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最凶猛的恐龍之一

  大家都知道,史前是動物的天下,而且都是些體型巨大的超級動物,尤其是恐龍,那麼在這種超級動物裡哪種恐龍是最凶猛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史前最凶猛的怪獸。

  史前最凶猛的恐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屬暴龍科中的一種,名字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是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龍,它是恐龍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種類之一,體長12~14米,最長15米。平均臀部高度3.6米,最高4.1米。平均高度5.1米,最高6米***從地面至頭部***。平均體重9噸,最重14.85噸,頭部1·55米。咬合力居陸地生物和食肉恐龍第一***咬合力可達20噸***,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霸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裡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佈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以及墨西哥,分佈範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加廣泛,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也是陸地史上已知的最強的食肉動物。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面板化石。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霸王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龍生前的風采,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他們只好將他組合成直立而遲鈍的模樣。

  2013年12月25日,英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說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霸王龍恥骨化石,這是有證據顯示霸王龍也曾經生活在南半球大陸上。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這塊化石非常特別,確信於霸王龍。它長約30釐米,出土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恐龍灣,形狀類似一根兩端膨脹的杆,其中一端扁平,另一端呈靴狀。

  這塊化石所屬的物種已被暫時命名為NMV P186069。研究人員推測,其主人體形介於2·7米至3·05米之間,重約59公斤,而普通霸王龍體長可超過11米,重量可達6噸。儘管個頭差別很大,但兩者均頭部巨大,前肢退化,後肢發達。

  如同其他暴龍科,霸王龍擁有非常小的前肢,長度只有後肢的22%,一般個體的長度僅有80釐米左右,相對霸王龍的巨大體型和後肢來說,前肢顯得非常細小。它們的手臂非常細而小霸王龍的長頭骨使它的前肢位置也靠後,這對前肢前伸伸不過其的嘴部,也無法摸到自己的嘴,同樣更沒法觸及到到自己的腳部,可能其作用僅僅是平衡工具而已,用來平衡它們的巨大的頭部。

  從身長上看,有許多的食肉恐龍都可以幾乎與霸王龍相當,包括鯊齒龍、蠻龍、魁紂龍、索倫龍,寬度、頸椎寬度、腿長、骨盆大小、肩胛骨大小遠遠超過馬普龍和魁紂龍等幾乎所有的異特龍超科恐龍,並有著食肉龍裡最大型和最粗壯寬大的頭部、頸椎、軀幹和後肢,一般身材和體形的食肉龍和獸腳亞目***如角鼻龍、異特龍、斑龍、永川龍等等***只有霸王龍70%-65%的體重,而一些粗壯的食肉龍***如特暴龍、爆誕龍也只有同體長霸王龍的75%-80%體重***。所有獸腳類裡只有巨獸龍的體重指數可以超過霸王龍,而霸王龍的骨架也非常厚重,所以,雖然霸王龍不是最長和最重的食肉恐龍,但是它是除埃及棘背龍以外最大的食肉恐龍***平均體重霸王龍更大,極限體重棘龍更大***。

  隨著標本的增加,科學家們開始注意到暴龍的個體間變化,並發現它們可分為兩種模式或形態,類似於某些其他獸腳亞目恐龍。其中一個形態較為粗壯,而另外一個較為纖細。數個形態學研究認為這兩種形態代表暴龍擁有兩性異形,而較粗壯的形態通常被認為是雌性個體。例如,數個粗壯標本的骨盆似乎較寬,可能用來容納產卵的通道。粗壯形態的第一節尾椎上的人字骨縮小,很明顯地用來是容納生殖系統的產道,這特徵也在鱷魚身上出現。

  最近幾年,兩性異形的證據被削弱。一個2005年的研究發現,原先宣稱鱷魚的人字形骨特徵是兩性異形特徵是錯誤的,使得擁有類似特徵的暴龍的性別分類產生爭議。“蘇”的第1節尾椎上有完全大小的人字形骨,而“蘇”是個非常粗壯的個體,顯示這特徵並不能用來辨認這兩種形態。因為暴龍的標本被發現於薩克其萬省到新墨西哥州的地帶,個體間的差異可能較適合顯示地理差異,而非兩性異形。這些差異也可能與年齡有關,較粗壯的個體可能是較年老的個體。

  現在只有一個暴龍標本被認為確實屬於某個性別。“B-雷克斯”標本的數個骨頭內儲存了軟組織。某些組織被鑑定為髓質組織,髓質組織是種只存在於鳥類身上的組織,是鈣質的來源,可在產卵期製造蛋殼。因為只有雌性個體產卵,髓質組織只存在於雌性鳥類體內;但在雌性個體製造荷爾蒙如雌激素的期間,雄性個體也有能力製造髓質組織。這個證據明確顯示“B-雷克斯”是個雌性個體,並在產卵期間死亡。最近的研究顯示鱷魚沒有髓質組織,而鳥類與獸腳類恐龍共同擁有髓質組織,進一步證明了兩者之間的演化關係。

  霸王龍的最早的祖先來自三疊紀晚期的始盜龍***Eoraptor***,它身長只有0·9米,還不到1米,體重只有5到7公斤。始盜龍的的下頜中部沒有一些素食恐龍那種額外的連線裝置。而是在下顎的中間,有一個能夠讓下顎彎曲的活動關節,當雙顎咬住東西的時候便會緊緊鉗住獵物,而暴龍就有這種下顎。

  它還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始盜龍具有5個“手指”,而後來出現的食肉恐龍的“手指”數則趨於減少,到了最後出現的暴龍等大型食肉恐龍只剩下兩個“手指”了。再如,始盜龍的腰部只有三塊脊椎骨支援著它那小巧的腰帶,而後來的恐龍越變越大時,支援腰帶的腰部脊椎骨的數目就增加了。

  數十年來,古生物學家一直認為暴龍是其他巨型捕食者的後裔,例如異特龍***其實暴龍並不是異特龍的後裔***,它是最大,更多牙齒的恐龍的最後一代,這就是超級肉食恐龍的假設,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並不正確。推測它會潛伏在植物叢中發動突擊,強壯的前肢上長有3個指爪,為重要的武器,一般以中型至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物,無疑是侏羅紀恐龍最強的天敵,但到了白堊紀中期,異特龍突然消失在地球上,取而代之的是自然歷史上最強的陸上捕獵動物——霸王龍。

  近幾年發現的霸王龍和肉食恐龍有很多現異之處,就拿它的腳為例子,它那突出的第三趾是很多白堊紀末期恐龍的特徵,但它們都是小恐龍,他們並不是我們熟知的大型肉食恐龍,如似鴕龍。霸王龍其實是小型肉食動物,但後來演化成極為巨大的體型,它們和其他大型肉食恐龍並沒有任何關聯,從解剖學分析可以輕易的辨認出那些恐龍與霸王龍沒有關係。

  要追蹤出霸王龍的進化歷程就甚為困難——化石紀錄中有一大段空白,接著霸王龍的第一位巨型祖先就突然出現了,直到在加拿大阿伯塔省海拔1300米的山區發現了新的線索,這裡有一段儲存完好的史前海濱,線索烙印在此地已經有好幾百萬年了,加拿大恐龍足跡最多的地方是阿伯塔省一處叫‘大倉’的煤礦,那裡發現了甲龍等恐龍的足跡,他們通過巨大的崖面,發現這裡一度是濱海的泥地,這個地點之所以重要是在於它的年代有一億年之久,但附近卻沒有發現同時期的骨骸化石,所以專家們猜測,這是恐龍遷徙的時候留下的,在這些足跡裡面並沒有霸王龍的,但是根據這些細長的足跡來判斷是某種巨型恐龍留下的,這也許是暴龍的祖先。

  這種恐龍是霸王龍演化過程中一個轉折點,與當時其他小型捕食恐龍不同,它是利用雙顎來殺死獵物,而不是使用前肢。這種適應性變化造成霸王龍的興起和它獨特的外形,霸王龍最早來源於始暴龍,始暴龍體型細長,前肢也很長。演化至獨龍時,它的頭變得更大,前肢變得更短,獨龍和霸王龍類似,但細看各個特徵的時候會發現它比霸王龍更為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