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剩菜有哪些危害

  你在家或是外出就餐,時常會出現吃不了剩下的情況,那麼面對這些剩菜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剩菜到底是否可以再吃。下面是小編為您解答剩菜的危害及處理,歡迎閱讀。

  無論是哪一類食品,在室溫下放的時間越長,放入冰箱中的時間越晚,微生物的“基數”就越大,存放之後就越不安全。進入冰箱之中,降溫的速度也很重要。如果冰箱裡東西太滿,製冷效果不足,或者菜餚的塊太大,冷氣傳入速度慢,放入的菜很久都難以把溫度降下來,那麼也會帶來安全隱患。

  剩菜危害:魚、肉、豆製品 小心有毒微生物

  魚、肉和豆製品只有微生物繁殖的問題,亞硝酸鹽的問題基本上無需考慮。魚、肉和豆製品相比,豆製品更容易腐敗。它們的共同麻煩是可能繁殖危險致病菌,比如 恐怖的肉毒梭菌。這種菌能產生世上第一毒“肉毒素”,毒性是***的一萬倍。毒素在100度以上加熱幾分鐘能夠破壞,但如果沒有熱透,是非常危險的。

  剩菜危害:蔬菜小心亞硝酸鹽

  大家常說的隔夜可能產生有害物,其實說的是蔬菜。因為蔬菜中含有較高水平的亞硝酸鹽,在存放過程中因細菌活動可能逐漸轉變成有毒的亞硝酸鹽。不過,如果僅僅是在冰箱中放一夜,這種亞硝酸鹽的上升還遠遠到不了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的程度。但無論如何,蔬菜是不建議剩24小時以上的,涼拌菜就更要小心。

  相關知識擴充套件:剩菜處理方法

  1、蔬菜最不應該儲存

  這是因為,蔬菜從肥料及土壤裡吸收的硝酸鹽,會慢慢被細菌還原成可能對人體致癌的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在久置的剩菜裡含量最高。

  此外,綠葉蔬菜中的維生素,經過反覆加熱幾乎消失殆盡。因此,無論是清炒的素菜還是涼拌菜都不宜儲存。

  2、海鮮不值得留

  吃海鮮強調味道鮮美,放置過夜會使它們鮮味全失,因此最好一頓吃完。

  3、豆製品也很難保鮮。

  夏天的室溫本來就適合微生物生長,而豆腐含水較多且富含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簡直就像一個微生物培養基,因此,豆製品必須要吃當天生產的。

  4、純肉製品或燉肉先冷凍。

  儲存這類食物最好選擇玻璃器皿或有釉質的瓷器。因為一些塑料器皿中所含的有害物質是脂溶性的,它們會隨著油脂滲入食物中。葷素搭配的炒菜、燉燒菜等富含油脂的菜餚也一樣。

  另外,加醋的酸性菜餚具有一定腐蝕性,儲存這類食物最好也選擇性質穩定的器皿。

  5、主食儲存時區別對待。

  饅頭、花捲及餅類如果無法預計何時吃完,可以把它們放入冷凍層,零下15攝氏度一般能儲存一週左右。

  而米飯和粥類由於水分較大,最好密閉冷藏,在24小時內食用。人們往往忽略帶餡主食的儲存,實際上,很多食物變質引起的腹瀉都跟它們有關,因此餃子和包子等也最好冷凍儲存。

  6、魚類加熱四五分鐘

  魚類加工的菜中細菌很容易繁殖,上面的大腸桿菌在2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裡,每8分鐘就能夠繁殖兩倍,在五六個小時之內一個細菌就會變成一億個。如此數量足以讓你的腸胃感到不舒服。

  所以,打包的魚類一定要加熱四五分鐘。但時間過長,魚中所含的優質蛋白、脂肪和豐富的維生素等有益於人體神經系統的營養素,也會損失較大。

  7、肉類加熱時放點醋

  肉類和動物類的食品打包回去後再次加熱,最好是加上一些醋。因為這類食品都含有比較豐富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加熱後,會隨著水分一同溢位。在加熱的時候加上一些醋,這些物質遇上了醋酸就會合成醋酸鈣,不僅提高了它的營養,還有利於我們身體的吸收和利用。

  8、海鮮類加熱時加點佐料

  貝類、海鮮類的食品在加熱時最好另外加一些酒、蔥、姜等佐料,這樣不僅可以提鮮,還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以殺滅潛伏其中的副溶血性弧菌,防止引起腸胃不適。

  特別是姜,在中醫裡具有殺菌和解毒***特別是魚、蝦、蟹之毒***的功效。

  9、讓剩菜大變身

  上頓吃,下頓吃,沒有了新鮮感,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想象力,來次“剩菜大變身”了。

  肉類涼拌、炒菜皆可。醬牛肉、醬肘子等最簡單的變身方法就是涼拌,可把肉切片與新鮮蔬菜、調味料一起拌勻;也可以與胡蘿蔔、芹菜等蔬菜同炒。還可把醬肉剁碎,與青椒丁、香菜末等拌在一起,加在燒餅裡做成肉夾饃。如果家中有小孩,把醬牛肉拍散剁碎,加鹽、糖、醬油炒成肉鬆佐餐也不錯。

  煎炸魚類,加熱後往往口感又老又硬,其實可以加入彩椒、胡蘿蔔丁等重新紅燒,以醬油和糖調味,就成了一道新菜。

  家裡蒸米飯,一次容易多。剩飯除了炒飯、煮粥外,還可將其打碎,加豆腐和雞蛋做成米糊豆腐羹。此外,米飯還可以與土豆、肉末等攪拌,做成幹炸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