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勵志的文章欣賞3篇

  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人生就是需要一些這樣的勵志文字和勵志文章激勵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鼓勵勵志的文章欣賞:年輕人混日子是沒有未來的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

  很多大學生在還沒畢業的時候,總感覺自己有能力會混的不錯。畢業幾年後,發現社會跟學校完全是兩個世界。不經常思考的人,惰性總會讓人得過且過混日子,不思考未來的路怎麼走,就等於你安於現狀,接受了平庸而卑微的的生活,失去了年輕人本應該有的那種衝勁兒和幹勁兒。沒有思考,懶懶散散的混日子,消磨了以前想過“簡單而快樂的生活”的信念,這種變化一直通過細微的事情發生著,不靜下心來思考,你真的感覺不到你在墮落,在降低自己的生活。

  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是最昂貴的成本,也是最公平的給予,但是很多人是感覺不到它在一點一點的消失,比如說年齡在一年一年的增加,雖然你外表年輕,但掩飾不了你內心的恐懼。比你年齡大的人,總說你們還年輕,有的是時間,是真的嗎?直到你奔三了,你就開始慌亂了。

  我們要知道我們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機會去創業,一個業務嫻熟的創業者比只會空想的人創業成功率高得多!沒傘的孩子才知道努力向前奔!

  明白你是為誰工作,你是為你自己工作!

  無論你是在自己創業,還是在公司工作,都要記住,你不是在給別人打工,你是在為自己工作!多接幾個專案,多畫幾張圖紙,多交幾個朋友,都能學到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是別人剝奪不走的,無論何時都可以為自己增加價值。

  混日子是沒有前途的,收穫與投入成正比

  一件事如果是應付一下,很容易,應付完了之後不覺得是在浪費生命嗎?也許你今天花了別人幾倍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一個專案,但到最後你會發現,你的收穫是最大的,你的全面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別人不可能得到的。你在上班的時候要記住你不是為別人打工,你要告訴自己,通過幹這件事我能學到什麼東西,學到的東西是別人剝奪不走的,客觀上可能給公司創造了價值。

  哪個成功的人愛抱怨?怨天尤人沒有任何作用

  你慢慢會發現這個社會還是相對公正的,機會還是很多的。怨天尤人除了會使你朋友越來越少,機會越來越少,生活越來越不幸福之外,沒有任何好處。成功靠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一點點能力的積累。

  不喜歡的工作乘早走,做有興趣的事才容易成功

  要是不喜歡老闆趕快辭職一分鐘別見到他,何必為了老闆的錯誤耗費自己的生命,如果你今天決定你又不離開在公司做工作,你應該把工作做好。有人說有幾種問題,我有個性我不愛幹這個,但是個性是成功人士的專利,你成功你當然覺得有個性別人看著你,你沒有成功之前個性能換房子嗎?如果個性能換房子,我比你有個性,我們全家有個性,但它換不了一個房子。

  青春不再來,混完了你就晚了

  如果你混日子,對不起,實際上你是混自己,在很多大的公司混的很多,你能黑老闆多少錢嗎?你一年年薪10萬,中低層收入你在單位混10年也就混老闆100萬,對很多公司來說有人混我100萬對公司傷害不了哪去,可是你十年不好好工作荒廢了十年,十年可能突然有一天公司倒閉了,或者發現你這個混混把你開掉了,你怎麼辦呢?你覺得你有競爭力嗎?除非你有一個好爸爸。

  我們的人生應該自己來掌舵,而不是隨波逐流,在工作時要努力做好,在創業時多想想經歷過的艱辛,人生沒有重來,但可以努力將未來過得更好。

  鼓勵勵志的文章欣賞:高度自律是怎樣一種體驗?

  文:老虎

  真正有效率的勞動者,不會整天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閒庭信步般輕鬆愉悅地處理事務。——亨利·戴維·稜羅

  得知有人一年讀100多本書,心生嚮往,決定從明天就開始讀書計劃,結果書單還沒收集完就失去了耐心;

  聽到有人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兩眼放光,意淫未來的自己也可以如此這般,結果英語書買了一堆,原聲電影下載了無數,最後送人的送人,刪的刪;

  看到有人半年減肥100斤,唏噓感慨,盯著那些誘人的腹肌人魚線,決定重拾擱置已久的健身計劃,結果咬緊牙關買的跑步機,最後還是落滿了灰。

  以上的這種狀態,據說許多人都會躺槍,別的不說,曾經的我,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回到家裡只要平行45度掃一眼,到處都是無法自律引發的潰敗局面。桌上成堆的書籍爛了尾,牆角孤立的吉它鬆了弦,我是比空想家稍微進步一點的行動派,只不過萬事都是淺嘗輒止,這比空想還苦惱。有時候覺得我特別適合當一個漁民,那樣就可以不予理會嘲諷的眼光,心安理得的“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了。

  這樣的狀況持續了三十年,直到兩年前開始跑步才有了轉變,而且,通過跑步這一件事的自律,牽一髮而動全身,慢慢的,原來生活中那些不忍直視的惡習逐漸得到了扼制。

  但我必須承認,自己離高度自律還有那麼一大截,只是比起前30年,現在的生活節奏熨帖而有效。有一個觀點深以為然,你唯一要面對的,就是孤獨。

  自律就像一顆衛星,在推向太空的前期,必然有過一段漫長、痛苦或者前途未卜的經歷,然而一旦衝破大氣層,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剩下的就是在既定的軌道井然有序地執行,這一切,不經歷前期的掙扎和錘鍊,不會體會到那份悠然自得的從容。

  兩年前的我,是一名普通的上班狗,經歷過幾次跳槽,在最後一家單位工作的末期,我經常會聽到一個讓我討厭的詞:“工作量不飽和”,這個詞帶來的危害就是沒日沒夜地完成領導交待下來的任務,而且經常會突然出現計劃之外的工作,那段時間就是煩燥,找不到原因,如果用一句流行的話說就是: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不想要怎麼辦,經過一番激烈的內心鬥爭,我謹慎的做出了辭職的決定,現在看來,這應該算一個明智之舉。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對工作不滿意就選擇離職創業,只是,假如你真的已經身心俱疲,倒是有一個辦法可以為你指明方向,那就是“回饋分析法”,著名的的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的《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中,在談到“自我管理”時,極度推崇回饋分析法,操作方法就是,每當做出重要決定或採取重要行動時,你都可以事先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9到12個月後,再將實際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比較。

  實際上,辭職的那一天,我已經把一件事堅持了七個月,那就是每天都在我的公眾平臺更新一篇跑步的文章,從未間斷。在做這件事之前,我沒有任何遠大的抱負,心裡想著就是和以前一樣,玩玩看,不行就放棄。然而結果卻令我大感意外,甚至是充滿了驚喜。因此,我辭職的最大的勇氣,是看到了自己的長處。

  正如彼得·德魯克在書中說的那樣,多數人都以為他們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其實不然,更多的情況是,人們只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麼。

  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只能靠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如果從事自己不太擅長的工作是無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說那些自己根本幹不了的事情。

  說回自律,辭職後,我經歷過一段混沌的時光,認為終於獲得的自由可以任意揮霍。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渾渾噩噩到下午再睡上兩三個小時,一覺醒來天色已暗,匆忙開啟電腦完成文章的更新,一直忙到大半夜,不但沒有時間跑步,連睡覺也變得不規律了。這樣糟糕的狀態持續不到半個月,我就崩潰了。自由這個東西雖好,但駕馭不好就是個災難,它就像雷神手裡的錘子,大多數人拿不動,就算拿得動也不見得能舞得呼呼生風。它也讓我明白,脫離大體制的同時也要在心裡建立自己的一套小體制,自律是獲取真正自由的最好辦法。反思之後就制訂了一套計劃,學著管理自己的時間,開始每天早上六點跑步,上午看些閒書,下午出去談事或者整理文章,晚上給自己一些自由時間。至於為什麼選擇早上跑步而不是晚上,說來話又長了,明確的一點是,它決不是對身體的考量,而是時間管理上的影響。待我以後再細聊這個話題。

  大家可以看出,我的自律,是粗線條的,那就是我一直保持著悠閒的狀態,不會像有些高手那樣把每天每個時段要做的事列得那麼清楚。我知道,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慢慢培養的,拔苗助長很有可能前功盡棄,最後落了個虎頭蛇尾。

  自律給我帶來的改變

  一、身心好了

  跑步是我的自我救贖,原來壓在身上的那30斤脂肪,像是堵在胸口上的一面沉重的牆,內心暗無天日。推開那面牆之後,身輕氣也順,昏睡的細胞都在覺醒。

  二、不怕事了

  健身講究無氧閾值,遇事也講究承受能力,能把一件事堅持100天、一年,就會對其它事充滿征服的衝動,知難而上,毫無畏懼,你看我想了10多年辭職的事,就是在自律後落地生根的。

  三、時間多了

  慾望少了,睡得就好,起的就早,時間自然就多了,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用來滿足一下越來越大的書癮,跑步癮,過癮。

  四、更滿足了

  以前天天吃肉喝酒,現在自律剋制,反倒對節日裡的一醉方休無比期待,逮著一次就大碗喝大口吃,滿足。

  高度自律是怎樣一種感受我不知道,但保持適度的自律,把一件事堅持半年,就有可能改變人生的軌跡。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嘛,小時候想去少林寺,上學後學的計算機,畢業了進的報社,後來又轉戰電視臺、網際網路,現在,跑步成了我的事業。過去30年沒有一件事像現在這樣能帶給我這麼大的成就感,而且又那樣富有魅力。兩年的自律就有這樣美妙的感覺,那長期的自律一定會有一個更美好的感受。

  自律的幾個階段

  一、自律的前期是興奮的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年輕人都喜歡嘗試新鮮事物,而且每件事在剛開始做的時候都充滿幹勁,正所謂“三分鐘的熱血”,所以,一件事,特別是一件在社會上普遍具有熱度的事,在剛開始都會吸引一大批狂熱的追隨者,在試探的過程中也確實能保持一段時間的興致,但人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新厭舊,對一個事物無法保持長期的熱愛。就像自律,許多人制訂讀書計劃之後,剛開始幾天都能堅持下來,堅持21天就被自己感動了,但30天之後突然覺得乏味,一想未來漫長,心裡不爽就放棄了。跑步也是一樣,完成第一次跑步任務之後,許多人都會累,但同時也會伴隨著令人欣喜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讓人堅持完成開始的三五天,然而時間一長,成就感抵不上疲勞感出現的頻率,人就容易洩氣。

  二、自律的中期是痛苦的

  生來喜歡享樂是人之常情,誰都知道週末吃個火鍋,喝個小酒,窩在沙發上看得電影比啥都舒服,為什麼要起床跑步啊,那麼累,滿身汗,有那時間,多睡會覺多美啊。於是,當一件事堅持了幾天,佔用了你以前吃喝睡覺享受的時間之後,你就開始進入痛苦期,如果長此以往,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每次跑步過程的痛苦,殊不知,這其實就是陷入了“最後一公里”的困局,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摺磨,一般人都是乖乖繳械投降。就拿糖尿病來說,它雖然是致命性疾病,但現代醫學已經把它轉變為可控範圍,只要定期口服或注射用藥,就能預防傷害。但為什麼每年還是會有許多人因為它而昏迷、失明、截肢甚至死亡呢?原因就是許多人都不會堅持按時用藥,從而影響了藥效。在最不起眼的細節上摔了跤,在“最後一公里”的地方沒有堅持住,就永遠無法突破瓶頸,享受到一公里之後的快樂。

  三、自律的後期是享受的

  還是那個衛星的例子,當自律改變了自己,就會吸引別人的關注,一兩個人關注可能不會覺得如何,但成百上千人的關注就會給你很大的自信和滿足。說到底,人還是群居動物,藏在陽光下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就算最不喜歡交際的人,也是希望得到大家的讚賞和關注。當然,自律最終目標不只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肯定,但如果你通過自律有效督促了自己,學會在生活中積極汲取知識,努力鍛鍊,你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自然就會讓親友感受的到。跑步為什麼會給人帶來無窮的正能量,正因為它是“見效”最快的自律方式,只需要跑三五個月,就會有收穫。

  如何做到自律?

  許多人以為自律就是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排滿,不浪費一分一秒,其實不然,給大家分享《稀缺》裡的一個觀點:生活中不能沒有“餘閒”。在經濟上沒有“餘閒”的是窮人,在時間上沒有“餘閒”是整天忙碌卻沒有收效的人。

  簡單的說,就是如果每天計劃表安排得很滿,沒有一點空餘的時間,只專注當下的工作,就容易被突發事件打亂節奏,人的精力就和上網頻寬是一樣有限度的,如果總是拆西牆補東牆,自律很快就會成為壓力,轉變為自我束縛,逐漸陷入忙亂。

  這就很清晰的道明瞭為什麼許多人無法很好的自律,就是因為一開始就把時間安排的太滿。所以,如果你也想學著有效的自律,先從一件事做起,不要貪多,比方說跑步,100天就做跑步一件事,也不要硬逼著必須每天都跑,那樣既不理智,也容易受傷,剛開始一週就跑三次,堅持下來對於自信心的建立就有很大的幫助,一旦在一個時間段裡完成了一件之前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會慢慢喜歡上自律的感覺。

  從明天起,跑步、讀書還是其他別的,任選一樣吧,只要開始,自律會把你帶入充滿驚喜的世界。

  鼓勵勵志的文章欣賞:努力是一種最基本的修養

  努力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口中的碎碎念。

  一個曾經的大學室友跟我聊天,說她對目前的工作很不滿意,想去學些其他技術,又覺得那是一項很大的投資***時間金錢精力***,萬一不能派上用場,投資就浪費了;可繼續這樣下去,她實在是生不如死啊。這位大學室友高不成低不就的生活已經維持很多年了。照理說她要模樣有模樣,要氣質有氣質,說句不好聽的話,哪怕她去傍大款,也有不少人甘願做她的孺子牛,可她就是混不好有生之年的日子,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我在跟她聊天的過程中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們曾是關係那麼好的朋友啊。但放下電話我才驚覺,我已經越界了。過不好的是她,不是我,我雖希望她好好的,卻不能代替她做任何事,哪怕只是勸告,也要適可而止,因為孔子早就有話:“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然後我就想起了燕子。

  燕子曾是我的前前前前同事,她的專業是英語,但她卻對古代漢語情有獨鍾。考大學填志願的時候,她本來想填外地一所大學的中文系,卻被她控制感很強的媽媽強迫填了本地大學的英語專業。如果換一個對環境逆來順受的人,可能也就這樣了,天天仨飽一個倒兒,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如此混過大學。可是燕子非常不一樣,後來我們認識,我從她身上強烈地感到她有種不一般的修養,那就是她特別容易沉得下來心,把努力當成一日三餐那樣習以為常,好像不這樣才是不正常。換句話說就是,她把努力當成一種生活方式。

  她努力到什麼程度?她趁著暑假跑去北大,買了整套古代漢語的課本,人家睡懶覺、談戀愛的時候,她就去啃書、記筆記。四年下來,儼然一個科班出身的學生了。這些努力帶給她的好處就是,她特別有自信,記得她當初應聘我所在的單位,漢語考試分數歷年來最高,這還不算什麼,讓我驚掉下巴的是,我和其他同事的底薪都是1000,她卻拿到1300,這讓我們覺得很不公平,憑什麼幹同樣的活,用掉同樣的時間,就能差出來300元呢?後來我們一起住,問及她這件事,她笑著說:“因為我用了很多事例向她證明,我值這個錢,如果她不同意的話,我覺得我有可能選擇不幹。”我說:“我也想讓老闆給我漲到1300。”她說:“只要你敢提,不試怎麼知道呢?”我驚訝於她的勇氣,那是自信帶來的底氣。不過最終我還是沒有去和老闆談漲薪的事。

  和燕子相比,大學室友缺乏一種自我管理自我進取的精神——這個太難,算了,不要了;那個也不容易,我還是好好窩在現狀裡吧。她很容易對現狀妥協,但妥協了卻又不接受,覺得自己如果怎樣怎樣就會生活得很好,可關鍵是她不明白那個“如果怎樣怎樣”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呀!

  你既想過得很好,對生活和自己都相當滿意,又不想付出任何努力,你以為你是誰呀?你想上天哪!

  努力一定要把握好方向嗎?

  也許有人說,努力是要把握好方向的,方向不對,很可能會南轅北轍。我覺得那些躑躅不前的人很可能就是太把方向當回事了,總在思慮這樣走下去好不好、對不對,萬一走偏了豈不是大費周折?可是路只有走過才知道對與錯、合適與否,就算是錯了,也要看從哪個方面去解釋。

  一條路通不通,走過才知道。有人說這叫試錯,而試錯是個廣泛接觸事物的過程,也許起初你要達到的目標,並不是你真心要達到的,走著走著,忽然發現這條路上還有很多條分支的小路,小路上開滿了鮮花,差點美瞎了你的眼。這個時候初衷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一路走來的這個過程,它讓你有了怎樣的體驗,又會有怎樣的想法和慾望。這個過程會帶給你很深的存在感,這世上還有比存在感更讓人愉悅的麼?

  關於努力,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學業。在讀書時期學業自然是需要努力的,但當步入社會,努力的範圍就又加了一樣:做事。很多能力都不是天生的,你要想生活得好,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當然需要努力。努力這個詞所涵蓋的內容包括:認真、態度端正,對事物有正確的認知,以及,無論結果怎樣,絕不抱怨。

  說努力是一種最基本的修養,是因為路都是要走的,不抬腳怎麼行!但就是有人抬不動腳,這是為什麼呢?

  1、他從來沒有嘗過努力帶來的好處

  一個人如果從小被貶著長大,身邊的人一提起他就會說:“就你?也會……”“就知道你什麼也幹不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種話聽得多了,他自己就覺得自己很笨,“笨”就是他給自己貼的標籤。他也沒有任何一件可以讓自己覺得驕傲的事,他以為人生就應該這樣下去。就像一個從來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你向他描述糖怎樣怎樣甜,他壓根就想象不出來。你只有讓他嘗上一塊,他才驚訝地發現,原來甜是這個樣子的,他才可能主動去追尋甜的味道。

  努力也一樣,一個人只有嚐到過努力帶來的成就感,他才會去主動規劃自己的生活和時間,主動在某些事情上投注精力。

  2、歸因問題

  一個人善長內在歸因還是外在歸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是否會去努力。什麼是內在歸因呢?就是一個人做成功了一件事,他把這個成功的因素歸結為自己投入了很多精力、做了很多準備,同時他看到了自己的付出,而這些付出都是自己可控的。相反的,如果把成功的因素歸結為自己趕上了一個好機會,父母很有錢,或者其他外界的不能由自己控制的原因,則屬於外在歸因。

  傾向於內在歸因的人,他認為自己是有主動性的,很多事情都是事在人為,所以他不介意拼一把。而傾向於外在歸因的人,由於他覺得成功是由外界而定的,有很大的隨機性,他對成功一點點把握都沒有,所以他就很容易放棄努力。不是說他不能夠努力,而是說他覺得努力無用。這樣的人先在心裡把自己打挎了。

  3、抑鬱傾向

  很多人都會忽視這一點。我平時有空了會在各個論壇裡閒逛,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有抑鬱症或者抑鬱傾向的人比比皆是,而且症狀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都會有一個共同的表現:沒有任何動力,什麼都不想幹。不要說論壇裡有很多這種情況,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你的對面,你的身邊,也有可能有這種人存在。有資料表明,國內的抑鬱病發率高達6%,且有逐年上升趨勢。抑鬱症有程度的不同,有些人遠達不到“症”,只是有這方面的“傾向”。但也不要小看“傾向”,它會讓你做事情的動力消散得七零八落。

  有抑鬱傾向的人,他的思維能力是正常的,不像精神有問題的人行為表現不正常,很容易被人識別,抑鬱傾向的人的存在很隱蔽,甚至連他自己本身都不清楚,他只知道他對許多事情都不感興趣,不感興趣當然也不會去做了。

  如果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講,抑鬱之所以發生,是因為經受的負性情緒太多,沒辦法排解,就只好把它們攬過來壓在自己頭上。抑鬱的人分不清情緒是情緒,自己是自己,學不會從不好的情緒裡面跳出來,從而與那些不好的情緒拉開一個距離,去客觀地觀察與評價它。如果從認知的角度來講,抑鬱的發生很多時候是和偏激、片面的不正確認知聯絡在一起的,就是說對某些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太僵化了,如果換一個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解釋。

  我個人傾向於從認知方面調整抑鬱,看一些有關認知理論的書,通過和其他人談話聊天發掘一下對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都有哪些不同的看法,等等,會有很大的改善。

  4、懶惰、拖延

  排除以上三點,如果明知道努力一把就可以但就是不去做,純粹就是懶了。懶是因為不捨得自己受苦,受苦了會很難受,他不要難受,他要在安樂窩裡得過且過。

  如果除去“被動攻擊”***就是說我答應某人要做什麼事,卻拖著不去做,表面看來是懶,其實是在潛意識裡攻擊對方,以這種方式使他受挫***這一點,其實懶並不是多麼大不了的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懶著自然是舒服的。這一點也比較容易解決,只是方法問題。比如當你懶在床上實在不願意動彈,就伸個懶腰,起床去洗把臉;明明約好了去拜訪客戶,就是不願出門,那就先把外出的衣服換上;……總之先撿最容易做的去做,哪怕機械著做,也比不做要好,做著做著就進入狀態了。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對“努力”一詞又有了新的理解?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