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野生人蔘

  世界上最大的野生人蔘有多少年?小編會在下文中提到的。

  人蔘,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溼潤的氣候,多生長於晝夜溫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緩坡或斜坡地的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中。由於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蔘。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蘆頭***短,直立或斜上,不增厚成塊狀。主根肥大,紡錘形或圓柱形。地上莖單生,高30-60釐米,有縱紋,無毛,基部有宿存鱗片。葉為掌狀複葉,3-6枚輪生莖頂,幼株的葉數較少;葉柄長3-8釐米,有縱紋,無毛,基部無托葉;小葉片3-5,幼株常為3,薄膜質,中央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8-12釐米,寬3-5釐米,最外一對側生小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2-4釐米,寬1.5-3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下延,邊緣有鋸齒,齒有刺尖,上面散生少數剛毛,剛毛長約1毫米,下面無毛,側脈5-6對,兩面明顯,網脈不明顯;小葉柄長0.5-2.5釐米,側生者較短。傘形花序單個頂生,直徑約1.5釐不能回覆vg米,有花30-50朵,稀5-6朵;總花梗通常較葉長,長15-30釐米,有縱紋;花梗絲狀,長0.8-1.5釐米;花淡黃綠色;萼無毛,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瓣5,卵狀三角形;雄蕊5,花絲短;子房2室;花柱2,離生。果實扁球形,鮮紅色,長4-5毫米,寬6-7毫米。種子腎形,乳白色。

  生長習性

  人蔘多生長在北緯40~45度之間,1月平均溫度-23~5℃,7月平均溫度20~26℃,耐寒性強,可耐-40℃低溫,生長適宜溫度為15~25℃,年積溫2000~3000℃,無霜期125~150天,積雪20~44釐米,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土壤為排水良好、疏鬆、肥沃、腐殖質層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pH值5.5~6.2。多生於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鬱閉度0.7~0.8。人蔘通常3年開花,5~6年結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生於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

  物種現狀

  ***,撫松縣農民在長白山採到一棵“參王”重305克,估計已在地下生長了500年。這棵“參王”是我國目前採到的最大的山參,已作為"國寶"被國家收購儲存。

  我國自唐朝起,就已開始人工種植人蔘。人工栽培的園參,除東北有大量種植外,河北、山西、甘肅、寧夏、湖北等省區也均有栽培。在人工精心管理下,栽培的人蔘6年就可收穫,但從藥用價值或珍貴程度講,似乎都無法與百年的老山參相比。野生人蔘被大量採挖已越來越少。野生人蔘已處於瀕臨絕滅的境地。這種"中藥之王"、"能治百病的草"與水杉、銀杉、桫欏等珍貴植物一起,已列為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

  藥性

  1.元氣虛脫證。本品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為拯危救脫要藥。適用於因大汗、大瀉、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氣虛極欲脫,氣短神疲,脈微欲絕的重危證候。單用有效,如獨蔘湯***《景嶽全書》***。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四肢逆冷者,應與回陽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補氣固脫與回陽救逆,如參附湯***《正體類要》***。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身暖,渴喜冷飲,舌紅乾燥者,本品兼能生津,常與麥冬、五味子配伍,以補氣養陰,斂汗固脫,如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

  2.肺脾心腎氣虛證。本品為補肺要藥,可改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等肺氣虛衰症狀。治肺氣咳喘、痰多者,常與五味子、蘇子、杏仁等藥同用,如補肺湯***《千金方》***。本品亦為補脾要藥,可改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脾氣虛衰症狀。因脾虛不運常兼溼滯,故常與白朮、茯苓等健脾利溼藥配伍,如四君子湯***《和劑局方》***。若脾氣虛弱,不能統血,導致長期失血者,本品又能補氣以攝血,常與黃芪、白朮等補中益氣之品配伍,如歸脾湯***《濟生方》***。若脾氣虛衰,氣虛不能生血,以致氣血兩虛者,本品還能補氣以生血,可與當歸、熟地等藥配伍,如八珍湯***《正體類要》***。本品又能補益心氣,可改善心悸怔忡,胸悶氣短,脈虛等心氣虛衰症狀,並能安神益智,治療失眠多夢,健忘。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等藥配伍,如天王補心丹***《攝生祕剖》***。本品還有補益腎氣作用,不僅可用於腎不納氣的短氣虛喘,還可用於腎虛陽痿。治虛喘,常與蛤蚧、五味子、胡桃等藥同用。治腎陽虛衰,腎精虧虛之陽痿,則常與鹿茸等補腎陽、益腎精之品配伍。

  3.熱病氣虛津傷口渴及消渴證。熱邪不僅容易傷津,而且亦會耗氣,對於熱病氣津兩傷,口渴,脈大無力者,本品既能補氣,又能生津。治熱傷氣津者,常與知母、石膏同用,如白虎加人蔘湯***《傷寒論》***。消渴一病,雖有在肺、脾***胃***、腎的不同,但常常相互影響。其病理變化主要是陰虛與燥熱,往往氣陰兩傷,人蔘既能補益肺脾腎之氣,又能生津止渴,故治消渴的方劑中亦較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