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行為什麼在中國做不好零售業務

  外資銀行中國業務利潤下滑,尤其是零售金融業務,被認為與經濟增長放緩、網點規模有限等因素有關。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外資在中國做不好零售的原因,希望對你有幫助。

  外資銀行在華業務利潤下降

  近日,匯豐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等外資銀行相繼公佈了半年報。

  2016年上半年,匯豐銀行在亞洲地區的利潤***除稅前***為15.79億美元,同比下降28%;渣打銀行上半年在大中華區及北亞區收入22.51億美元,同比下降25%。

  此外,總部位於香港的恆生銀行2016年上半年中國內地利潤***除稅前***為5500萬港元,同比增加了292.9%。但恆生銀行在中國內地的利潤***除稅前***只佔恆生銀行整體利潤的不足1%,市場貢獻率微乎其微。

  更早之前,東亞銀行子公司東亞中國2015年營業收入46.83億元,淨利潤2.09億元,分別下降17.77%、73.68%。新加坡星展銀行旗下星展銀行***中國***去年營業收入27億元,同比減少9%;淨利潤1.2億元,同比減少66%。該行稱主要是由於中國央行數次降息導致淨利息收入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零售金融業務下降嚴重。

  2016年上半年,渣打銀行零售銀行收入23.16億美元,同比減少16%,該行大中華及北亞地區的零售銀行稅前利潤為2.82億美元,同比大幅縮水23%;匯豐銀行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的利潤為23.8億美元,同比減少29.1%,該行未披露在華業務資料。花旗銀行此前更被曝出自2009年以來其中國消費者銀行業務已虧損近3.5億美元。

  謀求突破零售困局

  外資銀行中國業務利潤下滑,尤其是零售金融業務的下滑,被認為與經濟增長放緩、網點規模有限等因素有關。

  上海某外資銀行財富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外資銀行中國業務利潤下滑,風控是主要因素。由於經濟增長放緩,銀行業務隨著經濟週期變化,個貸、房貸等信貸業務隨之收緊。

  至於零售金融業務困局,多位外資銀行人士分析,零售金融業務本身是以量取勝的,而外資銀行網點規模有限,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此外,網點成本主要來自租金和員工薪酬,由於網點少,因而都選在繁華地段,租金成本太高。

  “以我們銀行為例,零售金融業務是靠規模、靠量的,但對於吸收存款這件根本的事情,我們做得很辛苦。而中資銀行網點多,我們不可能像中資銀行一樣成為普通民眾進行日常交易的銀行。而且,對於外資銀行業務的監管相對較嚴,業務拓展存在一定困難。”某外資銀行零售銀行研究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

  外資銀行在國內更多專注零售銀行業務。但其結構性產品、QDII產品難與中資銀行相競爭。個人理財方面,外資銀行2014年才被允許開展境內基金業務。

  普益標準資料顯示,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發行的最低預期收益率低於0的理財產品均出自外資銀行。這類產品具有極高的收益上限,同時也擁有極低的收益下限。

  數字化轉型

  多位外資銀行人士表示,在零售金融業務方面,外資銀行主要向兩個方向轉型。首先,輕實體網點重數字化,從今年起開始縮減網點,關閉績效不好的網點,以此降低成本,同時為了彌補網點數量不足,積極向數字化尤其是移動端轉型;其次,現在主要外資銀行都在做戰略調整,從原來的多樣化發展,調整到更具有盈利機會的業務上,比如信用卡、財富管理等受經濟週期影響較小的業務。

  以花旗中國為例,去年以來,花旗中國先後關閉四家網點。對此,花旗中國副行長、零售金融業務總裁任盛康曾迴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關閉網點是根據客戶行為和偏好的改變,以及市場環境而進行的調整,希望提升客戶體驗,以更多數字化渠道滿足客戶需求。

  目前國內外資銀行在數字化方面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推出手機銀行,二是與第三方支付合作,客戶可以通過繫結支付功能,實現便捷支付。

  不過,外資銀行數字化轉型亦存在一定困難。

  在多位外資銀行人士看來,相比中資銀行,外資銀行中國業務的數字化剛剛起步,而且功能普遍遠遠不及。

  “中資銀行在移動端的發展走在全球前列,外資銀行還在迎頭趕上。”某外資銀行零售銀行研究負責人坦言,對比國內某股份制銀行和所在外資銀行的手機銀行APP,國內某股份制銀行的手機銀行APP可以滿足他的很多業務需求,而其所在外資銀行的功能遠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