,以為花錢上早教課就能接受專業指導,免除自己的育兒焦慮;一些隔代長輩出於補償心理,希望孫輩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願意花錢讓孩子上早教課。面對巧舌如簧的早教機構,很多家長乖乖奉上了自己的金錢和時間,非理性乃至盲目的需求客觀上促成了這個上千億元規模的早教市場。

  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複雜,卻也是最美妙的課程。從家庭開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用心、用愛、用時間陪伴,配以科學合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早期教育活動。盲目超前的小學化、幼兒園化教育,有害無益。

  高中思想政治時事評論***二***

  時事評論背景:

  12月6日,我國首次釋出《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介紹中醫藥發展有關情況。在新聞釋出會上,中藥材價格暴漲成為關注焦點。誠如釋出會上所說,“中藥材價格的上漲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中國中藥材價格指數顯示,三七產地價格今年年初約為200元/千克,漲至400元/千克,漲幅達100%;五味子由53元/千克漲至140元/千克,漲幅達164%。

  時事評論觀點:

  某種程度上,中藥材價格普漲,不單是供需關係惹的“禍”,而且是對過去價格“虛低”的補償性上漲。2013年以來,中藥材價格一直處於低迷狀態。作為一種特殊的農產品,在價格普漲的大環境下,中藥材應聲上漲是正常的市場調節。但不容忽視的是非理性上漲,尤其是價格的大起大落。一邊是“藥你苦”,藥賤傷農,藥農沒法種;一邊是“藥你命”,貴得離譜,患者吃不起。

  中藥材價格近年來上演“過山車”行情,暴露出價格監管的缺失。儘管中藥材被當作“莊稼”來種,但沒當莊稼管。特別是流通環節,處於農業、藥監、物價“三不管”地帶,缺乏職能部門有效監管。不少中間商從藥農手中低價收購,囤積居奇,當市場緊俏時,再高價拋售,哄抬藥價從中漁利,坑害了藥農的利益,加重了患者看病負擔,還挖了醫保的牆腳。

  如此價格亂象,亟待建立中藥材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人們常說:“藥材好,藥才好。”但目前的評價標準唯有效成分是舉,這隻能評價真偽,卻無法評判優劣,容易導致“劣幣驅除良幣”。中藥最講道地性,同樣的藥材品種,生長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氣候環境下,其效果可能完全不同。以“浙八味”中的麥冬為例,三年一採、產量低,價格高、療效好,可市場並不買賬,不如其他產地療效差價格低的麥冬好賣,結果是浙江種植的藥農越來越少。堅持質量優先、道地栽培、價格合理,中藥材價格形成機制迴歸到優質優價之路。與此同時,要推進全國中藥材資訊平臺建設,避免“藥種多了就是草”的全民種藥的盲目性。

  中醫藥素以簡、便、驗、廉而著稱。好多人依然把中藥當成一把草,認為不該賣那麼貴。其實,中藥材保護和發展仍然面臨嚴峻挑戰。由於土地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惡化,部分野生中藥材資源流失、枯竭,中藥材供應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藥材資源緊缺瀕危,賤賣中藥提取物是重要原因。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從2012年起,植物提取物出口額保持20%以上的增長。2015年提取物出口額21.63億美元,植物提取物已經超過中藥出口額的一半。

  中藥可能毀於藥,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把藥賤賣成草的做法,付出的是物種滅絕、環境破壞的沉重代價。被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的藥用植物已達168種。長此以往,中醫藥的發展可能陷入“無藥可醫”的絕境。《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中藥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中藥材資源保護,不能再走低附加值、高消耗的老路。

  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歷史性機遇。中藥材價格迴歸理性,確保優質優價,讓老百姓吃上安全的放心藥,還需要政府從產業政策上給予扶持,加快中藥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堅持以發展促保護、以保護謀發展,依靠科技支撐,才能實現中藥產業快速發展。

  高中思想政治時事評論***三***

  時事評論背景:

  但在現實中,醫患之間的不信任往往造成激烈的矛盾。不久前,山西一位女醫生遭患者家屬***襲擊,原因竟是行凶者認為,醫生未按照百度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信任破裂的副作用很大。有調查顯示,廣東省七成以上醫生不願意子女從醫,而全國兒科醫生20萬缺口,正是因為兒科工作“累、窮、險”。醫生越來越少、排隊時間越來越長、家屬脾氣越來越大、醫生壓力越來越大、辭職人數越來越多,醫患關係就此陷入惡性迴圈。

  時事評論觀點: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共建共享要求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統籌社會、行業和個人三個層面,形成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強大合力。同樣,醫患關係的重塑需要供給方擔負起責任,也對需求方的主動配合提出了明確要求。

  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誌銘在醫學界廣為流傳,“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生不是萬能的,醫生是充滿“遺憾”的職業,醫療越來越發達,但未知仍不少。遺憾的是,這沒能上升為共識。不少人錯誤地認為,治癒疾病是理所應當的,治不好就一定是事故。因此,重塑和諧醫患關係的第一步,就是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普及醫療衛生常識。同時,法制教育也不能缺位。不少患者把“醫鬧”視作維護自身權益的有效途徑,無知無畏,卻不知“醫鬧”中的極端情形已經入刑了。

  矛刺盾擋,方成矛盾。醫患關係有些走樣,一些醫生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醫生的職責當然是儘量治癒,但也需要對患者提供幫助、給予安慰。不知何時起,“流水線”門診多了,幫助、安慰少了。人文關懷是醫術之外的醫道。只有不斷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生的共情心,能看“病”更能醫“人”,能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才能贏得患者的理解。

  醫患矛盾的冰釋,也需要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有力推進。醫生迴歸治病救人的本位,離不開醫務人員的薪酬制度改革。醫生知識勞動價值提高了、陽光收入增加了、醫生的腰桿會更直。與此同時,降低藥品與耗材價格、優化醫保支付制度、推進有效成本管理,才能進一步減輕患者負擔。只有通過不斷地深化醫改,創造出一個患者滿意、醫生舒心的醫療環境,和諧醫患關係才有制度性的保障。

  而要減少門診前的糾紛,更不能少了“法治門診”。醫療雖然是一種個體差異巨大的領域,但通過立法相對清晰地界定各方權利與義務,以制度性、強制性和保障性的法律保護各方利益不受侵害,無疑有利於維持良好的醫療衛生秩序。對醫患關係進行引導和梳理,需要建立一套結構完備、指向明確、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衛生法體系,幫助醫生和患者排除影響合作的因素,共同為治療掃清體制機制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