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幹部關於講奉獻有作為發言稿

  每名黨員同志都要牢記入黨誓言,不負光榮稱號,用自己的行動,把奉獻精神發揚光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篇1

  黨員幹部提高黨性修養,最根本的是要進一步弘揚奉獻精神,常懷為民之心,不斷提高執政能力。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中永葆生機和活力。樂於奉獻、不計較個人職務、不計較個人報酬、不計較個人待遇,是提升黨員幹部黨性修養、保持黨員先進性、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保證。“奉獻精神”就是一種愛,是對自己事業的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奉獻說是實現為人民服務的承諾,奉獻需要有甘當孺子牛的勇氣。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有一顆堅忍不拔的心,都善於從困難環境中發現突破口,自強自立。困難越大,越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決心。黨員幹部要樂於奉獻,就要做到服從組織安排,有大局觀念,決不能只想個人進退得失,要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盡職盡責,紮實工作。

  陶行知曾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黨員幹部應該到基層一線去,解決發展難題,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絡,深入群眾,瞭解群眾,關心群眾的冷暖,傾聽人民的呼聲,著力提高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焦裕祿曾說: “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

  黨員幹部要始終保持蓬勃的朝氣,不斷錘鍊昂揚的正氣,要有激情、有幹勁。思考問題要從多角度思索,勇於創新。辦事情、作決策,要同本地實際結合起來,敢於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這樣才能真正把事情辦好,真正讓群眾滿意。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人,為所愛的人創造幸福。”

  篇2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你們好!

  很榮幸今天能在這裡為大家演講。我叫xx,來自xx分公司,我們公司自成立以來,經過不斷髮展壯大,鑄就了一支追求理想,奮發向上,忠誠於企業的員工隊伍。他們以主人翁的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服務水平,為企業贏得了各種讚譽。他們以感恩企業、報效企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維護著企業的光榮。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人是需要一點奉獻精神的。”奉獻像一隻火把,是無怨無悔的燃燒,是至死不渝的真情;奉獻像一股清泉,是常年累月的流淌,是不計名利的付出。

  說到這裡,我不由地想起了我們xx分公司倉管xx,從05年進入公司這些年來,無私的把自己那份真摯的感情獻給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他以身作則,勤勤墾墾地工作,在家庭和事業的天平上,從來都是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每次提起家庭,他總是心存愧疚。

  在08年8月的時候他父親去世,本來他馬上就要請假回家的,但是當時公司正缺人手,而自己所在的xx分公司也沒合適的人交接手頭的工作,一股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使他毅然決定留下來繼續工作而沒去給父親送終。現在他母親也快70了,各種疾病開始纏身,這個時候他多麼希望兒女能陪在自己身邊,可他卻只能在電話裡問候母親的身體,默默乞求上天保佑她平安。正是因為我們企業廣大員工這種默默奉獻、默默付出的主人翁精神和永不停息,奮鬥不輟的拼搏精神,使公司從一個不知名的運輸公司發展成國家A級綜合服務型物流企業並邁進了全國物流行業前列。

  俯首甘為孺子牛,是我們廣大員工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城市之星人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如果用貪圖名利來衡量他們,他們的確最笨、最傻;但如果用履行職責來評價他們,他們最光榮、最高尚。正是因為他們的默默奉獻,我們的企業才能蒸蒸日上;正是因為他們的辛勤付出,我們才能對未來充滿希望。

  xxx是平凡的,許許多少像xxx這樣的xx人也是平凡的,其實他們並不是不懂得生活,也並非不珍惜感情,而是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企業的主人翁責任感,如一汪海洋,一片藍天,深沉而熱烈。他們以紮實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體現了我們廣大員工愛崗敬業的決心;以無怨無悔,盡職盡責的實際行動,譜寫著城市之星企業建設的動人篇章。

  我們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信人類社會必然發展為共產主義社會,因而為之努力奮鬥。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認為私有制是天經地義的,資本主義是永恆的,共產主義只是一種幻想;我們共產黨人認為人生要為絕大多數服務,為人民、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而有些人則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們共產黨人倡導艱苦奮鬥、大公無私、先公後私,而有些人則信奉金錢至上、及時享樂、唯利是圖等等。因此,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分辨對與錯、是與非、美與醜、善與惡,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篇3

  我們每一名黨員同志,都要從我做起,從本職工作做起,理論聯絡實際,知與行相統一,緊密結合本職工作,在工作上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學習上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作風建設上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遵紀守規上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反腐倡廉上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努力踐行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四講四有”標準。要在全域性黨組織中深入開展“立足崗位當先鋒、推動振興做貢獻”活動,引導組織黨員在完成各項工作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組織落實好省委部署的“機關轉作風、為民四服務活動”,定點扶貧和駐村幫扶工作,“幫企業穩增長促增長”活動,“在職黨員進社群”活動,延展和深化“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把省局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據說哈佛一位歐洲文學史專業的教授給學生講的關於加利利海和死海的故事。約旦河有兩個分支,一個是死海,一個是加利利海,死海的水中無魚,也沒有其他任何生物。加利利海是一個淡水湖,裡面含有很多生物,岸邊老樹枝葉茂密,樹上百鳥雲集,啼聲悅耳!相形之下,死海沒有任何生物生存在其中,周圍也沒有半棵樹,更聽不到鳥兒的歌聲。連死海上空的空氣,都讓人覺得沉重。

  兩者為什麼形成如此差別呢?加利利海不像死海——只知收,而不知出。約旦河流入加利利海後,又流了出來,最終歸之死海。

  加利利海接受了多少東西,也會給別人多少東西,所以他是活生生的。而每一滴水,到了死海之後,都要被佔有。死海把所有的東西都據為己有只知進而不知退,因此他才會有一片死氣沉沉的景象。

  只知索取不懂得付出的人,最後會疲於獲得。只有付出和回報的相互迴圈,才會讓人間充滿溫暖人心的力。“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但有些黨員幹部,不懂得付出,只懂得索取,只想著自己的日子是否好過,自己的前途是否順利,自己的腰包是否鼓起來了,根本忘記了自己是一名黨員,人民的公僕,違背了黨的誓言,與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馳,最後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員衝鋒在前,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出生入死、不怕犧牲,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成千上萬的共產黨死在了敵人的槍口下,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得到了人民群眾世代的敬仰和傳頌。更要時刻以人民的利益為主,懂得付出,要時刻記得自己的誓言,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按照《黨章》規定,要保持旺盛的精力,保持隨時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信念,這是奉獻的最高境界。

  奉獻是共產黨員應有的胸懷和品德。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的要求,更是落實為人民服務的一條途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把無私奉獻指導自己的有償行為,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人民的命運聯絡在一起,奉獻自己全部的光和熱。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時,設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的聯合國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先後去世,聯合國還沒有為誰下過半旗。 一些國家感到不平了,他們的外交官聚集在聯合國大門前的廣場上,向聯合國總部發出質問:我們的國家元首去世,聯合國的大旗升得那麼高,中國一個去世,為什麼要為他下半旗呢? 聯合國祕書長瓦爾德海姆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決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她使用的人民幣多得我們數不過來。可是她的周沒有一分錢存款! 二是,中國有10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逝世之日,總部將照樣為他降半旗。”

  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周做到了,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黨和人民,他這種胸懷和品德有幾人能做到?作為新時期的一名共產黨員,肩負的職責和使命雖然有所改變,但黨的宗旨和性質永遠不會變,尤其是在這個充滿形形色色誘惑的時代,共產黨員更應該經得起金錢的考驗,要常“洗腦”,以《黨章》嚴格要求自己,戒驕戒躁,遇到困難時,要往前衝,要搶著幹,時時處處以黨和人民為重,當個人利益與黨和人民利益發生衝突時,要放棄個人利益,始終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最高準則,不斷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捨得吃虧,捨得小我成就大我,決不能畏首畏尾、貪生怕死、臨陣脫逃。

  自覺尊崇遵守黨章。指出:“要堅持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自覺學習黨章、遵守黨章、貫徹黨章、維護黨章”。“各級領導幹部要把學習黨章作為必修課,走上新的領導崗位的同志要把學習黨章作為第一課,帶頭遵守黨章各項規定”。黨章是我們黨的根本大法,是每名黨員必須遵守的根本規矩,對黨的先鋒隊性質、對黨的奮鬥目標、對黨的宗旨、對黨員的義務和權力、對黨員的紀律,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如果說,作為一名普通群眾,可以不受黨章的約束,而我們加入了黨組織同志,就有義務嚴格按照黨章規範言行。

  作為一名黨員幹部,要把奉獻精神當做自己的一種責任,愛崗敬業、忠於職守這是對自己最起碼的標準,在其位謀其政,要時刻牽掛人民群眾的冷暖,時刻保持昂揚銳氣,敢於知難而上,能夠頂住壓力、經受風險;努力做到轉變作風、心繫群眾,向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以忘我的工作精神讓群眾享受更多實惠,真正創造出閃亮的工作業績,展現出良好的群體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