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目前,心理學已經滲透到了各行各業。其中,心理學對教學改革的影響也受到很多學校和教師的關注,為了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越來越多的教師將心理學運用在自己的教學改革過程中。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心理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摘 要: 高中階段是青少年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立志向,初步形成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時期。高中生以旺盛的精力吸取著一切科學知識的成果,點燃智慧的火花,探索人生的意義,樹立遠大的理想。教師應該根據青少年心理髮展的特點採取適當的教育措施,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體育課既要幫助高中生強身健體,更要注重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本文主要採取觀察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隨機選擇高二學生為物件,通過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研究,驗證在體育教學中應用心理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 體育教學 心理學 教學方法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點

  1.不穩定性。誠然,高中生的思維能力較從前有了極大的發展。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理解,不再侷限於通過課本或課外讀物認識外界事物。這個時期,他們的意志品質還在發展,克服困難的毅力還不夠,他們往往把堅持與執拗,勇敢與衝動、冒險混為一談。他們熱情、敏感,但仍顯幼稚,容易衝動,容易偏激。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他們常常感到困惑、焦慮,對家長、教師存在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為。另外,生理上的劇烈變化,會給他們帶來所謂的“青春期騷動”,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和劇烈的“性困擾”等。

  2.進取性。由於生理逐漸發育成熟,心理迅速發展,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氣方剛,不安於現狀,上進心強,積極進取,頗具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嚮往,要求實現自我價值。他們都在設計自己的人生藍圖,雖然這種藍圖是模糊的、不確定的。

  3.自主性。高中生在心理和行為上都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掙脫父母的約束。他們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熱衷於向外人顯示自己的才能。他們開始對父母和老師的意見不輕信,不盲從,要求有事實的證明和邏輯的說服力,對許多事物都敢於發表個人意見,併為堅持自己的觀點而與家長或老師據理力爭。這個階段被心理學家稱為“心理斷乳期”。

  4.閉鎖性。高中生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但又不輕易表露出自己的心境,心理的發展呈現出封閉性的特點。不少高中生喜歡上網寫日誌,卻有自己的私密空間;在同學中很健談,在長輩面前卻顯得沉默寡言。他們容易感到孤獨,希望被人理解。他們熱切尋求理解自己的人,只有對知心的同齡朋友,才會坦率地說出內心的小祕密,與同齡異性朋友的交往也隨之密切。許多家長最關注的“早戀”問題因此萌芽,其實這是兩性間的正常交往。

  根據高中生的心理特點,並結合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心理學化”理論,教師應掌握以下幾點教育心理學理論:

  第一,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只有認真探索和遵循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規律,才能取得應有的教育和教學效果。

  第二,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制符合學生的心理學習規律。

  第三,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的心理學化。要做到這一點,就是使教學程式與學生的認識過程相協調。

  第四,教師要培養學生成為自己的教育者。

  二、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體育教師應針對高中生的特殊心理,採用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及指導體育鍛煉。

  1.語言教學法。注重運用各種形式的教學語言達到教學要求和目的。教師在教學的不同階段,結合學生心理特點,運用不同教學語言***組織性語言、目標性語言、評價性語言、講解性語言、提高性語言***強化教學效果。針對當今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點與需求,在教學中引入相關健康教育內容,講述青春期身體發育規律,消除學生由於身體變化引發的恐慌心理;引導學生樹立身體美的正確評判標準,儘量減少社會娛樂媒體盲目追逐骨感美而造成學生對審美標準的偏差。青春期的學生多以自我為中心,對關於自己的評價非常敏感,教師要在教學中小心措辭,避免使用過於激烈的語言而引起衝突。要多鼓勵少指責,多討論少命令,多傾聽少批評,多微笑少苛責,具體語言運用法應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2.分層次教學法。由於男女學生在青春期身體、運動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採用分層次教學方式更有利於根據不同物件的不同需求安排教學內容,特別是女生和運動能力偏差的物件,讓他們相信自己具備運動的潛能與天賦,並可以將其發揮出來。針對青春期學生關心體重,注重體型的心理需要,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物件,講述科學的原理與方法,引導學生採用運動方式促進身體發展和形體塑造,從學生對理想身材、控制體重的內部需要調動他們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只有根據不同層次,不同物件,採用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探究教學法。青春期的學生產生所謂的叛逆並不是故意刁難教師,而是更多地進行獨立思考的開始。無論是哪個層次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並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始終是全體教育的核心靈魂所在。青春期正是一個人獨立性、自主性快速發展階段,教師要充分認識這個階段對人終生成長的重要意義,而給予學生更充分的自主選擇和發展空間。在教學中,教師可採用探究性學習策略、小群體教學模式等方法,鼓勵學生在參與體育課堂教學中自我設定目標、自我計劃、自我監控與評價,採用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更有利於學生自主發展。

  4.討論、自主教學法。教師應避免採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增加討論環節,傾聽學生的不同意見,並將學生的合理建議及時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當學生與教師發生爭執時,教師要更多地傾聽學生的觀點,不要一味地使用權威壓制;教師要努力成為所教授領域的專家,讓學生敬服,讓學生在運動健身和體育鍛煉相關領域認定教師就是最權威的專業人員。在教學中要更多地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在體育運動中,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耐心,理解他們,保護他們的自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具備全新的學生觀,只有在這樣一個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夠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以及對待學生的態度和行為,讓學生在獨立自主的情景下學習,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5.遊戲比賽教學法。根據高中生積極進取的心理特點,以遊戲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練習,以及在比賽的條件下組織學生進行練習,可以滿足他們的進取心,激發他們的潛能,強化教學效果。

  6.迴圈變換教學法。根據高中生心理不穩定性的特點,在教學中可多選定若干練習手段,設定若干個相應的練習點,逐點依次迴圈練習。根據教學任務,可以在相對固定的條件下反覆進行練習,也可以變換條件地進行練習。多關注學生的不平衡性及動盪性,應用變換迴圈練習方法,教學效果一定會更好。

  以上幾種具體教學方法是我根據實際教學經驗及多年研究實驗總結出來的,也是常用的有效教學方法。教師只要在日常教學中細心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況,並結合心理學原理,採用各種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就一定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裴斯泰洛齊教育文選***第一卷中譯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

  [2]章志光主編.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第三版.

  [3]張萬興.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安全手冊***第三版***.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4]中國學校體育雜誌.2010***總206-208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