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百花園手抄報的內容資料和版面設計圖片

  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所有研究順序和度量的科學均和數學有關。做數學手抄報增加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數學百花園手抄報的內容資料,供大家學習參考。

  數學百花園手抄報的圖片參考

  數學百花園手抄報參考圖片***1***

  數學百花園手抄報參考圖片***2***

  數學百花園手抄報參考圖片***3***

  數學百花園手抄報參考圖片***4***

  數學百花園手抄報參考圖片***5***

  數學手抄報的資料1

  星期六,我跟媽媽到鄉下老家。一路上,我看見農民伯伯正在收地瓜,一個個地瓜就像一個個胖娃娃,對著農民伯伯笑,媽媽告訴我: “現在是地瓜收穫的季節” ,然後她又自言自語地說:“今天地瓜又豐富了” ,我說: “收這麼多地瓜有什麼用?” ,媽媽說: “地瓜作用可大著呢!它可以做成地瓜皮、地瓜粉、地瓜條……”

  媽媽知道我學了百分數,就問我:50 千克地瓜能榨出地瓜粉5千克,這些地瓜的出粉率是多少?如果奶奶今年榨500千克地瓜,那奶奶能收多少地瓜粉? 我算了算:

  5/50×100%=0.1×100%=10%

  500×10%=50***千克***

  我算完了,對媽媽說: “地瓜出粉率是10%,奶奶今年能收50千克地瓜粉。”我好奇地問媽媽:“這麼多地瓜粉,奶奶用它幹什麼呢?”奶奶說:“我們平潭的特色小吃——鹹米時就少不了它,我們一家三口人吃一頓鹹米就需地瓜粉0.4千克,那奶奶送我們10斤,可供我們做幾次鹹米?” 我算了算:

  10÷0.4=25***次***

  我對媽媽說:“能做25次” 。 媽媽說:“平均每月吃2次鹹米 ,夠吃一年嗎?”我說:“還吃不完呢,過年時還可以加餐一次。 ”媽媽說: “你還真能算,其實它還可以做成茹粉湯、茹粉條、茹粉結。”

  第五篇:大樹有多高

  星期六上午,我和媽媽、姐姐去亮山公園玩,一棵大樹映入我的眼簾。媽媽問:“歡歡,你能量出這棵樹的高度嗎?”“行,用一根跟它一樣高的竹竿,再量那根竹竿的長度。”媽媽反駁道:“哪來那麼長的竹竿?”“我……我……”我撓了撓頭。忽然瞥見地上樹的影子,一個念頭從我的腦子裡閃過:對了,老師不是剛教過比例知識嗎?我興奮地說:“姐姐!借你一用!”姐姐滿臉疑惑:“怎麼求?”“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影子的長度和物體的長度成正比例。先量出你的身高,再量出你影子的長度,算出你的身高和你影子的比,再量出這棵大樹的影子長度,就能算出這棵大樹的高度了。”我得意地說。

  因為我平時喜歡製作小製作,所以身上總是帶著一卷皮尺。我先量出姐姐的身高是1.56米,再量出她影子的長度是0.52米,他們的比是:1.56:0.52=3:1,量出這棵大樹的影子長度是1.1米,再算出高度:1.1×3=3.3***米***,這便是大樹的高度了。媽媽和姐姐看著我,直豎大拇指。我樂呵呵地想:數學真有用!

  數學手抄報的資料2:數學家的故事

  第一個算出地球周長的埃拉托色尼

  2000多年前,有人用簡單的測量工具計算出地球的周長。這個人就是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約公元前275—前194***。

  埃拉托色尼博學多才,他不僅通曉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詩人、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曾擔任過亞歷山大博物館的館長。

  細心的埃拉托色尼發現:離亞歷山大城約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陽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這時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應該沒有影子。但是,亞歷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卻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認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亞歷山大城的陽光與直立物形成的夾角所造成。從地球是圓球和陽光直線傳播這兩個前提出發,從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亞歷山大城引兩條直線,其中的夾角應等於亞歷山大城的陽光與直立物形成的夾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關係,已知兩地之間的距離,便能測出地球的圓周長。埃拉托色尼測出夾角約為7度,是地球圓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長大約為4萬公里,這與實際地球周長***40076公里***相差無幾。他還算出太陽與地球間距離為1.47億公里,和實際距離1.49億公里也驚人地相近。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學說和智慧。

  埃拉托色尼是首先使用“地理學”名稱的人,從此代替傳統的“地方誌”,寫成了三卷專著。書中描述了地球的形狀、大小和海陸分佈。埃拉托色尼還用經緯網繪製地圖,最早把物理學的原理與數學方法相結合,創立了數理地理學。

  數學手抄報的資料3

  數學日記:愛上數學

  以前,我一直認為學習求最小公倍數這種知識枯燥無味,整天與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數類似這樣的問題打交道,真是煩死人,總覺得學習這些知識在生活中沒有什麼用處。然而,有一件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爺爺和我一起乘坐2路汽車去青少年宮。就在車子快要出發時,1路汽車正好與我們同時出發,此時爺爺看前面的這兩輛車,突然笑著對我說:“澤群,爺爺出個問題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聽好了,如果1路車每3分鐘發車一次,2路車每5分鐘發車一次,這兩輛車至少要經過多少分鐘後又能同時發車呢?”稍停片刻,我說:“爺爺,你出的這道題還缺一個條件:1路車和2路車的起點是在同一個地方。”爺爺聽了我的話,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個聰明禿頂的腦袋,笑著說:“我這個‘數學博士’也有糊塗的時候,出的題不夠嚴密,還是澤群想得周全。”我和爺爺開心地哈哈大笑起來.此時爺爺說:“那好,現在假設是同一個起點站,你說說用什麼方法來解答?”我想了想,脫口而出:“再過15分鐘。因為3和5是互質數,求互質數的最小公倍數就等於這兩個數的乘積***3×5=15***,所以15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也就是兩路車至少要再過15分鐘能同時發車。”爺爺聽了,誇我:“答案正確!100分。”耶!聽了爺爺的話。我高興地舉起雙手。

  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真是無處不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