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婚嫁習俗

  藏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那麼你知道藏族婚嫁習俗是怎樣的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以下文章瞭解一下吧!

  

  藏族婚嫁習俗是怎樣的

  ***1***藏族青年男女婚嫁 沿襲古母系氏族單偶族外婚和對偶族外婚,子女有屬舅姓氏的。

  東南部藏族青年男女例興固有自由戀愛婚。往昔女兒16歲,父母於春節擇吉日為其改換頭型,佩頭飾,插長笄,掛耳環。後可與如意情郎于山野浪漫“拉依”情歌,或在密林深處給情郎吹奏“口弦”。舟曲處處都有羌女的山歌,待姑娘擇定情郎後,男家長輩託“只尼”***媒人***攜酒、肉到女家定親。數日後,新郎擇日邀“只尼”赴女家,邀姑娘親鄰飲酒3日。隨後,男家即可派女眷到女家將姑娘迎送到男家同居試婚1——3日。姑娘返回母家5日至半月,如無異議,便可發話男家。男家即迎娶姑娘,新郎新娘正式結婚。婚禮一般選定在正月上旬單日舉行。禮前,男家“只尼”率領迎娶隊伍到女家,展耀彩禮***生豬、或牛、羊、大缸酒、衣物、毛氈等***,女家接彩,便設“女兒席”,款待親鄰村人與男家賓客3日。

  姑娘臨嫁,裝扮一新,涕哭不休,以表父母養育之恩。出嫁,乘騎騾或馬,掩面而泣***表示告別父母兄弟***。送程中,伴女與送親者向新娘頭上撒木灰,唱“送嫁歌”,以示一路吉祥。新娘行至新郎門口,男家女眷扶新娘下馬,即踩灰圈,被女眷抱進新房。新郎長輩向來賓獻茶敬酒,婚宴3日。現在婚嫁習俗逐步演進。

  西部藏族男女青年婚嫁,以前多由父母包辦,邀媒定親。新娘婚後三日須回孃家留住三日或7至15日。

  縣內藏族青年男女結婚,孃家給女兒陪嫁,應按男家酒禮數量而定,送的多,陪的多。但也有陪嫁數量超過男家送禮數量幾倍的,甚至十幾倍的。有的女家將男家所缺牲畜、農具、糧食、衣物等一併陪上的。

  以前博峪等鄉存在女娶男子和“占親”習俗。

  八楞、三角坪鄉藏寨有將新娘或新郎接送男***女***家門口,眾人圍住新人對歌或對話,博得大家歡笑後,方許進門的習俗。

  ***2***漢族婚嫁 漢族青年男女婚嫁與內地大致同,古今有別。因受《婚姻法》制約,封建婚姻已不多見。現興自由婚姻,自主戀愛結婚,但也有託媒說婚的。婚嫁程式有納采,即“喝小酒”落話兒,二為定婚,稱“喝大酒”,亦為“送酒禮”,三為“請期”,俗名“看利月”,迎娶吉期;四為迎親,俗稱“娶媳婦”,男方邀親鄰,以總管、執客、記賬、廚子雜務分工。張燈結綵,收禮備宴,迎娶新媳婦兒登門。迎娶先日,親朋鄰人給女家送妝奩“裝箱”,母家將衣物等“擺箱”,閤家並至親各以錢物擲箱,稱“添箱”。迎嫁,擇吉日清晨,出嫁姑娘與其母多抱哭不捨。新郎拜過女家神祖與長輩,幼童討要“娶親”錢後,即由伴女挽新娘上花轎***現為三、四輪小車***,由送親、娶親***吉人***送至男家,男家以鞭炮迎接。新娘下轎後,有的行“退五道”,紅氈鋪地,女賓挽新娘踩紅氈而行,拜堂入洞房,男女行合禮。家人備宴,女家長輩行“託靠”儀式。現在娶迎新娘或新郎通行三大關,起程要上馬錢,入門要下馬錢,拜天地後還要“討鑰匙”,即“開箱錢”。婚後3日,新婦探望父母后,即入廚試炊。做“試刀面”。以後坐“停月”,又稱對月。

  當今婚嫁隆重而豪華。但從簡者有之。

  

  藏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複雜的婚姻制度,民主改革前的藏區,除了普遍流行的一夫一妻制外,還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並且實行嚴格的階級內婚制度,奴隸主和奴隸之間嚴禁通婚,奴隸主內部講究“門當戶對”,婚姻的基礎不是男女雙方的愛情,而是財富和地位。由於廣大農奴沒有人身自由,對奴隸主存在人身依附關係,所以農奴和農奴結婚時,必須先求得農奴主的准許。藏區解放後,舊的的婚姻形式已經被徹底拋棄,實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戀愛成為男女青年擇偶的主要方式。男女雙方有意,先請活佛卜合屬相,如果卜算結果吉祥,即進入第二步,求婚。一般由男方家長向女方家長獻哈達和各種禮品並提出求婚,若對方同意,就將禮物收下,並回贈一條哈達。然後,選定吉祥日子,舉行訂婚儀式,向女方父母贈“吾仁”***養育費、奶錢***及其它禮物,向證婚人獻哈達。然後制定婚約,舉行慶宴。結婚前一天,男方要向女家送服裝、頭飾、手鐲等。第二天,男方要派一位有地位有名望的人為首的迎親隊到女方家接親。新娘迎到夫家,舉行獻哈達及歌舞等活動。婚禮活動一般持續三天,婚後三個月或六個月,新婚的丈夫陪同妻子回孃家住幾天,即“回門禮”。至此婚禮結束。迪慶藏族結婚的時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潑水。傳說迪慶藏人婚禮上的潑水,是一種神聖的禮節,表示新婚夫婦互敬互愛、互相體貼,感情象流水一樣長,像海水一樣深。

  藏族的婚嫁隨著地區的不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都是女方送男方迎的習俗;部分地區也有少數“搶婚”的習俗,如果女方家不同意婚事,或者姑娘有多個追求者,而姑娘父母一時無法選擇,這時機智勇敢的情人就用“搶婚”手段來解決這一婚事。推薦閱讀:關於赫哲族的結婚習俗

  天祝藏族婚嫁習俗

  一、訂親

  按天祝藏族古老的風俗,人們非常重視訂親,絕不近親結婚,如果哪—家近親結婚,就違背了這種傳統習俗、道德規範,被人們所譴責。藏族諺語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依天祝藏族習俗,當姑娘長到二十歲之後時,就有人家請上深曉禮儀、善於言辯、巧舌如簧的“瓦日哇”***系藏語,意為“中間人”即“媒人”***來說親。在此之前,男方家對姑娘在各方面已有了詳實的瞭解,一則姑娘的年齡在二十歲以上***—般要比小夥子小一到二歲***,二要講究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等等。去女方家說媒時為圖個吉利,要選擇一個吉祥的日子,男方家給“瓦日哇”提供繫有白羊毛的酒一瓶、哈達一條、磚茶一包。因“瓦日哇”只代表男方家的意願,尚不知女方家是否答應這門親事,故這次去女方家叫提“單瓶”。到女方家時“瓦日哇”將這些禮品放在桌上,躬身將哈達獻給姑娘的父親,全家自然會明白是“瓦日哇”來求親了。向主人說一番客套話後,就把話題引到正題上,這時候姑娘就要回避。如這門親事只是男方家的情願,姑娘及家人並不樂意,自然會找許多理由來婉言謝絕,並要退還帶來的全部禮物。倘若同意這門親事,但表面上父母不會直言,按規矩,還要說一些推辭的話,說女兒年齡還小、不懂事、不會幹活、針線活還未學會,這樣的姑娘給人家當媳婦會讓別人笑話等等。儘管如此,精明的“瓦日哇”自然心中有數,胸有成竹。此時他便向姑娘的父母介紹未來的“木華”***系藏語,意為“女婿”***是如何老實能幹,尊敬父母長輩等。父母再無理由就要向“瓦日哇”表示:遵照祖輩傳下來的習俗,這門親事我們還得去與姑娘的“阿央”***系藏語,意為“舅舅”***商量再定。藏族諺語中說:“阿央是從頭到腳的主”;“舅權”是母系家庭中,母親的兄弟在特定條件下表現出來為社會公認的地位和權力,家族中如有大事發生,舅舅就義不容辭地要出來調停、解決。表明此態後,就要開啟“瓦日哇”拿來的酒共同暢飲。“瓦日哇”受到女方家的盛情款待後,便回去告知男方家人,爾後等待女方家的迴音。期間女方家還要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合在一起卜算一下,看其是克是合,相合才能配婚,否則,女方家要提出拒絕這門親事。八字相合、“阿央”也同意這門親事,女方家就要將此意託人轉告給“瓦日哇”,“瓦日哇”再轉告給男方家,並選定吉日,帶上繫有白羊毛的酒二瓶、哈達一條、磚茶一包、燒饃一對***其上也繫有白羊毛***、衣服一套到女方家。因這次來代表著二家人共同的意願,故稱提“雙瓶”。女方家將“阿央”請來,一則訂親,二要商量彩禮、娶親時間。這天,“阿央”具有很高的權威,“瓦日哇”在他面前要讚揚未來的“木華”一番,並要不斷回答“阿央”向他提出的許多質問,直到“阿央”在他面前點頭同意這門親事。之後,“瓦日哇”要開啟自己從男方家帶來的酒,從“阿央”開始,按長輩、年齡的大小依次向每人敬酒三杯,藏語稱這三杯酒為“旦智僧巴”***意為:祝願吉祥的三杯酒***,喝過“旦智僧巴”後,這門親事就算是說定了,女方家要設宴款待“瓦日哇”。從現在起,男女雙方不得在二家中相互走訪,見面,只等洞房花燭。

  親事定成後,女方家要選定吉日選派以“阿央”為首的人到男方家商量彩禮,天祝藏區漢語稱“講禮”,***所去人數講究要單不要雙***目的是男方家要為姑娘準備一些嫁妝和首飾之類的。為增添幾分熱鬧,姑娘家的人將彩禮要的很多,故意危難男方家和“瓦日哇”。這時“瓦日哇”就要動員一切力量給來講禮的客人一次又一次地敬酒、唱酒麴,以求彩禮的最小限度。“木華”也要給客人們敬酒,長時間的跪立“懲罰”,給場面增添了不少熱鬧;最後,在歡聲笑語之中,由女方家的“阿央”將早已商量好的彩禮數目說出,男方家“阿央”喝下女方家“阿央”的敬酒後,講禮之事便告結束。爾後,相互猜拳喝酒、唱酒麴、熱鬧非凡。按天祝藏族的傳統習俗,男方家要給岳母送一頭乳牛或是一隻母羊,這意為:姑娘從懷胎到生下,然後養大成人,母親用血汗養育了她,這份禮物是“木華”對岳母的一片謝意。給“阿央”要送一隻綿羊,給岳父的禮物一般不受限制。等男方家將彩禮備齊,選擇吉日請“瓦日哇”送到女方家,女方家收了彩禮,至此二家正式定親了。此後,若誰家有反悔之意,則要受到全村人的議論和譴責。

  二、送親

  送親儀禮在女方家舉行,其程式、禮節較為複雜、奇特,主要包括搭謝親朋、上發盛裝、啟程儀禮三個方面。

  1.搭謝親朋:天祝藏族一般在春節期間舉行婚禮的較多,之前還是根據男女雙方的屬相來選定吉日,日期的使用上以單數為吉利,雙數為禁忌。進入臘月,父母就不讓將要出嫁的女兒幹家務活了,一則讓女兒多做些刺繡針線活,二要保養身體和面板。保養面板時首先要用“曲拉”***用鮮奶作成酥油後剩餘的殘渣物,可食***反覆擦揉麵部,然後用潔白的牛奶或者用豆麵洗臉,再對著鏡子用一根絲線刮掉臉上所有的汗毛,最後在手心裡塗上一層蜂蜜反覆在面部揉搓,從早到晚、日復一日最終使面板柔軟光滑、白裡透紅。一般不用彩色來塗抹,要求本質美與自然美的統一,不主張偽裝美。這一段時間內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們也要先後邀請姑娘去自家作客,盛情款待,姑娘臨走時按自己家庭經濟條件要送給適量的禮物。當出嫁的日子漸漸臨近時,全家人裡裡外外忙個不停,姑娘也開始減食了,到婚禮前二三天,更少吃少喝了。這一習俗是一代代傳承沿襲而來的,如今,是母親對她的教導,她也不知其意的在循章照辦。如果從人類社會婚姻歷史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出嫁絕食的起源,則是古代藏族從母系制社會向父系制社會過渡過程中,婦女們表示強烈反抗的一種遺俗。在舉行婚禮的前一天,親戚朋友、左鄰右舍要前來賀喜,姑娘家要付出一定的財力,人力***所請的婚禮執事者,俗稱“東家”***來設宴接待客人。為展示自家的人際關係和親戚朋友的多少,人們拿來的慶賀禮物如衣物、布匹等全要搭在院內的一根繩子上。等客人們酒足飯飽唱著祝願吉祥的“扎西”歌離散後,要選定送親的喜客。喜客是按古老的習慣嚴格選定的,一般要有姑娘的“阿央”、父親、叔父、姑父、伴娘等人陪送,給新娘牽馬的必須是新娘的哥哥或弟弟,送親人必須是單數,以示吉祥。

  2.上發盛裝:依天祝藏族的習俗,姑娘出嫁時要舉行改發儀式,改發的具體時間和給姑娘梳妝的人有“拉紅”***系藏語,意為“法師”,藏族古老的苯教僧侶***按姑娘的生辰屬相來選定,要求給姑娘梳妝的要上有雙老、有丈夫、有子女、賢慧忠善的婦女,但不論其輩數之大小,梳妝時不讓未婚青年女子和寡婦進姑娘所在的房屋,所擺物有:梳齒成對的木梳二把,其上纏一方塊白布、一塊藍布;一碗清水,其內放有幾枝柏枝;一碗牛奶和一盤“五色糧食”***即:青稞、小麥、油菜、大麥和豆五種糧食相混雜***,這些物品表示姑娘的心靈潔如牛奶,成家立業後與“木華”白頭偕老,生活幸福富裕。給姑娘梳妝的人一般需要二人,一人一邊,先用柏枝蘸著清水給姑娘洗頭,邊洗邊把先前的那一條拖在身後的辮子解開,爾後將頭髮從頂部分成左右兩半,又用手蘸著牛奶開始編細小辮子,編成的辮子從頭頂兩則重吊在背後,中間留一股頭髮編成一條大辮,其根處繫有銀製的圓形物,藏語稱“濤熱”。此時,這婦女倆用憂傷的調子唱起“瓦俄”***系藏語,意為“新娘哭”***,歌詞大意是:

  戴了“濤熱”的姑娘喲!

  解開“濤熱”就難了,

  雖有千古流傳的聖言:

  太陽和月亮在空中結伴,

  雌鹿和雄鹿在山林中結伴,

  但姑娘還扯心家中的父母、兄妹,

  怎能高高興興地出嫁!

  “瓦日哇”喲!請送來一百隻羊,

  一百匹馬、一百尺氆氌,

  我就能解開頭髮的“濤熱”。

  頭梳完後,兩邊都是以雙數的碎小細長的辮子,最後將兩側髮辮分別縫裝在長約三尺、寬約四寸的十幾塊繡有各種圖案的小方形布塊組成的兩條髮套內,髮套上綴有銀牌,圓形骨制飾品,末端掛有紅穗子;頭部兩側髮辮上飾有紅、黃、綠組成的瑪瑙串。最後梳頭的婦女將姑娘的“濤熱”取下,用白羊毛纏繞放置在盛有五色糧食的盤子中,奉置在“僑康”***供奉“佛龕”之處***前面。

  三、迎親

  神風貌和古老的婚禮習俗。其形式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迎親搶帽:送親隊伍出發時,男方家要在送親隊伍必經路上設下“德格”,即在路旁生上火堆,由男方家派人守候,備哈達一條、酒一瓶,依此來解喜客們在路途中的勞累。當喜客們來到“德格”處時,守候者將哈達獻給“喜尊爺”***民間俗稱,即喜客中最具有權威的一人***,並給每個喜客敬酒三杯,爾後守候者跳馬上背,飛速向第二個“德格”處通風報信。在第三個“德格”處,守候者都是精明能幹的騎手,兩方人馬相遇時,各自都嚴防自己的禮帽被對方搶去。正當“阿央”等喜客們端起敬酒用無名指蘸酒輕彈祭天地時,忽然一聲呼叫,“德格”守候者們轉身飛速上馬,用挑釁的聲調“歐哈哈、歐哈哈”呼喊並環繞送親人馬一圈後,飛馳而去。喜客們哪能容忍這種挑逗,立即躍馬直追,搶奪禮帽。如果哪個人被喜客們追上搶去禮帽,那是十分尷尬的,不僅會自漸羞悔,還會被喜客們傳為笑柄。

  2.迎接新娘:新娘到來之前,男方家在大門口早已擺好了“接桌”,上面放有用酥油製作的日月等模型,藏語稱其為“喜瑪”;一碗牛奶,其內放一枝繫有白羊毛的柏樹枝;一個大盤子,其內盛有紅棗、糖和一雙紅筷子;雙瓶酒,瓶口上繫有白羊毛;一對燒饃,其上摸有酥油;一條哈達、一條氈上面用糧食撒有“央章”***卍此處為雍仲符號:意示吉祥***圖案。喜客們和新娘到來時,男方家的婚禮執事者們放鞭炮、獻哈達、敬酒喜笑迎接。另有幾人用禮品謝過送嫁妝箱來的喜客後,便將嫁妝箱抬進,邊走邊唱道:

  嫁妝箱子帶來了,花花綠綠裝滿了;

  金銀財寶帶來了,兒女子孫帶來了;

  吉祥如意全齊了,歡歡喜喜進來了。

  為表示吉祥,喜客們端起牛奶碗用柏樹枝蘸上牛奶向四方潑灑,並將大盤中的食物撒發給四周的圍觀者。新娘下馬時,首先要繞婆家煨好的桑從左到右轉三圈,然後由“拉紅”給她念洗臉經,用清水洗手。這是一種古老的苯都習俗,最早起始於吐蕃時期。婆婆讓她喝口牛奶,並給她挽上帽子,然後由伴娘扶陪暫走進洞房休息。

  3.謝媒、擺針線:舉行謝媒儀禮時,“瓦日哇”站在男女兩家婚禮執事者***民間俗稱“大東”***之間,前面桌上放有酒瓶、酒杯,瓶口上繫有白羊毛。男方家的婚禮執事者讚頌“瓦日哇”道:

  上首供奉祭器佛經,那是父輩長壽的標誌;

  門前拴滿犏雌牛,那是兒孫牧畜有方的標誌;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成親,那是藏漢團結的標誌;

  今日兩家男女喜結良緣,那是你“瓦日哇”積德的標誌。

  接著給“瓦日哇”敬酒三杯,獻上哈達、二瓶酒和綢緞被面、磚茶等禮物。此後要擺新娘的針線活和嫁妝,由女方家向所來賓客們展現男方家給新娘所送的服飾和女方家的陪嫁,以及新娘刺繡的鞋墊、枕頭套等刺繡品。由於這刺繡藝術在天祝藏區歷史悠久,深受人民之喜愛,所以,姑娘從十幾歲就開始學刺繡。今天,將這些構造嚴謹、造型精巧、神態生動的刺繡品展顯在賓客面前,供人們觀賞,讚美不絕。新娘的嫁妝與男方家所送的服飾分別放置在兩處,經女方家人分別說明後,人們採用取笑的方式指著男方家給新娘的嫁妝說:這些鞋穿不到腳上就爛了;那件衣服活到八十歲才可穿;送給的都是當抹布用的布料等等,惹得圍觀者們哈哈大笑。

  4.結婚典禮:一張桌上放有“喜瑪”、一碗牛奶,碗內放一枝繫有白羊毛的柏樹枝,二個小盤,其內盛有紅棗、核桃、糖等各種食品。桌左邊坐著新娘的“阿央”等主要親屬,右邊是新郎的“阿央”、父母等親屬;新郎、新娘各有伴人站在中央前方的紅毯子上。這時新郎的岳父拿來衣帽等給“木華”進行冠戴,尤其在繫腰帶時有二三個喜客用力捆綁,愈讓“木華”受苦,喜客們愈是過癮,而男方家人則要採取保護措施。這樣你緊我鬆,互相對抗,一場力量之較量,熱鬧非凡。通過這個扎腰帶的盛典,意示:小夥子,你就同愛妻安安穩穩地過好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