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鵝的讀書心得總結

  在這次暑假,我讀了《白鵝》,《鳥的天堂》和《貓》這三本書,其中我選了《白鵝》這本寫了我的這篇讀後感。這本書是豐子愷爺爺寫的散文集,其中最好看的還是《白鵝》這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初識豐子愷,是因為我在語文課上學了先生寫的《白鵝》一文,運用恰當的擬人,細緻入微的觀察,讓白鵝別有情趣。寒假,我細細地品讀了先生的《白鵝》一書,再次親近這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

  《白鵝》一書是豐子愷先生散文的選編本。這本書,將先生的作品分為“讚美童真”、“藝術理念”、“感悟自然”、“人生哲理”四輯,共計三十三篇。書的最大特色就是在每一輯之前都有匯入語,彷彿將你帶入一個個有著精美建築風格的聖殿。我最回味的是有著《白鵝》一文的“感悟自然”這一輯。

  “感悟自然”主要寫了豐子愷先生觀賞大自然,對生命的感悟。如《桂林的山》,桂林山水之美世人皆知,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說法,文人墨客無不為之傾心。

  豐子愷先生的《桂林的山》這篇文章中卻有著獨到的見解。先生形象地把桂林比作一個大庭院,把桂林的山比作院子裡的大筍,令人捧腹,卻又不得不佩服他比喻的貼切。在否認了世人的公論後,豐子愷先生又提出了一種新的說法:“桂林山水奇天下。”他認為“甲”有盡善盡美的意思,而美是具足圓滿的,不一定奇;奇是罕有少見的,不一定美。“美”與“奇”不能混淆一氣。桂林的山,奇而不美。聯想四年級下冊的第二篇課文《桂林山水》,真是感概萬千:先生的思想不拘泥於定式,在看事物時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對於名山勝水也不盲目崇拜,能夠提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種率直的性情,足以令人深思。

  豐子愷先生兼有漫畫家的身份,所以讀《白鵝》這本書,猶如欣賞一幅幅精美的畫卷,我回味無窮。

  篇2

  教學本組教材,要引導學生通過充分讀書,體會每一種動物的特點,感受動物的可愛,體會幾位作家語言的不同風格,比較文章表達上的不同特點。本課的教材解讀中也為我們說明了選編此課的目的:1、引導學生體會白鵝的有趣可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2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通過作者對白鵝叫聲、步態、 吃相三方面的描寫,體會白鵝的高傲,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並能有感情的進行朗讀。3、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運用反語、明貶實誇的寫法以及幽默的語言。

  教學重點應該放在讓學生通過白鵝叫聲、步態、 吃相三方面的描寫,體會白鵝的高傲,並能有感情的進行朗讀。難點就是讓學生從那些看似貶義的語言中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激發興趣。因為喜歡小動物是孩子們的天性,在孩子們談論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的過程中,孩子們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老師的談話匯入,一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本篇課文的積極性。效果極好。

  老爺”一詞原是舊時代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種尊稱。作者用以稱呼白鵝,可見白鵝在他家中擁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於是,白鵝也就有理由表現得“架子十足”。

  本課的教學,要引導學生通過充分讀書,體會每一種動物的特點,感受動物的可愛,體會幾位作家語言的不同風格,比較文章表達上的不同特點。進行課文教學時要把讀與思、讀與寫有機的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體會白鵝的有趣可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教師對詞語分層次、分課時處理,教學技術很嫻熟哦 。教學時詞語分層次,分課時理解這種處理方法很好 。品詞析句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鵝老爺”“侍候”“供養不周”等等。這些詞語明明是貶義詞,但在文中卻處處體現出這隻鵝的與眾不同,令人喜愛,惹人發笑,這樣的詞句的運用,足見豐子愷先生一直把這隻鵝當做自己的朋友夥伴一樣去看待,在作者心中,連這隻鵝的種種缺點都同樣令人喜愛。

  小動物是孩子們喜歡的動物,作者描寫小動物惟妙惟肖,抓住小動物的特點,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徵,從孩子的身邊取材,是孩子易學、樂學,文字本身就極大地對孩子有吸引力 。 運用談話的方式教學,平易近人,讓學生學習過程中沒有任何的壓迫感,易於激發孩子的興趣。

  第二自然段是個過渡段,它起著承接上文有引領3至7段的作用,這一過渡段對學生的滲透教學,同樣會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是說我這一環節這樣設計的意圖就是在學生整體感知文章過程中培養孩子關注關鍵詞句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和脈絡的能力,同時為品詞悟情環節打下堅實的文章的題眼就是“高傲”豐老先生抓住了白鵝的特點,我們只要從題眼出發,生成疑問,以此為切入點,先整體感知,再逐步理解 。教師對白鵝的特點抓得準確,貼近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文字很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結合孩子平時的觀察和生活積累,有助於學生對文字的解讀,即便於學生理解 。

  語文教學中學生研讀文字,課上認真傾聽並認真思考,善於分享和交流極為重要。周老師靈活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以讀為本,抓住重點句“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和重點詞語“高傲”展開教學,使學生在積極的閱讀情境中深入課文,與文字產生情感共鳴,學得快樂,學得紮實,學得有效。

  讓學生抓住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的特點,寫一篇文章。有能力的可以學習運用作者對比、反語等寫作手法。時刻讓學生練筆是最好的培養寫作能力的方法,如果能使學生懂得隨筆寫作的益處是教師的一大成功,更是學生的最大成就。

  時刻讓學生練筆是最好的培養寫作能力的方法,如果能使學生懂得隨筆寫作的益處是教師的一大成功,更是學生的最大成就。讀的形式多樣,讀的層次清晰,讀的目的明確,學生讀出了自己的感受,走進文字的語言深處,真正與文字對話,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悟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 是抓住了白鵝的“高傲”,可以以此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可以多讓學生讀一些片段,比如老舍先生的《貓》,這樣更有助於學生寫作方面的發展。 將抽象的“高傲”一詞,巧妙地轉移到形象的“鵝老爺”身上,這是一項“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工作,這也是周老師備課的獨到之處,這是一個從抽象走向具象的一個過程,也符合孩子們的認知心理,但絲毫不影響學生對高傲的理解。

  讓學生在語言學習中認識領悟明貶實褒表達方法的作用,是通過引讀有關句子,組織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及教師的點撥,從字面深入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等活動來實現的,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目的是培養思維品質,讓學生體悟讀書,表達的方法語文教學應著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這對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具有奠基作用。《白鵝》一課說課,周老師著重考慮了語言文字的訓練,想象能力的培養。步態除了讀,還可以讓學生走一下,學生興趣會更大,更能理解高傲的步態。讓學生樂於學,樂於想像。

  在師生互動,共同構建環節上,潘老師把本環節目標定位於通過 “三眼一板、一絲不苟”的吃相上來品味,感悟“鵝”的高傲。讓學生在反覆品讀中體會其“架子十足”。

  篇3

  豐子愷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作家。他善於通過細緻的觀察和幽默的文字來抓住生活中一些細碎輕微的東西,在極其普通或在別人看來乏味苦澀的生活中尋出趣味來,將它們表現得鮮活生動而有意味,從而自然輕鬆地悟出人生和社會的意義。我們學過的課文——《白鵝》就是他的作品。

  這篇文章寫於抗日時期作者在重慶避難的時候。他的朋友夏宗禹送給他一隻白鵝,豐子愷老先生通過幽默的文字向我們描繪出一隻有趣、可愛的“鵝老爺”。

  我對鵝吃相中的“高傲”的描述記憶深刻。“鵝是吃冷飯的,吃飯是需要三樣東西下飯:一樣是水,一樣是泥,一樣是草。它吃飯時慢悠悠的,不怕耽誤時間,而且很會擺架子。但令人可笑的是,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絲不苟,做法循規蹈矩、不會變通。鵝吃飯時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因為附近的狗都知道這位“鵝老爺”的吃法,瞭解它吃食的規律,所以每次趁“鵝老爺”喝水、吃泥、吃草的當兒,就敏捷地跑過來偷吃鵝的飯。

  當鵝回來時,飯罐已已經空空如也,鵝便會“昂首大叫”耍老爺脾氣,讓主人替它添飯,並且站著侍候。人們為了不讓“鵝老爺”的飯被雞、狗偷吃,把飯罐和水盆放在一起,但它所需要的泥和草遠近無定,為了找這些食物,它仍要走遠去,所以鵝吃飯時非有一個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白鵝吃飯時的高傲,經過我的介紹,大家已經略知一二了吧。我們都知道,鵝的叫聲、 步態、吃相等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可作者通過這些把鵝描繪得饒有趣味,十分生動,並從一些小事裡透露出對白鵝的留戀。這篇文章並沒有華麗的文字,但卻在我們眼中呈現一幅優美的田園風光圖:嫋嫋的炊煙下,一隻大白鵝在田舍前悠然自得地覓食嬉戲。讓我們不由得對這隻雪白的“大鳥”產生了好感,也想抱一隻白鵝回家。

  正如豐子愷老先生在文章中所說的“悽風苦雨之日,手痠意倦之時,推窗一望,死氣沉沉;唯有這偉大的雪白的東西,高擎著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獨步,好像一個武裝的守衛,使得這小屋有了保障,這院子有了主宰,這環境有了生氣。”

  白鵝,不僅是給豐子愷老先生在苦悶的避難生活中帶來了樂趣和精神的寄託,也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快樂,它那可愛又可笑的行為,讓我從鵝身上體會到了盎然的生機和豐富的情趣,成了獨特的“物外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