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和美美迎新年手抄報

  新年快要到來啦!小編先祝大家新年快樂,2016順順利利,也希望你們和和美美迎接新年,下面小編分享一些與新年相關的手抄報內容,僅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內容:春節習俗

  【喝臘八粥】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忙著準備過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人們就會喝上熱乎乎的臘八粥。

  【祭灶神】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

  【掃塵】掃塵又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民間春節傳統習俗之一。起源於古代漢族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這種儀式後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漢族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淨淨地迎新春。大家小戶準備過年。在祀灶前後至除夕,例有一次衛生大掃除,牆角床下及屋柱屋樑等處一年的積塵,均須於此日以掃帚清除乾淨;箱櫃上的金屬把手等,也應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

  【貼春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春聯起源於桃符,是華人過春節的重要標誌。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餘亞飛《迎新歲》稱:“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但亦有印製的春聯。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

  【貼年畫】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春節春聯,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

  【倒貼福字】貼福字,漢族傳統年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也有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除夕守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

  【吃餃子】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

  【壓歲錢】 壓歲錢,漢族年俗,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放爆竹】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拜年】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新年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

  【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

  【中國結】 中國結又稱盤長結,每一個結都是從頭到尾用一根紅繩編結而成。中國結髮源於遠古時期,當時還沒有文字,人們為了記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繩上盤上不同的結以示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