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勵志文章

  勵志教育在古今中外都受到重視,國外的勵志教育注重讓學生體驗成功,實現自身價值,中國的勵志教育則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命運的公正之處

  命運總愛跟我開玩笑,可我最終發現,它其實是公正的。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學會了做飯,喜歡寫完作業後搶在媽媽面前淘米做飯,儘管媽媽不讓,我還是堅持,並且無理地辯解道:“老師說過,會做飯的是好孩子!而且聞一聞米香還會讓人變聰明呢!”媽媽每次都無奈地笑笑,我甚是得意。

  還沒有享受夠做飯的樂趣,卻發生了一件事,給我造成了創傷。農忙的時候,爸媽很早就出去幹活了,只有我和哥哥在家。某一天早上,我來到廚房準備做飯,看見煤爐上放著一個很大的煲水的鍋,本想著把它順利地弄下來,沒想到太重了,我一隻手沒抓穩,整煲水像瀑布一樣洗滌著我的雙腿,我頓時嚇呆了,好一陣才反應過來,然後撕心裂肺地叫起來,鄰居聽到叫聲趕忙跑過來,看著我通紅的雙腿,急忙跑去找我媽,隔壁的醫生馬上用冰塊給我敷上,並準備好消炎的針水。我頭一次感到恐懼,我好怕自己以後不能和小夥伴跳皮筋了,那是我最喜歡的活動。

  媽媽火急火燎地趕回家,心疼地看著我的腿,輕輕地嘆道:“叫你不要做,在家好好呆著,你偏不讓!”我低著頭不敢說話,我第一次看到媽媽那麼焦急。幸虧那水還沒開,我燙得不是很嚴重,醫生說過一個星期之後就會好。媽媽替我向老師請了假,我在家裡打著吊針,剛開始覺得雙腿灼熱灼熱的,慢慢的鑽心地痛,眼淚便不由自主地流出來。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媽媽拿出我的奧數書,對我說:“你看看書吧,看著就沒那麼疼了!”自從上次競賽沒拿到獎後,我就把它扔到一邊,沒理過它。既然媽媽這樣說,我乖乖地接過書,靜靜地看著。

  奧數題非常靈活,要轉很多個彎,因此我必須很專注地思考那些問題,注意力慢慢地轉移到書本,感覺不怎麼疼痛了,以致後面媽媽幫我塗高山茶油,用藥水幫我驅癢,我都沒怎麼留意。經過一個星期的煎熬,我對數學重拾信心。回到學校後,老師和同學的關心讓我備感溫暖。雖然缺了多次課,我的數學成績不降反升,之後的幾次考試我都拿到了滿分,並一直保持著自己在數學上的優勢。看著試卷上的勾勾,我高興地哭了,輕輕地摸著腿上的那道疤痕,我默默地感激它點燃了我的鬥志。

  初中一年級,爸媽去窯廠出貨,在回來的路上一輛摩托車失控撞到了我爸的車上,司機受到重傷,雖然這不是我爸的失誤,但由於是鄉道,線路規劃不標準,又沒有監控器,爸爸要承擔責任。當時我在家焦急地等著爸媽回來,卻接到一通急促的電話,媽媽讓我叫鄰居聽電話,我偷聽到了他們的對話,嚇傻了,交通事故意味著要賠很多很多的錢,爸媽該怎麼辦,我越想越害怕。爸媽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來,我隔著窗簾的縫隙看到了他們紅紅的雙眼,擔心不已。

  那些日子,爸媽要四處奔波,看傷者、去交警局、向親戚借錢,家裡的生意沒人打理。媽媽叫我放學回來後在店鋪做作業看著貨,遇到不熟的客人不要賒賬給他,不知道價錢的也不要賣。為了賣多一點東西,我拿著一個小本子,把貨物的價格記下來,下課的時候拿出來看看,開店門前速看一遍,睡覺前再記一遍,幾天下來就記住了。可是記價格容易記住顧客難,那些叔叔阿姨長得差不多,只是記臉不容易記住。我便試著從他們的髮型、衣著、開的摩托車的款式、說話的聲音來辨識。很快,我能在路上能一眼認出他們,禮貌地跟他們打招呼,他們都誇我懂事,以後都常來我家店鋪買東西。

  一段時間下來,我的記性越來越好,辨識能力越來越強,在大人面前也更加從容淡定。爸媽處理完那件事後,叫我去叔叔家玩一下。叔叔家附近有一家大型的工廠,主要做服裝生意,我沒事就跑那裡逛,有一次看到那裡貼著招助理的公告,我自信地走向經理的辦公室去面試,她笑著摸摸我的頭,說:“你還小,幹不了這活!”我大聲地說:“我可以的!你給我兩天的時間試試,不行的話再趕我!”經理拗不過我,勉強答應下來。隔天,我跟在經理後面出席了廠裡的會議,快速地記下重要內容,並把客戶的資料認真地看了一遍,很好地完成了分配給我的任務。聽到經理對我的稱讚,想起那場飛來橫禍,我感慨不已。它給我家帶來很多的傷害,卻給了我鍛鍊的機會,沒有了它,興許我還只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

  高考的時候,滿負重望的我大失水準,跌入谷底。我心灰意冷,聽到周圍的同學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我傷心地扯掉了電話線,在房間哭了兩個多小時,心酸、無助籠罩著我。爸媽用他們溫暖的雙手把我從絕望中解救出來,鼓勵我、支援我。

  我戰戰兢兢地擦乾了淚水,把自己的悲傷全部吐在了格子上,用黑色的墨水傾訴著我的淒涼,用肆無忌憚的字型抒發著我的心情,而後用鍵盤定格在文件上,塞進投稿郵箱。沒想到,隔兩天報上刊登了我的文章,我對高考的詮釋、對考生內心的剖析得到了編輯的認可,她還發郵件給我加油打氣。當時的我猶如在深不可測的井中看到了一絲光明,顫抖著沿井壁一步一步地爬上來。

  通過對生活的感悟以及語言表達的練習,我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熱衷數學無意寫作的我一下子對作文有了濃厚的興趣,看到報紙上接連好幾次刊登了我的文章,我更受鼓舞。一個月後,我收到稿費單,我興奮地拿去影印了好幾張,把它夾在筆記本上,任由它發酵蔓延。確實,高考的失利讓我錯過了很多機會,卻讓我發現了自己的另一個亮點。

  儘管我在人生路上不斷受挫,可我深信:命運是公正的,它的公正之處在於,它在無情地打擊一個人的時候,也在另一面悄悄地成全了他。

  :化整為零,循序漸進

  成功正是一個化整為零、循序漸進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的坦途。比如一個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容易頹廢,覺得任務太難了完不成,於是產生了焦慮心理,只好選擇暫時逃避,明天再做吧。明日復明日,一拖再拖;而一旦把任務分成比較容易的小塊,化整為零,降低任務難度,推遲自己要放棄的心態,則每天能完成更多的任務。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向著十千米以外的三個村子進發。

  第一組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跟著嚮導走就行了。剛走出兩三千米,就開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時候,有人幾乎憤怒了,他們抱怨為什麼要走這麼遠,何時才能走到頭,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願走了;越往後,他們的情緒就越低落。

  第二組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程有多遠,但路邊沒有里程碑,只能憑經驗來估計行程的時間和距離。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數人想知道已經走了多遠,比較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於是,大家又簇擁著繼續往前走。當走到全程的3/4的時候,大家情緒開始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有很長。當有人說:“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來,加快了行進的步伐。

  第三組的人不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千米都有一塊里程碑,人們邊走邊看里程碑。行進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情緒一直很高漲,所以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心理學家從這個實驗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人們的行動有明確的目標並能夠不斷將行動與目標加以對照的話,那麼他們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這樣人們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就會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實現目標。

  我遇到過許多人,他們內心雖有一張清晰的目標地圖,但是因為面前有太長的路要走,有些無從著手,甚至望而生畏。因此,為了不讓自己在忙碌中喪失信心,我們需要將目標分解,通過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來不斷激勵自己,將長距離劃分為若干個距離段,逐一跨越。

  1968年某天,羅伯·舒樂博士立志要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建築設計師菲利普表達了自己的構思:“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而是一座人間的伊甸園。”

  菲利普問舒樂預算多少,舒樂博士堅定地對他說:“事實上,現在我一毛錢都沒有,所以對我來說,100萬美元和400萬美元並沒有區別。重要的是,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吸引捐助者的到來。”

  教堂最終敲定需要的預算是700萬美元。這個數字不但超出了舒樂博士的承受能力,甚至也超出了他的想象範圍,其他人也都對舒樂博士說“這似乎不可能”。

  但舒樂博士卻想出了一個化整為零的方法。他在一張紙上寫著“700萬美元”,然後在這個目標下面寫道:

  1.找1筆700萬美元的捐款;

  2.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

  3.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

  ……

  9.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

  10.賣出教堂1萬扇窗戶的署名權,每扇700美元。

  在這神奇的化整為零的方法作用下,舒樂博士歷時一年多籌集到了足夠的款項。據說,水晶大教堂最後耗資2000萬美元,但是在舒樂博士將這巨集偉的目標化整為零之後,奇蹟般地募集了足夠的資金,讓這個大教堂成為了加州勝景。

  這張目標地圖原本令人望而生畏,似乎這是一個無論如何忙碌都無法企及的目標,但是化整為零之後,成為了一個又一個可實現的小目標。即使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遭受挫折,但是因為可以看到為了每個小目標而忙碌的回報,就使得自己能夠不斷應對壓力和挑戰。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有這樣一句名言:“人要有生活的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小時的目標,一分鐘的目標,還得為大目標犧牲小目標。”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麼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

  大家對他所謂的“智慧”都有些迷惑不解。10年後,他在自己的自傳中道出了這個“智慧”的真相:“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賽跑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千米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千米外終點線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千米時就疲憊不堪了,因為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第一個標誌……第二個標誌……第三個標誌……正是這種循序漸進的態度幫助山田本一獲得了世界冠軍。美國著名作家賽瓦里德說過:當我打算寫一本25萬字的書時,一旦確定了書的主題和框架,我便不再考慮整個寫作計劃有多麼繁重,我想的只是下一節、下一頁甚至下一段怎麼寫。在六個月當中,除了一段一段開始外,我沒想過其他方法,結果就水到渠成了。

  不要畏懼過於遙遠的目標,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忙碌於一個又一個眼前可以企及的小目標就是追求理想的第一步。不要抱怨每天忙碌於如此多的瑣事,成功從來都無法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漸進,讓每天的忙碌都發揮功效,才能距離目標越來越近。

  :為草有竹心

  曾經在一本雜誌上看過一篇文章叫做《竹是草的最高境界》,過去了很長時間依舊不時地想起。所以我想把它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文章講述了一個女孩的成長曆程,她生長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可女孩天生漂亮,又聰慧無比,學習成績異常地好,幾乎是人見人愛。不少人感嘆於女孩子的優秀與美麗,說她生錯了地方,要是生在了大城市肯定會是一個好命的孩子。山裡人所說的好命也就是有前途,女孩自己也對這句話很認同,所以懂事以後,她就開始覺得命運對自己的不公,讓如此出眾的自己出生在如此貧窮和閉塞的山裡,她開始厭惡身邊的一切,厭惡同學的大聲的談笑和她們土氣的外貌,厭惡自己本來很潔淨的母親沒把自己的衣服洗乾淨……總之看著身邊的一切都不順眼,她覺得這樣的環境讓她的出眾蒙了灰,褪了色。以至於後來,沒有同學肯跟她一起玩,連自己的家人也覺得沒有辦法跟她交流。最後,女孩的母親把偷偷哭泣的女兒領到了一塊竹林,讓女孩看看美麗的竹子和地上的草,並告訴她,其實,竹子也是一種草呢,但是它沒有嫌棄過自己身邊的草,而是堅定的做著自己的竹子,靜靜地把自己拔高,最終成就了它脫俗的美麗。而此後,這個女孩子就變了,後來考上了一個很知名的大學,又擁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真正成就了一個竹的夢想。

  看完這個故事以後,我靜默了許久,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故事帶給我的是一次很大的心靈的震動。我想竹之所以是竹,最主要的是因為它有一顆竹的心。常常有人會說生活過很好壞最重要的就決定於一個人的心態,我覺得這樣一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太多的時候,是心態註定了我們的命運。太多的時候,我們像最初的那個女孩子一樣,對已經註定的無可改變的環境有著太多的抱怨,誠然,所抱怨的東西是的確存在的,可是既然是與生俱來的,無可改變的客觀環境,我們的抱怨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就像竹,它是和草一樣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的,它沒有對環境做出任何抱怨可它還是長成了美麗高大的竹,因為它擁有一棵竹的本質,而我們要做的也正是讓自己修煉出竹的質。

  談到這裡,我又不禁想起我讀到過的另外一個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很成功的商人,我已經無法記清楚他的名字,但他的故事我是記得異常清晰的。故事開始在一艘前往美國的輪船上,由於各種原因,他和妻子所乘坐的船在海上沒有了淡水和食物,很多人都死了,但他告訴自己的妻子,我們是要到美國生活的,我們一定要到達那裡,我們不能死去,有這個信念的支援下,他們喝自己的尿液,甚至吃死人的肉,最終,在美國的搜救人員發現這條船時,船上只有他們兩人還活著。後來他們從做麵包開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了著名的麵包大王。在他成功後的一個演講會上,一個美國人問他:我是一個在美國活了幾十年的人,為什麼我沒有成功而你卻獲得瞭如此大的成功。他便把這個美國人叫到一邊,一樣樣摘掉自己身上的首飾,脫掉自己的衣服,然後問那個美國人看到了什麼,美國人說,我看到了一個醜陋的亞洲人。他說的沒錯,這位成功的商人的確是一位其貌不揚的中國人。接著他告訴那個美國人:沒錯,我的外表沒有什麼出眾之處,但關鍵是我有一顆成功的心,即使把我現在的東西全部拿走,幾年後,我還是一個富翁,而你卻做不到!

  與前面故事中那個美麗的女孩相比,這位麵包大王看上去的確是一株草了,可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他也完成了這個由草到竹的轉變。我想最重要的,也是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有一顆成功的心!

  工作中,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不少人對生活的報:領導太不重視自己、企業的效益太不好、身邊的人不好、沒有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如此等等,我想這樣的現狀可能的確是存在的,而這樣的現狀也是在絕大多數人身上存在的,然而還是有些人,像我們一樣生來為草的人,突破了自己的命運長成了高大美麗的竹,成為眾草之上的風景,我想最重要的應該還是在於,他們修煉成了一顆竹的心吧。

  如果不甘於僅僅做一株平凡的草,就讓我們停止無謂的抱怨與不滿,從修煉一顆竹的心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