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路與行議論文

  在人生的旅途中,經歷挫折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前行。苦難使我們成長,磨礪使我們收穫,接受路上的險惡,是為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路與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這一句話告訴我們:人生之路漫漫長長,既有湍急的河流,又有陡峭的山峰,更添狂風暴雨。縱使人生路上滿是坎坷,我們都應該不屈不撓地向前行走。哪怕遍體鱗傷,經歷了磨難才會長大,歷經了艱險才能成功。

  張大奎在幼年的時候,因為高燒導致小腦癱瘓,在別的孩子疾步如飛時,他站都站不穩,更別提行走了。父母幫助他多次,萬般無奈之下,父母便在兩顆樹之間綁上竹竿,讓他扶在上面練腿力。父母看到了他的艱辛十分心疼,但路是孩子的,應該讓孩子來走。自己的溺愛會斷了孩子的路。長期的訓練,他的雙臂磨出厚厚的繭,摔倒的次數足以使他傷痕累累。他仍咬著牙,吃力地行走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心智愈加成熟,在練習的時候儘管他臉上會浮現出痛苦的表情,他依然堅持。 幾多艱辛幾多痛苦,交織在日日夜夜的磨礪中。最後他學會了走路。

  然而,在人生之路上,他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發憤圖強,鑽研學習。誰又能想得到在幾十年之後,他竟然走上了人生的巔峰,成為了計算機博士! 張大奎,從腦癱患兒到計算機博士的成功蛻變,源自於他的執著與堅韌。人生之路上他遭受重大的撞擊,卻沒有因此而不思進取,去頹廢去哀怨,而是接受事實,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艱難地行走著。為什麼他能成功?因為他勇於直麵人生路上的挫敗,與命運抗爭,用“信念”行走。

  看別人的成功,想想自己。生活中的不順遂,就使我們滋生無盡的憂愁與煩惱。這些微不足道的絆腳石,就使我們停滯不前,我們又怎麼會成功呢?怨聲載道不會解決任何問題。挫折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課,我們必須與之抗爭。堅持下來的是勇者,半途而廢的是懦夫。

  膾炙人口的故事,孫臏苦編孫子兵法。在人生之路上,他因人妒忌賢能,而遭人陷害,被人砍去了雙膝。自己傾盡心血所編寫的孫子兵法,也毀於一旦。他裝瘋賣傻,用智慧逃過了“狼牙之爪”,忍著劇痛與仇恨,精心鑽研孫子兵法。為後人帶來了益處,他也因此而名揚千古。

  孫臏遭人陷害,受盡侮辱,最終卻被後人所愛戴,敬重。是什麼使得他有這種殊榮?因為他在人生之路上蹣跚而行,為了完成編書的理想,不懼粉身碎骨,終創輝煌。

  在人生的旅途中,經歷挫折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前行。苦難使我們成長,磨礪使我們收穫,接受路上的險惡,是為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人不可能避免人生路上的困難,就像第一次洗碗的時候,會摔碎盤子;第一次做飯的時候,會弄砸;第一次走路的時候會摔倒。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一次次跌倒滾爬中重新站起來,不屈不撓的前行。才可能迎來勝利。 人生之路漫漫長長,曲曲折折,我們要不畏艱辛,向光明前行,向未來進發。

  路與行

  在中華文化的字典裡有兩個字,歷經滄桑鬚髮花白,卻依舊紅光滿面,恰如兩根延續千年的命脈,裡面流淌的則是傳統文化最精髓的血液。那是延綿不絕的路和跨越時空的行。

  路從歷史中走來,這些盤古遺骸上的青筋,裹挾著原始人的腳印和枯枝的餘燼,不斷向前。挺直處遒勁有力,蜿蜒處行雲流水。好似先古聖人,以歲月之筆,飽蘸著西北的風沙,北國的狂雪和南國纏綿的情話,劃過高原,劃過平原。點橫撇捺之間,延伸向不可知的未來。

  路有平有險,有曲有直,而唯獨那些最陡峭、最凶險的路。在歷史的煙海中脫穎而出。“地崩山催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是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俊逸飛揚的千古奇才。當他置身蜀道時,高危的山,湍急的流,參天的木,杜鵑悲啼入耳,猿聲哀絕刺心。置身古幽肅森的蜀道上,李白畏而卻步,發出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也成就了《蜀道難》——中華古典詩文中璀璨的名篇。

  人在路上,謂之曰行。行貫穿了人類歷史。自從有人有路以來,行便以其嚴樸的身姿和深厚的自然內涵,給人們提供無數次歷練和精神盛宴。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行教會我們腳踏實地,跋山涉水。行是與大地母親最親近的接觸,如臍帶一般為人類平凡的軀體注入鮮活的血液。

  路與行,將其絕美之處,傾注在晚秋時節。獨行在狹窄幽僻的小徑上,遠處的寒山上,斜陽已暮,幾縷青煙縈繞其間,和著嫋嫋而上幾綹炊煙漸漸黯淡。而近處的楓樹,淺黃的樹上鮮豔著巴掌大的火焰。腳下的石徑崎嶇,深淺不一的裂縫和雜亂的棕黑的枯葉交織成了一幅晚秋夕行圖。此刻,路與行,以獨特的方式融合在了杜牧的《山行》裡。

  路因行而生,行因路而多姿多彩。當路與行交匯在一起時,恰如一撇一捺的交點,支撐起不彎曲的脊樑。時光走過了春秋,走過了唐宋元明清。而如今,我們正行走在21世紀的社會主義的大道上。前方有風雨,有挑戰,而我們,必然將用鐵的脊樑來迎接風雨,迎接屬於我們的輝煌的未來。

  路與行

  魯迅先生曾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行並不取決於路,路只是把行束縛了,迫使人們按路的方走。

  記得有一句歌詞叫做:“敢問路在何方。”其實我覺得這句歌詞是寫錯了,應該是“敢問行在何方”。有了行,便有了方向,怎麼會沒有路?

  條條大路通羅馬,由此可見路本不止一條。只是有一些人走進了死衚衕,鑽進了牛角尖。當你無法從一條大河上跨過時,你只需要走到河的源頭,跨過便行。

  人生就像是一條路。要往哪裡去,想在哪裡停,是完全取決於你對人生的態度,也就是你的行。

  就像餘秋雨這位大文學家在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了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開始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遺址,並且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在世界各個古老文明進行實地考察。在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後,寫出了《文化苦旅》等一系列極具文化價值的書。路不只一條。人通往輝煌的路也不只一條。

  人不應該始終糾結於一個錯誤的方向,一條錯誤的路。此路不通走彼路,只有方向正確了,才有可能走出正確的路。

  行百里者半九十。記得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大意是一位出色的運動員在中學時代參加他們學校舉行的一次長途馬拉松比賽。在經過長時間奔跑後,已氣喘吁吁的他,看到了一輛迎面駛來的接載放棄者的校車。儘管當時他不知道,還有多久才會到達終點,但他強忍著上車的衝動繼續奔跑。再繼續跑了一段時間後。他的腳已磨出了血泡。疲憊不堪的他再次看到校車前來,這次他沒有忍住,上了校車。在校車翻躍了前面矮小的的山坡後,終點就佇立在不遠處。一瞬間懊惱充斥了運動員的腦海,事後運動員回憶這件事時說:“經過這一次失敗讓我知道了多堅持一分鐘的重要性。”是啊,有時候失敗與成功的界限往往在於他有沒有多堅持那一分鐘。

  也許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置身何處,而是我們將前往何方。無論置身在哪,我們一定可以找到適合我們的路,追隨自己心中的方向,百折不撓,帶著熱情和自信,一定能到達自己人生的終點。

  路與行,也許就莫過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