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天努力成功的名人事蹟

  成功不是一時的功夫就能達到的,需要通過不斷地努力才能夠去收穫。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成功靠後天的努力

  在二次大戰期間,丘吉爾已經60多歲了,但他卻能夠每天工作16個小時,一年一年地指揮英國作戰,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的祕訣在哪裡呢?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點,看報告、口述命令、打電話,甚至在床上舉行很重要的會議。吃過午飯以後,他要再上床去睡一個小時。到晚上,在8點鐘吃晚飯以前,他要再上床去睡2個小時。他並不是要消除疲勞,因為他根本不必去消除,他事先就防止了。因為他經常休息,所以他可以很有精神地一直工作到半夜之後。

  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公司——杜邦公司的總裁格勞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擠出一小時來研究一種世界上最小的鳥——蜂鳥。權威人士把他寫的關於蜂鳥的書稱作自然歷史叢書中的傑作。

  休格·布萊克進入美國議會前,並未受過高等教育,他從百忙中每天擠出一小時到國會圖書館去博覽群書。數年如一日,就是在議會工作最忙的日子裡也從未間斷過。後來,他成了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是最高法院中知識最淵博的人士之一,他的博學多才也使美國人民受益匪淺。

  威爾福·萊特康麗奮鬥了40年,成了全世界織布業的巨頭之一。儘管事務十分忙碌,他仍然渴望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決定每天抽一小時來畫畫。為了保證這一小時不受干擾,他每天清晨5點前就起床,一直畫到吃早飯。他說:“其實那不算苦,一旦我決定每天在這一小時裡學畫,每天清晨這時候,渴望和追求就會把我喚醒,怎麼也不想再睡了。”數年下來,他舉辦了多次個人畫展,其中有幾百幅被高價買走。他把用這一小時作畫所得的全部收入作為獎學金,專供給那些搞藝術的優秀學生。他說:“捐贈這點錢算不了什麼,這只是我的一半收穫。從畫畫中我獲得了很大的愉快。”

  人的一生在時間的長河中顯得微不足道,所以智者認為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他們努力過好每一天,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他們也合理地利用時間享受生活的快樂,對於該做的事,他們會動力地去做,對於沒有價值的事,他們絕不去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

  愚者也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整天都沒有閒暇的時間,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在充分地利用時間,可是以頭來我們並沒有看到他們有什麼成就,其實,在愚者的忙碌中,有一大半是把時間浪費在可做可不做的沒有價值的事情上了,生命也就在這一分一秒中悄悄地消失了。

  篇2:達利婭.格里

  5歲那年,她上幼兒園。小朋友們喜歡聚在一起嬉戲,她卻總是一聲不響坐在角落裡。有時,僅僅是一張小紙片,也可以被她摺疊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一副樂此不疲的模樣。

  9歲時,她讀小學三年級,成績一塌糊塗,唯一能考及格的,只有手工課。老師來家訪,憂心忡忡地說:“也許孩子的智力有問題。”她的父親堅決地搖著頭說:“能在手工課上做這麼漂亮的環保袋和筆筒,證明她非常聰明。”

  看到老師失望地離開,她難過得掉下眼淚。父親卻笑著說:“寶貝,你一點兒也不笨。”父親從書架上拿出一本書,翻到其中一頁說:“還記得我給你講過藍鯨的故事嗎?它可是動物界的‘巨人’,別看它粗枝大葉、肥肥壯壯的樣子,可它的喉嚨卻非常狹窄,只能吞下5釐米以下的小魚。藍鯨這樣的生理結構,非常有利於魚類的繁衍,因為,如果成年的魚也能被吃掉。那麼,海洋中的魚類也許都會面臨滅絕了!”

  “上帝並不會偏愛誰,連藍鯨這樣的龐然大物也不例外。”父親又給她講了一個故事,“好萊塢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童年時,由於家庭貧困,經常忍飢挨餓,甚至一度只能依靠鬱金香球莖及由烘草做成的‘綠色麵包’充飢,並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使她身材特別瘦削。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練習她最愛的芭蕾舞。聽說她夢想要當一個電影明星時,所有的同學都嘲笑她白日做夢,說一陣風就可以把她颳走。面對大家的冷嘲熱諷,赫本從不氣餒,終於成功扮演了《羅馬假日》中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假如,她當初因為自己過於消瘦而放棄理想,就不可能成為世界級的影星。”

  父親鼓勵她說:“你看,無論是一頭巨鯨,還是國際影星,都有不完美的一面。這就好像你數學功課差一點兒,手工卻是最棒的,說明你心靈手巧。做自己喜歡的事,堅持下去。”

  也許正因為有了父親的鼓勵,從此以後,她不但喜歡做手工,還常常動手搞些小發明。幾塊木板釘在一起,加上鐵絲和螺絲釘,就是一個小巧的板凳。聽到母親抱怨衣架不好用,她略加改造,讓它可以自由變換長度,成了一個“萬能衣架”,簡單又實用。甚至,在父親的幫助下,她還將家裡的兩輛舊自行車拼到一起,變成了一輛雙人自行車。

  伴隨著這些小小的發明,她快樂成長著。2010年,她已是美國波斯頓市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名大學生。一個週末,她出去購物,在超市門前,聽到有兩位顧客在抱怨:“想要找到空車位,簡直比彩票中獎還要難!”“如果誰能發明一種摺疊汽車,那該有多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她立刻忽發奇想:“為什麼不試一下呢,說不定真的可以。”

  回到學校,她開始蒐集關於汽車構造方面的知識,單是資料就抄了厚厚的幾大本。接下來,一次次思考,反覆畫圖。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設計出了摺疊汽車的圖紙。

  看她一副欣喜若狂的樣子,有同學潑冷水說:“你懂得如何生產嗎?說不定圖紙只能變成廢紙。”她想起父親當年講的一頭鯨的故事,笑著說:“我的確不懂生產汽車,但可以尋找合作伙伴。”於是,她在網上釋出帖子,尋求可以合作的商家。不久,西班牙一家汽車製造商聯絡到她,雙方很快簽下合約。2012年2月,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摺疊的汽車面世了。

  這款汽車有著時尚的圓弧造型,全長不過1.5米,電動機位於車輪中,可以在原地轉圈,只要充一次電,就可行駛120公里,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在30秒之內,神奇般地完成摺疊動作,讓車主再也不用擔心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停車。摺疊汽車剛剛亮相,就受到眾多車迷們的追捧,還沒等正式批量生產,就收到了很多訂單。

  她就是來自美國的達利婭.格里。面對記者的採訪,她有些害羞地說:“我從小就不是個聰明的孩子,但我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用刻苦和勤奮來彌補缺陷,才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

  篇3:金克木

  1935年,只有小學學歷的金克木經人介紹,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負責借書還書。一天,他忽然想到:我為什麼不能也像那些教授、學生一樣讀一些書呢?

  但如何在書海中尋到最有價值的書,令他一籌莫展。後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索引”,就像他根據“索引”給借書人找書一樣,反過來,他也可以從借書人那裡搜尋到有價值的書啊!

  從此,借書人就成了他的“導師”。白天,他在借書臺和書庫間穿梭;晚上他就偷偷閱讀那些被別人借過的書。他的“導師”五花八門,但以畢業生為主,這些學生要寫論文,因此他們借的書都很有方向性。

  給金克木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從十幾公里外步行趕來的教授。他夾著布包,手拿一張紙往借書臺上一放,一言不發。金克木接過一看,全是些古書名。待這位教授走後,金克木趕緊把記下來的書名默寫出來,以後有了空閒,便照書單到善本書庫中一一檢視。

  日久天長,這個曾經的懵懂少年不僅靠自學精通了梵語、印地語、世界語等十多種語言文字,還在文學、歷史、天文等領域卓有成就,成為一代奇才,與季羨林、張中行和鄧廣銘並稱為“燕園四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