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處世之道讀後感

  在現代生活中,如何把握為人處世之道?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書中是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麼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鬱於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在處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的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想、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那麼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對“益者三友”及“損者三友”進行了深刻的詳細的解釋,其內涵令人思考!人生難得一知已,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金錢、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標準,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養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的打開了一個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篇二

  無意間看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之三------處世之道,想談談自己的感想。還記得開端的第一句話: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說更近了,也可以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是的,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人際交往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在 《論語》這部書教育我們該怎麼去與人相處, 簡單地說,它告訴我們的是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裡的分寸。 物質的繁榮,生活節奏的加快,更要求我們在面對一件事情時,要迅速地做出判斷,選擇屬於自己的、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

  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有時候做事情就是這樣的,做好自己的那份,在適當的時候給別人適當幫助就可以了,畢竟別人的事總歸是別人的事。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負責任,所以,我們只要負好自己的責任就可以了。給予他人的幫助並不是越多就會越好,就像有些人,家裡經濟條件可能不是很好,你可能比較富有,你給了他一些幫助,開始他還會自己尋求生活。但當你過度的去幫助他時,他可能會得寸進尺的去索取,認為有你的幫助不用擔心溫飽,開始不求上進,開始好吃懶做,你給他的幫助越多那些人就越不會想著去自力更生。人的幫助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幫助他一生,但是那個人已經養成了那種等待別人幫助的習慣,當你停止幫助他後,他可能就無法生存下去,到最後還是害了他。所以,幫助別人沒有錯,過度了也不好。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是的,愛也得是有原則的愛,不能是籠統的盲目的愛。記得很小的時候母親給我講的那個故事:說從前有個小孩子他媽媽很寵愛他,有次他偷了別人家的雞蛋回家,他媽媽看到後沒說他,又有次他在學校又偷了同學的東西被發現了,當他老師把他媽媽叫到學校時他媽媽並沒有罵他,只是對老師說小孩子不懂事。後來那小孩長大了,開始偷別人家裡的東西,當別人找到他家裡的時候他媽媽為了包庇他怎麼也不承認他兒子偷了東西,還把去他家的人趕出來了。最後,有一天那個孩子打劫被警察抓了,要判死刑了,行刑的那天他說他有話要對他媽媽說叫他媽媽過去,當他媽媽站在他旁邊時,他咬掉了他媽媽的耳朵。他恨他媽媽,恨他一直以來都是包容他,以至最後落得這個下場。在的現實的生活中那樣的父母還少麼,他們總是把最好的給自己的子女,總是要安排好子女的一切,總是捨不得孩子受點傷害,有些父母即使他的孩子做錯了什麼也不會說什麼,對孩子有傷害的事情絕對不會給孩子。出問題了總是想辦法給他們彌補卻沒想過讓他們自己去承擔。自己的孩子有誰不愛的,但是這種愛確實很愚蠢的愛,難道不是麼。

  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就像有些情侶,天天黏在一起,卻很容易吵架,因為隔得太近了各自的自由空間太小了就容易產生摩擦,摩擦多了感情及就會出問題,有人不是說小別勝新婚麼,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要是兩個人相處得太近了就會相互干擾自己的獨立空間,那樣不出問題才怪呢。

  用原文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要: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聯絡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的集體之中所以我們應該要有雙贏的精神,只有你好、我大家都好了才是最好的結局。但是事情總是不可能那麼完美的,但是,我們得像測量一樣,我們不能減小誤差,但是我們要縮小誤差。

  篇三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尤其對於我們這些剛進入社會的學子們,我們需要有作為,但有作為只是一個向徵性的目標,只有走好其下的一步步才是關鍵,這就是要如何融入你的環境。否則會讓自己全身皆貼滿“煩惱”兩字,甚至會把自己逼到懸崖邊上。再者,心靈的自由,是你緊張工作之後最大的快樂——假如在這個時刻,你能走進老子的人生哲學之中,一定會是一種最佳的休息。

  在社會中,難免會有一些為了想表現自己,而沒去考慮自身的能力,事事一攬無餘,結果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或延遲了生產等等局面,讓人對你產生某種看法,尤其在今後很難讓人相信你。因此,孔子在書中把此當重點之一提出。他提出凡事要量力而行,在每個成長階段你都要去總結自己,發現自己,提升自己。因為人存在太多的缺點,和未發掘出來的潛在的能力,你要儘可能的去彌補缺點,發現優點,然後通過再學習,再提升,這樣才會讓你的能力和技術層層遞近。尤其是在這資訊和科技發達的今天,你就必須抱著學無此境這顆明珠,在社會中力爭上游。

  另外,複雜的社會當然也有複雜的人群,但是你必須要做你自己。在此同時也要學會包容。因為智慧藝術告訴我們,這是一種美德,寬容就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為。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和平相處,社會才顯得和諧。寬容是人類文明的唯一考核標準。“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古人以此作為治國之道,表明寬容在社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寬容,是自我思想品質的一種進步,也是自身修養,處世素質與處世方式的一種進步。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當你打算用忿恨去實現或解決時,你不妨用寬容去試一下,或許它能幫你實現目標,解決矛盾,化干戈為玉帛。生活中,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寬容,生活中的一門技巧,寬容一點,我們的生活或許會更加美好。

  所以,在這競爭激烈的時代,我們要樹立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是一隻雄鷹,用犀利在目光觀望長遠的目標,用那雄壯的翅膀拍擊長空,追求自己的目標,用鋒利的爪子抓住每個機會,用尖銳的叫聲呼喚勝得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