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精神疾病康復的心理護理論文

  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對促進康復期精神病人走向康復,迴歸社會極為重要。同時心理護理在精神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康復期精神病人的心理護理》

  [摘要]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對促進康復期精神病人走向康復,迴歸社會極為重要。本文通過對2008年1月-7月期間127例康復期女病人進行了調查研究,心理護理在精神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康復;精神病;心理護理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間,隨著精神症狀的消失,病情好轉,自知力恢復,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有所認識,思想也隨著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抽樣調查了2008年1月-7月住院的127例康復期女病人,發現有115例有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佔調查人數的90.55%。年齡在16歲-60歲之間,其中職員41例,農民29例,單位管理人員15例,學生10例,無業人員8例,單位內退人員12例。診斷:精神分裂症45例,躁狂症25例,抑鬱症23例,反應性精神病72例。這些病人常表現自我概念混亂,感知、思維等方面並未完全恢復正常狀態,甚至有自殺意念。這些心理狀態對鞏固療效可產生一定不利的影響。所以認真觀察和仔細分析康復期病人的一言一行,對錶現出來的不同心理狀態採取不同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穩定的走向康復、減少復發,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對患者各種心理狀態的分析

  1.1環境改變性焦慮:多發生於恢復了自知力的病人,她們首先會感覺對醫院環境不適應,特別是性格內向的病人,更覺得沒有親人、朋友、同事的陪伴,感覺焦慮、孤獨和寂寞,醫院特殊的裝置、結構、治療、護理及各種檢查,使病人失去了自主與控制的權力,也造成了病人的負性心理,而且目前精神病醫院條件有限及封閉式管理,病人有時不分病情輕重的住在同一個病房,加重了恢復期病人心理壓抑和煩悶。對一些疾病發作期病人的興奮、傷人、毀物等行為,格外感到緊張、鞏懼,產生不安全感,因此焦慮不安,迫切要求出院,以脫離陌生的環境,恢復往日的生活。

  1.2被遺棄心理:部分病人因疾病反覆發作,出現生活懶散,不講衛生,自我照顧能力降低,嚴重的有自傷、傷人、毀物等危害家庭和社會的行為,常常使家庭和單位反感、討厭、害怕而被送進醫院後撒手不管,長期不為探視,致使病人產生思親之情,整日期待著能和家人及友人團聚,可是期待成了失望,因此使病人產生了家人、朋友和社會遺棄的心理。

  1.3自我價值失落感:由於世俗及偏見等原因,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知缺乏,對疾病的相關因素不瞭解,精神病人得不到家人及社會的支援與同情,導致許多精神病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甚至遭到歧視,受到譏笑和虐待。病人出院後不安排工作或不能調換工種,導致病人生活遭遇困難、挫折和干擾,使病人自感前途渺茫,對日後的生活缺乏信心,臨床上有的病人表現出憂鬱,情緒低落,拒絕檢查和治療,拒絕進食,甚至伺機自殺等。有的表現出仇恨、敵視周圍的人群,對社會的不滿做出一些如毀物、傷人、謾罵,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1.4內疚感:有的病人認為因為自己多次反覆住院,造成家庭和國家的經濟損失。自己不能為家庭減輕負擔,不能照顧家庭及子女,更談不上為國家創造財富,原來的社會角色中斷,產生了自我認同的迷失,病人往往了出現自責自罪、自傷,甚至自殺行為。

  2心理護理

  根據以上不同的心理狀態,我們採取了不同的心理護理方法。

  2.1堅持精神支援療法,增強病人與疾病作鬥爭的信心,促進病人對環境的適應,改善醫院工作人員的服務質理和服務態度,幫助病人與其它病友及醫護人員建立友誼和良好的醫患關係,隨時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為病人創造一個整潔、安靜、舒適、安全的修養環境,實行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管理,為患者提供寬鬆的生活和人際交往的空間,減輕並消除患者的焦慮心理。

  2.2對有被遺棄心理的病人,要給予充分支援與關心,體諒和安慰患者。利用信件、電話幫助病人與親人或單位取得聯絡。另外要對家屬或單位做好說服、解釋工作,宣傳精神疾病的科普知識,使家人與單位對精神疾病有正確的認識,爭取得到社會、家庭對病人的支援和同情,使病人的同事、朋友、親人能在節假日按時探訪病人,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被遺棄的心理,使病人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進行康復訓練,早日迴歸社會生活,恢復自我角色具有積極的作用。

  2.3對有自我價值失落感的病人,應詳細瞭解和觀察病人的情緒變化,鼓勵病人蔘加工娛療活動,指導患者進行輕鬆有趣的活動,促進和保持患者的工作能力和健康心理狀態,減輕和消除患者內心的痛苦體驗,培養生活樂趣,調動病人的積極因素,使其重視內在力量,;加強自信心,重新認識人生價值,消除病人的輕生念頭,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

  2.4在病人角色與社會角色發生心理衝突時,應讓病人充分認識和正確對待疾病,懂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要積極參與治療,安心於病人角色,暫時不宜過多的考慮社會義務、家庭責任、學習工作等問題,讓病人從社會角色與病人角色相矛盾的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同時應積極進行患者的心理社會技能訓練,如生活、學習、工作、社交等方面的能力,還應讓患者進行健身活動,減少因為住院時間較長缺乏活動或者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等因素所導致的軀體機能和抵抗疾病能力下降。

  總之,心理護理狀態的分析及心理護理在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康復期的精神病人因病情逐漸好轉,自知力進一步完善,有強烈迴歸家庭和社會的願望,但也因各種社會因素而導致病出現焦慮、矛盾、失落等心理變化,臨床中病人的心理反應又表現得複雜多樣,這就要求我們要從生物、社會、心理的醫學模式出發,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掌握病人不同的心理狀態,通過種種有效的途徑,採用恰當的方法,儘量減少或消除引起病人不良心理的應激源,為病人創造一個有利於治療和康復的最佳環境,能有效緩解病人的焦慮情緒,增強自信心,消除心理矛盾,以促進病人走向康復,所以我們應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根據不同的病人做到有時去治癒,總是去幫助,常常去關心病人,最大程度的去幫助病人,防止精神殘疾的發生或減輕殘疾程度,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減少患者對社會的不良影響,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最終使病人迴歸家庭生活,重返社會。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