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一式的三種訓練方法

  太極拳是一項具有健身價值、娛樂功能、教育價值等於一身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武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淺談

  一、標準訓練方法

  具體的操練方法是

  姿式不限,隨吸與呼,雙手握拳、放開,同步做肌肉的收縮、放鬆。

  注意

  動作和呼吸是同步的。這是太極一式最簡單的操練方法。時不時加上相應的意想更好了,但這要經過特殊的訓練才能做。不要過力。就這麼簡單,就這麼有用。

  無論是練太極拳還是太極操,都要保持正確的姿勢,這樣才能強身健體。

  二、逆式訓練之一

  各項要求、意想與太極一式同。在吸與呼時,全身肌肉都呈緊縮狀。中間空一個呼吸過程,再重複做。

  三、逆式訓練之二

  各項要求、意想與太極一式同。吸與呼時,全身肌肉的收與放,與第一節相反,在吸時放鬆、手不做動作,在呼時全身肌肉緊縮、雙手握拳。

  初學者將上述兩個逆式訓練,與“太極一式”標準合在一起進行整合操練,效果最好。

  初學者練習時要注重呼吸,正確的呼吸有助於心靜體鬆,達到修身養性的功效。

  進行這樣整體操練時,可按先“太極一式”,然後逆式之一、逆式之二的順序做,也可先做逆式二,然後做逆式一,最後作“太極一式”。

  “太極一式”第一步要達到的標準

  初學者第一步操練要達到的標準是

  每天不做這個動作,渾身不舒服,只要一作這個動作,身體的肌肉中特別是大腿的肌肉中,有一種特別爽快興奮的感覺。這並不是一種精神現象,這其實是一種特殊化學物質的分泌造成的真實感覺,這是一種非常有益身體健康和生理活性的分泌現象。

  常做運動的人,你讓他停下來不做運動,他就受不了,就渾身不自在,從科學上講,這並不是他神經系統的自覺,而是他每天一做運動,身體內就產生這樣讓他產生快感的運動分泌,這樣,人對運動就產生了一種物質性的依賴,就像吸邪片上癮一樣。

  對運動產生依賴,當然,這形成的是一種健康的好習慣,而且是一種自己強迫自己必須遵守的良好生活習慣。

  第一步,達到這個狀態,操練就成功了。這個標準是個硬標準,操練者的感覺特別明顯。

  “太極一式”的簡單原理

  操練太極系列體育運動,從神經醫學角度上講,主要有三個方面起作用,一、條件反射,二、全息互動,三、心理暗示與資訊圓融。

  上述三個方面的神經功能,在“太極一式”中得到了綜合體現。

  手是人體各部位各器官的“全息胚”,手上的神經一活,手的活動狀態一強,人體各位的生理功能,由於全息互動的關係,同步就加強了。

  “太極一式”治病保健的具體方法

  用雙手直接在具體部位上動作和意想。這其實是“太極一式”的外延和具體應用。

  具體方法如下

  身上哪個部位有病或者不適時,特別是病疼正在發作時,先緊緊握下拳頭***也可先狠狠拍擊幾下手掌***,然後,把手放在哪個部位上,在這個部位上直接作運動。

  運動的方式很多,視情況採用揉、按、搓、摩、抖、拉、掐、旋、轉均可。

  哪個部位不舒服需要調整,就在哪個部位上進行這樣的調整。比如消化不良,就在這個部位上揉、按、搓、抖,漸漸就調過來了。不用整個手,只用十個指尖在相應部位上動作也可。

  因為十個指尖上有中醫學講的十宣穴,十宣穴有對全身生理機能啟用的作用。

  這樣,利用手的人體全息反射區,通過手的直接動作,就可以對擬調部位直接點對點產生“全息互動”的調整作用。

  只做保健行運,自己把全身各處用手揉、按、搓、摩一遍就可以了,揉、按、搓、摩到哪兒,哪兒的生理機能就得到強化,哪兒的生理活力就大大增加。

  經常在面部和身上這樣做,護膚美容的效果相當大,明顯比實際年紀年輕。

  護膚美容的道理好理解,人體的內臟在身體內部,這麼做怎麼就有效果呢?這是因為從中醫學上講,可以影響內臟活動功能的穴位在體表上,所以,一刺激體表上的相應穴位,人體內臟的活動功能受到影響,就開始強化活動了。

  太極拳的特點

  ***一*** 輕鬆柔和

  太極拳的架式比較平穩舒展,動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體的生理習慣,沒有忽起忽落的明顯變化和激烈的跳躍動作。

  所以,練習一兩遍太極拳以後,會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會出現氣喘等現象,給人以輕鬆愉快的感覺。由於太極拳具有這個特點,所以,不同年齡、性別和體質的人都可從事太極拳練習。

  ***二*** 連貫均勻

  整套太極拳的動作,從“起勢”到“收勢”,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渡轉換,都是緊密銜接、前後連貫,看不出有什麼明顯停頓的地方。整套動作演練起來,速度均勻,前後連貫,好像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三*** 圓活自然

  ***四*** 協調完整

  太極拳不論是整個套路,還是單個動作的姿勢,都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幹、四肢動作***一體,身體各部分之間要密切配合。

  在練習過程中,要以腰為軸,上肢和下肢動作都由軀幹來帶動,並且互相呼應,切忌上下脫節或此動彼不動、呆滯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