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加評語

  高考作文作為每年備受關注的“高考現象”的重中之重,是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種載體,是當時社會思潮的一面鏡子,因此高考作文具有明顯的價值取向。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滿眼金黃的麥子呵!

  但外公並沒有笑。他幹皺的嘴巴在風裡微微顫著。風倒是清爽,可此時吹在他臉上,顯得蒼涼。天暗下來,燈光星星點點被夜引亮,風吹進外公心裡,繞了十八個彎子愣是沒繞出來。

  收成好,麥子卻賣不出去了。這對於農人來說,是無比煎熬的。外公是拿捏過故事的人,饑荒歲月曾經慢慢熬過,眼前的困境無疑打不垮外公。

  外公並不識字,但不乏智慧。這智慧,常常從麥香裡飄出。

  金黃的麥子們很快被處理。它們脫去了殼兒被不停地、一道一道地碾壓,變成碎兒,變得末兒。麥子粉出來了。

  外公眉眼彎彎,喜不自禁。他徵得家裡人同意,買來器械,將麥子粉進行深加工,再出售。這樣一來,麥子都能賣出去了。他還替村裡別的人家加工麥子。小小成本,又做了好事,外公樂得自在。

  外公留了些麥子粉,做成不同樣的食品吃。雖是同樣的原料,但嚐起來還真是不重味,妙得很。

  冬日的陽光斜斜地射進了院牆,臘肉香腸悠閒地掛在竹篙上晃盪,它們早已被陽光和風薰出了緊瘦的奇香。外公把秋天裡收的麥子碾成的麥粉炒熟,又和上各種不知名的食材,做成他自創的糕點。一盤臘肉,一碟香腸,一碗外公自創小糕點,他的日子活色生香起來。

  麥子賣不出去,外公用智慧將它們抬得高高的。麥子們也好不驕傲。可充滿智慧的外公能改變所有麥子的命運嗎?他總是嘆氣,可惜了這些好東西,可惜了他們在田地裡彎得直不起來的腰!

  他開始鼓動村委,將他的創意和想法帶到的地方。麥子殼能做枕頭芯,麥子粉能做蛋糕,麥子炒香了存起來做大麥香茶也是極有味的……他說得頭頭是道,他說得真誠懇切。他的不依不饒讓我心疼起來,他的話裡飽含了無奈與不捨。

  他的智慧在麥子生長時一併發芽。外公不想辜負麥子,所以他得用智慧救救它們。

  在後來的好幾年,我聞到麥子香都能想到外公,以及從麥香裡飄散出來的小智慧。

  也深,也長,也久遠……

  【教師評語】作者從“滿眼金黃的麥子”引出中心論點:智慧從麥香裡飄出。然後用事例從不同角度論證,事例真實,極富說服力。結尾處,戛然而止,深化了中心論點,給人以向上的力量。

  二

  從我牙牙學語起,你便開始拿我和別的小孩比較,從中你得到了快樂和滿足。

  從我上小學以來,你便習慣拿我的成績與別人論成敗,為此你收穫了自豪和榮光。

  我曾勸你不要比,因為成績優秀不代表一切,可你充耳不聞,認定我是你今生最得意的作品,是你最大的驕傲。

  我曾反感你的比,因為我也有我的“短板”和自慚形愧,可你樂此不疲,反而嗔怪我不懂你的心。

  望子成龍,那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願,我怎會不懂,只是——

  你可知道,再優秀的成 績也經不起比。從來沒有比出來的天才,只有比出來的笨蛋。因為,這個世界沒有“最”,只有“更”。“最”是極限,是盡頭,是止境;“更”是無窮,是進取, 是新的希望。人類之所以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潛能與極限,重新整理一次次的成績,打破一項項的記錄,不就是因為信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嗎?記得奧林匹克運動會 “更快、更高、更強”的格言嗎?記得被譽為“教授的教授”的陳寅恪先生說的“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 學位並不重要”的真言嗎?我們實在無需時時與人比成績較高低,做好自己便是王道。看看民國時期的梁漱溟、金克木、沈從文、錢穆等一大批自學成才的低學歷的 大師便知,強者從來只用實力說話,無須靠一紙分數或學歷來證明。

  你可知道,再美好的人生也經不起比。畢淑敏說:“沒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別人。”因此,無須拿連小板凳也做不好的愛因斯坦跟“發明大王”愛迪生比,不必拿考清華時數學只得了15分的錢鍾書跟“數學天才”華羅庚比。正如每一片葉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種人生也都是無以倫比的。你要做的是尊重和欣賞,而不是比較和責難。因為人生不是宮廷劇,更不是角鬥場,非得要比得筋疲力盡,鬥得你死我活。人生曼妙的風景就在高低起伏、峰迴路轉之間,生命的精彩就在山窮水盡、柳暗花明之際。成就非凡人生的是一次次的脫胎換骨,是一次次的破繭成蝶,而非一個個分數,一張張試卷。

  正如朝霞之壯麗,落霞之斑斕,春花之燦爛,秋葉之靜美,天地間每一種生命都自有其美好,你只需要笑著去尊重和欣賞。

  【教師評語】讀罷全文,內心不禁被作者所震撼。本文優點在於:一、思想有深度,認為“每一個生命都無需比較”,一步步把作者的思考引向了更深的層次。二、語言很有文采,頗具美感。

  三

  小李,篤學敏思,矢志創新;老王,從職高生到焊接師;小劉,跋山涉水捕捉美景。如果從這三個人中選出當代風采人物,我會選擇小劉。

  在這個利益至上,人人都追名逐利的時代,小劉依然能執著於自己喜愛的事業,跋山涉水,為人們留下美好的回憶。在當今這個時代,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總是步履匆匆,所有事情都像上了發條一樣,快節奏的向前發展,但是,人們卻忽略了許多重要的東西。有多少人,錯過了孩子第一聲的咿咿呀呀;有多少人,因沒有給父母足夠的陪伴而後悔終生。人們總是認為,當物質充盈了,一切就好說了,但他們沒有想到,這是一個永遠望不到盡頭的無底洞,就算有一天,真正到達了物質的巔峰,也只會因失去的而感到無盡的空虛和孤獨。

  還好,我們這個時代裡,還有像小劉一樣的人,能夠與世事喧鬧中,停下自己的腳步,細細品味生活,為人們留下美好的回憶,這也許就是捕捉美景的風采吧。其實,不管是哪個時代,都有超然於世事的人。不必說楊絳在當時***的年代,依然能有“隱於世事喧囂外,陶陶然專心治學”的清靜;也不必說沈從文依然有著“每日看落日同水鳥”的閒情逸致;單說蒲松齡,名落孫山後便不再熱衷於功名利祿,而是選擇以一碗清茶,待四方過客,聽取一段傳奇,書寫一本《聊齋志異》。這些人,雖都處世事喧囂中,但依然能停下自己的步伐,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生活。

  也許有人會以這個世道的整體浮躁為藉口,但正如繆爾曾說:“走向外界,我發現,其實就是走向內心”,我們能否把握住生活,主要在於我們自己。可以看到,身處矽谷的喬布斯,依然有著“我願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與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的高尚追求。所以,不管我們身處什麼樣的時代,只要我們心嚮往之,到處都是美好的伊甸園。

  所以,像小劉一樣吧,記住小劉告訴我們的:人生並不只是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

  讓我們記住這捕捉美景的風采,適時停下匆匆的腳步,為了我們的人生理想,活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吧!

  【教師評語】選取小劉攝影師這個角度,道出人生更重要的是生活的中心論點,行文中列舉楊絳先生,陶淵明,蒲松齡的事例做論據,有力度。近幾年也許是受網路文學的影響,文章去掉了矯飾,都是開門見山,少有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