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牡丹的種植技術

     牡丹根皮又可入藥,具有清熱涼血、散瘀通經的功效,那麼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生物學特徵

  牡丹喜溫涼氣候,較耐寒,不耐溼熱;耐旱,不耐水漬。無論平地、坡地,只要是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質疏鬆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均可種植。強酸性土壤、鹽鹼地、黏土、低溼地及樹蔭下不宜種植。

  二、藥用牡丹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藥用牡丹是根類植物,應選擇陽光充足、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土地種植,平地、坡地均可。前茬以玉米、棉花等為宜。前茬作物收穫後,進行深翻整地,一般翻深50~80釐米,每667平方米***1畝***施基肥3000~5000公斤,加磷、鉀肥各50公斤。晾晒土地8~10天后進行細翻,深度為50~60釐米即可,整平做成高畦,畦呈龜背形,以便排水,畦寬1.5~2.0米,溝深30釐米,溝寬40釐米。

  2.播種

  8月下旬至11月中旬均可進行播種,以9月中旬至下旬為最佳播種時期。播種時應選擇籽粒飽滿、黑色、具有光澤、無病蟲害的種子。播種前,先將種子用45℃的溫水浸泡24小時後瀝水晾乾,待播。目前,一般採用穴播或條播,苗畦寬度以1.2~2米為宜。

  穴播:在藥材產區,一般按行距30釐米、株距20釐米挖穴,穴位呈品字形排列,穴深10釐米左右,直徑在5釐米左右,穴底平坦,每穴施入適量基肥***不能用化肥***,然後覆上約3釐米厚的細土,壓實整平。一般每穴播種20粒,且在穴內均勻分佈。每667平方米用種量150公斤左右。

  條播:在藥材產區,一般按行距25釐米、播幅寬10~20釐米,橫向開6釐米深的播種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每667平方米用種量約為100公斤。

  穴播或條播後應馬上封土,並使畦面平整後加蓋茅草。第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即可出苗,出苗前應及時揭除蓋草,如遇乾旱應及時澆水,兩年後可移栽定植。

  3.藥用牡丹田間管理

  移栽定植:一般在秋季落葉後***9~10月***,將2年生種苗挖起進行移栽。按行、株距50釐米×30釐米、深20~30釐米挖坑,每坑栽壯苗1株或細苗2~3株。填土時使根系伸直,當土填至一半時,用手將種苗輕輕向上提一下,然後再繼續覆土壓實,使根部舒展並與土壤密接。栽植後澆足定根水。

  中耕除草:移栽第二年春季出芽後開始中耕除草,每年中耕3~4次,保持地內無雜草,土壤疏鬆。一般結合中耕除草要進行培土。

  露根:4~5月間,選擇晴天,揭去覆蓋物,扒開根際周圍的泥土,露出根蔸,讓其接受光照。2~3天后結合中耕除草,再培土施肥。

  追肥:牡丹喜肥,每年開春化凍、開花以後和入冬前各施肥1次,每667平方米可施腐熟的餅肥150~200公斤。施肥一般結合培土進行。

  排灌:如果生長期遇乾旱,可在早晨或傍晚澆水。雨季應及時清溝排水,防止積水爛根。

  摘蕾與修枝:除留種的植株外,春季現蕾後應及時將花蕾摘除。摘蕾要在晴天露水乾後進行,以防傷口感染病害。10~11月剪除枯枝和徒長枝,清除落葉,集中燒燬。

  三、藥用牡丹採收與加工

  採收:種植後3~5年即可採挖,以4年生為佳。一般在10月份採挖,這時其質量和產量均較高。採挖要選在晴天進行,扒土範圍要大些,做到整蔸起挖,切勿挖斷、弄斷而影響質量。起挖後,抖去泥土,剪下鮮根,置陰涼處堆放1~2天,待其稍失水分而變軟後進行加工。

  加工:牡丹根先摘下鬚根晒乾即為丹須。將根皮扭裂,抽出木心,即得丹皮。根條較粗、粉性較足的根皮,用竹片颳去外栓皮、晒乾,即為刮丹皮,又稱粉丹皮;根條較細、粉性較差的根皮不刮外皮,直接晒乾,即為連丹皮,又稱連丹。根據根的粗細和粉性大小分開攤晒、放置、包裝。

  藥用牡丹種植技巧

  一、植物形態

  藥用牡丹與原變種楊山牡丹主要區別在於葉為一至二回羽狀複葉,二回羽狀複葉,小葉長達14cm,寬達8cm;小葉柄長達35mm;花較大,直徑14─20cm,花瓣長7─10cm;骨突果5─8,長3.5─4.5cm;種子長9─12mm[1]。

  二、生長習性

  藥用牡丹耐寒***-12℃***、耐旱、怕水漬,無論陰坡、陽坡,凡是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排水和通氣效能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均可栽種。強酸性土壤、鹽鹼地、粘土、低溼地及樹蔭下則不宜栽種。

  三、繁殖方法

  藥用牡丹的根通常單一,極少分叉,而其果實中有較多發育良好的成熟種子。因此,在其道地藥材產區通常採用種子繁殖生產。

  3.1種子採集與處理

  藥用牡丹在定植後第二年春季一般有70%植株開花結果,第三年春季開始進入盛花期,每株開1─3朵花,第四至第六年春季每株可開5─15朵花,每朵花的果實內有種子30─70粒。7月下旬種子成熟時,採回攤放室內,其厚度以20cm為宜。室內不要過於通風,以保持一定的溼度。若天氣過於乾燥,宜噴灑少量水,每天翻動1─2次,以免發熱,待10─15天后,果實自行裂開,即可除去果殼,收集種子,當年進行秋播。播種前,種子需用溼砂進行層積貯藏。

  3.2播種育苗

  8月下旬至11月中旬均可播種,以9月中、下旬為最佳播種時期。選擇籽粒飽滿、黑色光亮的種子進行播種。播種前用45℃溫水浸種24小時。一般採用穴播或條播。苗畦寬度以1.3─2m為宜。

  3.2.1穴播

  行距30cm,株距20cm,穴位呈品字形排列。挖圓穴,穴深約12cm,直徑約5cm,穴底要平坦。每穴施入適量的餅肥末、過磷酸鈣作為基肥,上覆3cm厚的細土,壓實整平。然後每穴下種子20粒左右,種子在穴內應分佈均勻,保持相距2─3cm。每畝用種量約70--100kg。

  3.2.2條播

  按行距25cm,播幅寬10─20cm,橫向開6cm深的播種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每畝用種量為100kg左右。

  穴播或條播後即行封土,使畦面平整無凹陷,再加蓋茅草。第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幼苗即出土生長,兩年後可移栽定植。

  四、種植技術

  4.1選地與整地

  一般選擇地勢較高、土層深厚、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塊。在定植前6─8月份,每月要深翻一次地,共翻三次。第一次挖60─75cm深,土塊不宜敲碎,以便晒地。第二次要細翻,深度同前,邊翻邊清除草根等雜物,尤其是白茅根務必除盡。第三次要細翻,深度為

  50─60cm即可,整平做成高畦,畦面應修整為龜背形,以便排水防漬,畦寬1.5─2m,溝深30cm,寬40cm,溝底要平整。

  4.2定植

  一般在10月前後,將二年生種苗挖起進行移栽。按行株距35cm挖穴,穴深20─35cm,以種苗放入穴內不彎曲為準,穴中施入適量基肥***每畝地施150kg菜籽餅肥***。每穴栽入粗壯種苗2株或細苗3株。放苗時應使種苗呈扇形展開排列於穴內。當填土至一半時,用手將種苗向上輕輕提拔一下,使種苗芽頭距畦面3cm即可。然後再分層覆土壓實,使根部舒展並與土壤密接。一般畝用種苗6000株。生產上多采用此法;即一年生牡丹種苗、兩年生牡丹種苗種植。

  4.3田間管理

  定植後的第二年開始,每年追肥兩次,第一次在春季發芽前,第二次在秋冬季落葉時。肥料以菜籽餅肥為主,春季用肥量為每畝75─100kg,亦可加施人尿及黃牛糞。冬季用肥量為每畝100─150kg,亦可加施畜糞。施肥時應注意將餅肥放到離根6cm以外的土中,以防灼傷根部,造成植株壞死。中耕鋤草,清溝培土,也是不可忽視的增產措施,應保持地中無雜草,不板結。特別是夏秋季不能有草荒的現象出現,否則不但影響產量,而且還影響藥材質量。每次雨後地干時要及時清溝培土,切勿造成排水不暢,導致病害發生。在定植後的第

  三、四年春季開花時,除留種植株外,可全部摘除花蕾。每年11月之前,應剪除枯黃枝葉。

  五、病蟲害防治

  5.1病害

  5.1.1葉斑病

  多發於夏至到立秋之間。葉面初時出現黃色或黃褐色小斑點,1─3天后變為黑色斑點,此後逐步擴大成不整齊的輪紋,嚴重時葉片全部枯焦凋落。天氣燥熱,蔓延尤為迅速,常常整片地塊全部染病。防治方法:①清潔田園。②用1:1:150的波爾多液噴灑葉面,7天1次,連噴數次。若當時氣溫高,可用稀釋為1:1:200的波爾多液噴灑。

  5.1.2根腐病

  據檢驗,根腐病為一種真菌侵襲藥用牡丹植物體所致。該病初發時難以發現,待從葉片上看出病態時,其根皮多已潰爛成黑色,病株根部四周的土壤中常有黃色網狀菌絲。該病為常見病害,呈散在性發生,植株染病初期葉片萎縮,繼而凋落,最後全部枯死。若不及時防治,將蔓延到周圍植株。尤其是陰雨天土壤過溼,蔓延較迅速。防治方法:①伏天***7月份***應翻晒地塊。②發現病害後,應及時清除病株及其四周帶菌土壤,並用1:100硫酸亞鐵溶液澆灌周圍的植株,以防蔓延感染。

  除以上常見病害外,還有炭疽病、鏽病及牡丹白絹病。但因其發生較少。

  5.2蟲害

  主要蟲害有蠐螬、尺蠖、卷蛾、蟎類幼蟲等。一般可用敵百蟲進行防治。

  六、採收與產地加工

  定植後3─5年即可收穫,以4年為佳。8月採收者稱伏貨,水分較多,容易加工,質韌色白,但其質量和產量均偏低。10月採收者稱秋貨,質地較硬,加工較難,但其質量和產量均較高。採挖要選在晴天進行,將植株根部全部挖出,抖去泥土,剪下鮮根,置陰涼處堆放1─2天,待其稍失水分而變軟***習稱跑水***,除去鬚根***丹須***,用手握緊鮮根,扭裂根皮,抽出木心。優質藥材鳳丹皮均不刮皮,直接晒乾。根條較粗直、粉性較足的根皮,用竹刀或碎碗片颳去外表栓皮,晒乾,即為刮丹皮,又稱刮丹、粉丹皮。根條較細、粉性較差或有蟲疤的根皮,不刮外皮,直接晒乾,稱連丹皮,又稱連皮丹皮、連皮丹、連丹。在加工時,根據根條粗細和粉性大小,按不同商品規格分開攤晒,以便投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