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的體會

  一提到《論語》就會馬上想到孔子,想到他對弟子的教誨。《論語》這書是全世界的精華寶典,《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你能喜歡!!!

  篇一

  一直以來不斷在提醒自己要擠時間看看書,可總是被這樣或那樣的事牽絆,直到前些日子,才終於拿起了放在枕邊的被擱置多時的《論語》。

  讀著這些熟悉的文字,一種淡然浮上心頭。《論語》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即使是現在,他的很多教育觀念和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

  1.反思是一種人生智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意思大家都明白。

  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義,他們把這種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還重要。在對人生的不斷反省中,他們認識了生命的價值。與西方不同的是,論語裡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蘇格拉底所說“關心自已的靈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懺悔自己與生俱來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並沒有一個萬知萬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諧而美好的,人本身沒有罪孽可以懺悔。因而,它所關注的是現實性的,是人與人群之間的紐帶,是建立合理的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在社會的大視野中尋找自我,完善自我。“君子日參省乎已,剛知明而行無過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為要達到知行合一,說穿了,是一種生存智慧,行動智慧。在教學中我們不也是常常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麼?正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得以及時學習,及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行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後則奮進,發現問題則深思,存在問題就修改,找到經驗就昇華。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我們要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你可能在燈光下靜靜深思,也可能遙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於在本來沒有窗的牆上開了一排窗,你可以領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風光。不但是多了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和一條舌頭,更還多了一個頭腦!

  2.自信是一種坦然。

  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裡?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自信是我們每個人生存立世的重要意志品質之一。特別是正處在心理生理髮育期的學生,更是要從我們這裡學習、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時會從教師的言行中去感染和影響他們,假如一個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做到了約制。自信是一種內在的東西,需要由你個人來把握和證實,要善於肯定自己、激勵自己。與成功一樣,強烈的自信並不是一夜之間建立起來的,需要有個過程,要善於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突破和成績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充分肯定它,適當獎勵一下自己,鼓勵自己再加把勁,這樣就能得到一點自信。在建立自信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勇氣面對別人的譏諷和嘲笑。自我激勵的辦法之一,是運用臨時性的激勵辦法。學會自我激勵,要給自己一個習慣性的思想意念,如果你在內心經常存有失敗的念頭,你便已經輸掉了一大截。相反地,倘若你對自己充滿信心,要把每一次進步都看成是一種成功,而每一次成功都會增加信心,都會有助於主宰自我的意志與習慣的形成,那麼即使面對逆境,也能泰然自若。換言之,自信是力量增長的源泉,它能助你與成功同步前進。讓我們多多肯定自己,多多肯定學生吧,而能夠反省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這就是儒者所

  倡導的真正的勇敢。

  3、快樂是一種境界

  快樂是一種境界。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反觀現在社會,做教師這一行,不正是一個清貧的職業麼?高尚的職業榮譽感不能改變囊中羞澀的現實,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又使我們對孩子們欲罷不能。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便意味著我們選擇了清貧,但不代表我們不能選擇快樂。回頭看看我們所處的世界,五光十色,誘人心志的事物實在太多,而身處塵世不動搖,置身名利不追逐的人又有幾個?可是這以名利做曲,以聲色為水釀造的慾望之酒,能讓人得到一時的虛名,卻能讓人失去更多。倒不如淡然平和讓自己心情開朗來的更實在。一個人的“淡泊之守,必須從濃豔場中試來”。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經世事的蒼白,而是經歷之後不貪濃豔之心的有內涵的淡然。我們可以做的是在清貧的生活中保持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內心依然快樂富足,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由內而外自然流露出自信心。現代教師不正是應該如此嗎? 讀書讓我們明智,學習讓我們快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我們樂趣的一部分。不想標榜自己有多麼的淡泊名利,畢竟我只是俗人一個。只想平靜的面對虛名利祿,以古以鏡不斷學習,做到“守節聲色場,安志紛鬧中!”

  篇二

  《論語》一書,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有句話說的好:“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對中國的影響之深,以前只是讀了很少一部分的論語,從未全面的閱讀過,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讓我得以系統的閱讀了論語。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後,收穫頗多,受益匪淺。

  一、生活是一門藝術,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羅蘭說過:境由心生,意思是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狀態,對生活的態度影響著我們內心的快樂程度。生活永遠是沒有錯的,有錯的是人的心態,無論生活將機遇賜予誰,都有賜予的理由,我們不能一味的羨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哂笑,我們應該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著淡然的心態,在得失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其實所謂的好日子並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作為一名國家公務員,更應該有一顆平常心,只有有了一顆平常心,要正確的對待財富、職位,在人生中才不至於迷失方向,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二、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于丹《論語心得》中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十分愛發脾氣,於是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孩子看見他敲了許多釘子,心裡很不好意思,父親便讓他如果一天不發脾氣,就拔一顆釘子,當釘子拔完時,孩子高興極了,因為他學會了剋制,可是父親卻告訴他雖然釘子拔了,但卻會留下一個個不能消除的洞。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做事一定要先往遠想,這樣避免對別人的傷害,也減少自己將來的悔恨。

  作為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只有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竭盡全力地幹好本職工作;自覺自願地約束自己,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廉潔高效。做任何工作都不抱怨、不指責,默默工作、默默奉獻,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因為自己做出了實實在在的事情,就會對自己的人生無怨無悔。

  三、做一個好學的人,與人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一句老話,還有一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既然是社會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不管他身處何位,身居何職,不管他是貧窮還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別人交往時,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長處,要經常傾聽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利於自己快速成長,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種心胸正直的人,敢於直指你的缺點,因為有時候我們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這時候一句關鍵的話甚至會改變我們的一生。另外我們要重視學習,要終身學習,知識會讓我們永遠年輕,我們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業務工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準則。

  四、謹慎交友,交可靠朋友。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裡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作為一個國家工作人員,就是要交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所謂“親君子,遠小人”,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談到這方面的問題時,也說到領導幹部要謹慎交友的問題。可見,謹慎交友,對我們公務員是多麼的重要。很多貪汙腐敗的幹部,正是因為開始交友不慎,交到了那種不擇手段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結果被牽著鼻子走,最終落入身陷囫圇,教訓是深刻的。讀《于丹論語心得》此段,無疑是給我們敲響警鐘。

  讀《論語》可以給我們很多啟迪,可以加強氣質修養、淨化思想心靈;是一罈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無味,卻是越品味越濃。

  篇三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這話有兩個解釋:一是晏平仲這人善於交友之道,與人相處時間越久,越讓人感到尊重;另一個解釋是晏平仲這人善於與人交往,與人相處越久,越對別人尊重。

  對於第二種說法,我倒有一個切身的體會。

  話說浩然居士到這單位兩年了,與一些同事漸漸熟識了。有一天一群同事沒什麼事,在一起閒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當時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記得以前看書,說有人給曾國藩寫過一副對聯:天子預開麟閣待,相公新破蔡州還。有人說以麟對蔡,對仗不工整,曾國藩氣憤地說,蔡是靈龜,以靈對靈,有什麼不工整?後來我查了字典,蔡字確實有龜的意思。

  於是當時靈機一動。就拿他的姓名開涮,說“知道蔡姓的來歷嗎?古漢語中,蔡是龜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說完後的結果嗎?對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歡而散。回頭一想,這事確實是我不對,因為我犯了說話的大忌——沒有顧及人家的尊嚴。後來就找機會向這名同事表示了真誠的歉意。

  語言就像是一把倚天寶劍,拿在武功高的人手裡,可以行俠仗義,可以鏟惡除奸。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讓一個小孩子拿到這把寶劍,他可能會隨意揮舞,一不小心就會害人害己。

  看看上面的現金句“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這是對語言的重視,“敏於事而慎於言”這是對語言的態度。

  在古代,有人主張乾脆就少說甚至不說話,我想現在來看未免可笑。我們應當儘量成為語言的高手,讓它為我們的生活服用,只是與人說話時要慎重,不論是單獨談話還是在眾多的場合,都切記千萬不要信口開河,就像一個拿著寶劍的小孩胡亂揮舞!

  另外還有一事要注意,中國人過去有句話講,“熟而忘禮”,這真是人的通病,我們對初認識的人,一般來說都能做到慎言,但是一旦日久天長,相互熟悉了,有時就無所顧忌了。其實不管是熟人還是生人,說話時都要維護人家的尊嚴,要慎言。所以要學人家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這一點浩然也做得不好,說出來這些心得,與大家共勉吧!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易經》上說:“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不錯,古人所言不虛,我們的社會並非平等,而是有貴有賤,有尊有卑。過去不是說三教九流嗎?就是說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何者為尊,有權者為尊,何者為貴,有錢者為貴。既無權又無權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賤了。所以飯店的服務生見了經理難免唯唯諾諾,門衛見了大款總要點頭哈腰。像子路這樣,穿著破布袍子和有錢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實在難得。

  要我看,尊卑貴賤雖然是一種事實,但卻是最不合理的地方。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上天的眼裡,人都是平等的,每個的生的時候,沒有唅著金子出生的,死的時候,上帝也不會為大款高官派專車。所以在上帝的眼裡人並沒有貴賤之分

  我們人類號稱是萬物之靈,其實從億萬年的眼光看,我們人類何嘗不是宇宙中可憐的過客?宇宙永恆,人生有限,有這樣石火電光中論尊卑貴賤,有什麼意義?

  所謂的尊卑貴賤都是以勢力的眼光看的結果,其實一個人幹什麼,能做多大的官,發多大的財,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認有很大的命運因素。所謂富貴莫強求是也。但是從人性上來看,就是眾生平等,沒有貴賤區別。

  可是現實世界,畢竟是一個尊卑的世界。這也是個事實。陶淵明當縣令要接見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終於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於是隱居了,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學。多少有點消極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來隱居,又不卑不亢的與權貴交往,這樣的境界要更高。

  怎樣達到這樣的境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也,就是保持平常心,凡事通過正當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獨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

  與西方人相比,中國的尊卑意識更強。還記得有一位作家出國後,看到白人青年器宇軒昂的幹著清掃工的活,清理著草坪;看見門衛不卑不亢地為大人物開門。覺得非常驚訝。其實如果承認生命是平等的,這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不管人是幹什麼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況且小人物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偷不搶,能安身立命、養家餬口就很了不起了,有什麼好自卑的?這一點,我們真應當向人家學習。

  所以,見了大人物,見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嚴。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為什麼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運,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們沒有錢沒有權,這的確不是件另人高興的事,但如果既沒權又沒錢,再沒有了尊嚴,那豈不是更輸得一乾二淨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