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極拳能治癒類風溼嗎

  ?類風溼是一種比較難纏的疾病,需要靠長時間的調理來緩解症狀,其中運動是主要的調理方式之一。那麼?小編帶你瞭解一下吧。

  

  1、

  近期研究報告源自現代類風溼病學報告。在綜述中,作者提到“因練習太極拳安全有效,常被推薦給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作為改善患者病情的補充和替代療法。”

  近期另有一項研究,評估太極拳和瑜伽作為風溼性疾病補充療法的臨床療效。在此項調查中作者指出:有證據表明,太極拳和瑜伽有助於治療膝、腕和髖的骨關節炎及類風溼關節炎。但是,還需更多臨床資料證實“練習太極和瑜伽有助於改善類風溼性疾病”的安全有效性,以便專家向風溼疾病患者推薦該補充療法。

  臨床護理雜誌發表一項最新研究,評估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練習太極拳和耳部穴位按摩的臨床療效。此項研究共計納入21例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隨機分入練習太極組和接受耳穴按摩組,每週兩次,共計12周。所有患者均表示,他們很享受試驗組中的治療內容。研究末期,兩組患者在平衡能力、手握力和拿捏力,步行50英尺體能,關節腫脹、觸痛和疼痛程度、關節痠痛等方面均有顯著改善。但耳穴按摩似乎並沒有提高練習太極的臨床療效。

  2、什麼時候打太極拳好

  最好選擇晨時四點至六點之間。因為太陽是半夜繞過地球背面開始轉向我們居住的這一面,自然界大氣受激發,開始緩慢上升。人體的內氣在這個時刻,同樣也受激發而開始緩慢上升,人體肝氣處於初升狀態,肝經與膽經互為表裡,所以膽經的內氣也處於剛剛上升狀態。人體上升狀態的肝氣和膽氣在這個時辰得到體外同質大氣的充實,而顯得更加旺盛有力,有利於從事練功、練體活動。

  午時為練拳練功忌諱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太陽光向下直射,自然大氣和人體內氣都處於上升狀態,頭氣激發,內氣快速上升,心氣不平,血脈賁張,不利於運動。

  在晚上八點至九點為陰氣上升。這時運動可調動內氣,同時容易向外吐放蘊藏在臟腑內的濁氣,而可以加強臟腑經絡活動功能,疏通氣血,有利於子夜入眠後人體陰氣轉向上升之時吸取同質大氣。

  3、老年人打太極拳要注意什麼

  許多老年人練習太極拳的時間大都在40——60分鐘之間,還有一部分老年人打拳時間超過60分鐘,其間的休息時間過少。這樣的運動量對老年人的身體來說是不合適的,老年人在練習打太極拳時一定注意打拳時間或延長間隔時間。運動學家指出,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在練習打太極拳時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腿部肌肉和膝關節、腳關節損傷,這大都與老年人打拳時間過長有關。因此,老年人練習打太極拳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打拳時間不超過30分鐘為宜。

  另外,老年人打太極拳動作姿勢一定要正確,如果動作姿勢不正確,勢必影響行拳中力量的協調發揮,使不該用力的肌肉群也在持續緊張,造成區域性肌肉勞損和關節的負荷過重,如屈膝下蹲動作深度過大,就會造成膝部勞損。所以,老年人練習太極拳時最好有專業人士指導,或按運動規範處方練習。腿部有損傷的老年人不適合練習太極拳。

  怎樣打好太極拳

  形不破體

  動作招式圓綿連活、隨曲就伸、偏沉則隨,內外相合、自然舒適,柔淨飄逸,進入實現演練太極拳和日常生活中,均做到鬆穩慢勻。

  氣不湧出

  練太極拳千萬不要追求氣感,亦不能讓氣在身體的某個部位集聚,要“氣遍周身不稍滯”;更不能隨意發脾氣。

  意不著相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這個境界,需一定時間的錘鍊和默識揣摩,錘鍊和默識揣摩的重要內容是鬆空圓滿。

  神不外露

  行拳走架和日常生活中,要收視返聽,七分向內,三分向外,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乃至於無為。”要逐漸實現鬆化靜定。

  類風溼的早期症狀

  晨僵

  晨僵指病變關節在較長期靜止不動後出現的僵硬感,必須通過活動方能逐漸緩解。在關節病變中本病活動期的晨僵最為明顯,可持續達1小時以上。

  關節痛

  關節痛是最早出現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症狀,常見於腕、掌指關節、近端指關節,其次為膝、趾、肘、肩、踝、顳頜關節等,對稱性,伴有壓痛,反覆發作,症狀時輕時重。

  關節功能障礙

  在急性期多因關節痛、壓痛、腫脹而限制了關節活動,在晚期則多因關節畸形所致。關節功能可因其影響生活程度而分為ⅰ~ⅳ級,ⅰ級指生活、工作不受影響,ⅳ級指生活自理能力和參與工作能力均明顯受限。

  關節腫

  因關節腔積液或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引起,慢性病人因滑膜肥厚引起。凡有關節痛部位都可以腫脹。

  關節畸形

  關節畸形是最終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症狀。多由關節軟骨與骨破壞後關節呈纖維性或骨性強直或因關節周肌腱、韌帶受病損害後使關節出現各樣畸形,如手指尺側偏斜、天鵝頸樣改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