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麼反思範文

  《我是什麼》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知道雲、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都是水的變化形成的。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讓學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溫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類的一面,讓他們有較為直觀的認識,突破他們因年齡侷限的生活環境所無法看到的實景,我運用了多媒體展現洪水氾濫,江河汙染的一些畫面。面對這些畫面,學生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有的說可以修建大堤、水庫,有的學生引用大禹治水的故事,更多的學生結合自身談了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水資源……教學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就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綱要中所指出的:“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課文內容既是語文課,又是常識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環保教育、節水教育。而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只居於主導和啟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既有聲,又有畫,既有課文,又有謎語,聽覺和視覺的交替衝擊,適合兒童情趣的方法反覆運用,使學生們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熱愛自然,也同步進行了啟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許過於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篇2

  ***一***激趣:文中富有趣味地展示了水的各種不同狀態,讓小朋友們去猜想,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學中也抓住了這一點。我由“千條線,萬條線,落在水裡看不見。”這個小謎語引入,抓住了雨和水的關係進行深入。又把整篇課文設計為一個大謎語,引起學生探索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慾望。小朋友們有了讀課文,猜謎語的動力。認真讀,仔細思考,帶著任務去讀課文。讀完課文後,許多同學有了答案,但他們得到答案的地方不一樣,有的是通過第四段的朗讀知道“我是水”,有的是讀了第三段知道了“我是水”,當然還有許多課外知識豐富的小朋友知道雨、雹子、雪都是水變成的。總之有了興趣,他們的學生過程變得更積極,更主動。

  ***二***朗讀:抓住重點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語描述、圖片欣賞、生活體驗讓學生有感受地朗讀。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體會地去感悟朗讀的技巧,把抽象的說教變成真實的體驗。比如在指導朗讀“有時候我穿白衣服,有時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這一句時,我先帶著學生欣賞美麗的雲圖,讓學生自己說說看到的三幅雲圖:白雲、烏雲、彩雲,學生自己感受到雲的變化,雲的美。我又把雲兒說成是愛漂亮的小姑娘,讓他們把雲兒想像成愛漂亮的小姑娘,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那種美,那種快樂,讓他們感受到讀這一句時應有的感情。

  篇3

  “如果你是它,你最想變成什麼呢?為什麼?找出相關的句子與小組同學讀一讀,說一說。”於是,教室裡一片熱鬧的場面。他們有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有感情地朗讀;有的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願意變成雲,因為雲在不同時候能夠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特別奇妙!

  於是,我及時引導:那你們知道雲是怎麼形成的麼?配合形象直觀的課件,使學生對雲的形成過程有了清晰的認識。也有的學生說想變成雪,因為下雪能夠淨化空氣,景色很美。我就鼓勵他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還有的學生說願意變成雨,我又問:“那你知道雨是怎麼來的嗎?”有個學生說:“大概是好多雲糾纏在一起產生的雨吧。”還有個學生說:“我想是雲和冷風打架打輸了,它哭了,這樣就下雨了吧……”這樣的答案,在教學改革中極富典型意義又極富挑戰性。

  因為,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只能說幼稚甚至荒謬,但從文學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又充滿了想象力,甚至於,這種想象力還不限於文學,它又能迴歸到科學的靈感火花上去。曾經不止一位科學史上巨匠說過:正是想象力,才是科學發明的原動力。所以,它的挑戰性就表現在這裡:既要對學生指出他們在科學角度上的答案錯誤,又要充分鼓勵他們答案中豐富的想象力。

  學生們的想法豐富多彩,還恰恰說明了他們對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認真觀察。這裡面,就有了教師本人全面專業素質的問題:要懂一點自然科學***至少是課文內容所涉及到的***,要懂一點文學,要懂一點兒童心理學,更要懂得當遇到類似的挑戰時,如何在它們的交匯點上,破解這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