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腦癱最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嬰兒腦癱是以肢體運動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徵,如若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將會影響終身,而且對家庭都是種極大的心理經濟負擔。下面由小編為大家帶來關於的文章,歡迎閱讀,謝謝!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

  6、固定姿勢,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7、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

  9、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10、頭不穩定: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11、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13、注視手: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

  多年以來醫學界一直在探索著腦癱治療新途徑,在經過長期治療小兒腦癱效果不明顯之後,我們目前已經明確了一點,腦癱治療一定要做到科學嚴謹,必須根據不同型別腦癱與不同手術方法合理進行,片面地強調某一方法如何神奇,或者某一技術的應用會帶來一勞永逸的功效,都是不客觀的,不講科學的。

  :小兒腦癱的基本表現

  1、運動發育落後和癱瘓肢體主動運動減少,患兒不能完成相同年齡正常小兒應有的運動發育程序,包括豎頸、坐、站立、獨走等粗大運動,以及手指的精細動作。

  2、肌張力異常。因不同臨床型別而異,痙攣型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肌張力低下型則表現為癱瘓肢體鬆軟,但仍可引出腱反射;,而手足徐動型表現為變異性肌張力不全。

  3、姿勢異常。受異常肌張力和原始反射消失不同情況,影響患兒可出現多種肢體異常姿勢,並因此影響其正常運動功能的發揮,體檢中將患兒分別置於俯臥位、仰臥位、直立位以及由仰臥牽拉成坐位時,即可發現癱瘓肢體的異常姿勢和非正常體位。

  4、反射異常。多種原始反射消失延遲。痙攣型腦癱患兒腱反射活躍,可引出踝陣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