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網路消費心理論文

  網路消費是當下人們十分熱門的消費方式,通過對大學生網路消費心理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瞭解大學生對網路消費的看法,和網路消費的吸引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生網路消費心理動因分析

  內容摘要:隨著電腦、 網路在大眾生活中的普及,網路消費逐漸開始流行。大學生群體是網路消費的首要主體。對於 企業而言,研究大學生網路消費心理,制定對應的營銷策略,才能夠把握住網路消費這一新生商機。本文從大學生個體自我形象定位、大學生群體內部溝通、大學生消費行為習慣以及大學生社會心理四個方面深入闡述了大學生網路消費心理動因。

  關鍵詞:網路消費 消費心理 消費行為動因

  個體自我形象定位決定大學生對網路消費的青睞

  ***一***追求時尚化、風格化,講求品味

  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對新生事物敏感,富有冒險精神,求新心理強。尤其是面對一些資訊科技領域的新產品,大學生往往充當創新採用者、早期採用者的角色。但是大學生的求新心理明顯區別於傳統的青年文化所追求的“另類”、“新潮”,它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時尚化和風格化。

  ***二***獨立自主、崇尚個性,價值觀多元化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個性彰顯,審美觀、價值觀多元,並且敢作敢當,樂於彰顯自己不同於他人的獨特個性、品味與形象。個體對於個性的追求也就造就了大學生群體需求多樣化的特點。在網路消費過程中,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路上豐富的資訊資源,主動進行產品的評價選擇,無國界的資訊共享足以使大學生尋找到自己心儀的風格時尚,網路上豐富的產品庫足以滿足大學生尋求差異、凸顯個性的需求,而網路消費自身的時尚性特點和技術含量恰恰可以被大學生群體選為身份符號。由此說,個體自我形象定位決定了大學生對網路消費的青睞,註定了大學生網路消費的流行。

  群體內部溝通促成大學生網路消費的流行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群體的形式生活、工作、學習,群體內部存在著錯綜複雜的資訊溝通渠道。資訊的溝通,使得群體內部往往會逐漸形成某種群體文化與規範,消費行為也隨之趨同。

  大學生群體溝通過程中,具有非常強的模仿性與攀比性。在模仿與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一些能夠使群體成員感到優越性、獲取理想的身份感和歸屬感的特殊行為,會很快成為一種“符號行為”。這種“符號行為”是群體成員取得身份認同的一個標籤,為了讓自己保持與群體的一致性,群體成員爭相效仿,“符號行為”因此成為一種流行。

  對於大學生群體而言,網路消費就是這樣一種“符號行為”。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作為追求時尚、特立獨行的大學生,作為自認為以技術見長的大學生, 自然會紛紛主動加入網路消費的浪潮。  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習慣加速 網路消費的流行

  尋求方便、快捷的消費行為方式。作為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大學生講求生活品味、追求享樂的心理突出,加之學業、社交、成長方面壓力大、耗時多,就形成了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即時、便利。傳統的商品選擇過程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小時,再加上往返路途的時間,消耗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而網路消費彌補了這個缺陷。如今,網上訂餐、 電子客票、虛擬機器票的推廣,更加體現了網路消費的簡單快捷,從而深受大學生的喜歡。

  對價格相對敏感且關注商品價效比。大學生群體的主要 經濟來源是父母資助,飲食和日常生活開銷佔據了他們消費支出的大部分。所以大學生可任意支配的消費支出有限。因此,大學生普遍存在追求物美價廉、注重商品價效比的消費心理,講求實用、理性消費是當前大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網路銷售因可以省去傳統銷售中諸如場地租金、員工工資、渠道費用等多項費用,所以銷售成本相對低廉。所以,網路商品往往折扣較大,價格相對便宜。比如網路銷售的服裝服飾,折扣可在50%以上。

  大學生群體當期的社會心理推動網路虛擬消費

  大學生網路消費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網路虛擬消費。調查表明,大學生使用網路用於遊戲、聊天、娛樂的比重普遍高於學習和購物,更有甚者,部分大學生染上網癮不能自拔。

  在加強思想 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 科學的網路消費觀念的同時,有必要深入探查大學生熱衷網路虛擬消費的心理動因。筆者認為,是大學生群體當期的社會心理推動了網路虛擬性消費的流行。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膨脹,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支配、主導一切,個性比較張揚,現實生活中與人相處常有摩擦。另外,當前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成長成才迫切度高,社會壓力大,而大學生挫折教育不足、心理除錯能力較弱。因此,選擇網路虛擬空間,或可逃避現實,或可尋找慰藉,還可以在虛擬世界裡找到交流的物件,尋到成功的感受,網路虛擬消費 自然成為大學生的熱衷。

  綜上所述,網路消費與大學生心理特點恰相耦合,大學生網路消費的流行是必然。瞭解大學生消費心理,制定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對於 企業把握網路消費這個愈行愈近的商機至關重要。

  參考 文獻:

  1.榮曉華.消費者行為學[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2.楊揚.當代大學生網路消費心理淺析[J].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3.段興利,趙娟.網路消費的特徵、原因和管理[J].商業時代,2010***1***

  4.陳似海.大學生網路消費研究[J].中外企業家,2009***20***

  5.王春曉.大學生網路消費現狀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3***

  範文二:關於當代大學生網路消費心理研究

  摘要 大學生是網路消費的主流群體之一。由於受到大學生個性特徵的影響,大學生在進行網路消費的時候顯示出了追求個性化、追求物美價廉、追求方便快捷、追求新鮮事物的消費心理。這些消費心理客觀上促進了我國網路消費的發展,但也面臨著網路消費風險意識不夠、盲目消費、高消費現象較為嚴重、不利於社會心理需求的滿足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從加強大學生的基礎知識教育、網路文明與責任教育以及加強大學生網路消費行為的引導等方面努力。

  關鍵詞 大學生 網路消費 消費心理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2010年7月15日釋出的《第26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4.2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增至31.8%。隨著我國網路的迅猛發展和網民的迅速增長,網路購物也迅猛發展,有資料顯示,中國網路購物的市場規模在2009年實際接近1000億,並且每年還在以年增長率50%的速度增長。艾瑞諮詢預測至2011年中國網路購物市場規模將達到4060億元。另外,統計報告還顯示:在4.2億的網民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達到了25.1%。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其獨特的個性特徵。比如感情奔放,精力充沛,好強好勝心強,追求時尚;思維方式開始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變;極力擺脫束縛和干擾,叛逆性強等。這些特徵都決定了當代大學生有著其他群體所沒有的網路消費心理。也決定了他們必將成為網路消費的主流群體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大學生網路消費心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大學生網路消費心理分析

  當代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有著其獨特的個性特徵。比如感情奔放,精力充沛,好強好勝心強,追求時尚;思維方式開始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變;極力擺脫束縛和干擾,叛逆性強等。這些特徵都決定了當代大學生有著其他群體所沒有的網路消費心理:

  1.1追求個性化的消費心理。由於當代大學生富於想象力、有強烈的好奇心,這就對個性化消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們購物時不僅僅是看商品的實用價值,更要體現與眾不同和個體的自身特點。所以,當代大學生在網路消費過程中都會按照自己的價值判斷、消費偏好和個人興趣去選擇購買。

  1.2追求物美價廉的消費心理。在大學生網路消費過程中,價格和質量仍然是影響其消費心理的重要因素。網路商品由於廣告費、人工費、場地租金等費用的減少,其成本要比傳統商店低。因而,網上售價要低於傳統市場中的商品價格。價值產品質量與傳統市場上相同。在經濟來源有限的條件下,大學生自然而然地會選擇這種物美價廉的消費方式。

  1.3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費心理。方便快捷也是影響大學生進行網路消費的一種重要影響因素。網路消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進行網上購物,購得的商品有專門的人送貨上門。不滿意的話還可以退貨。這樣節省了大學生的很多時間和麻煩。所以方便快捷的網路消費也就成為那些極力擺脫束縛和干擾的大學生的首選。

  1.4追求新鮮事物的消費心理。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產生是好奇的,也是敏銳的。網路消費作為網路經濟時代一種新鮮的消費方式理所當然的不會逃離大學生的視野。他們認為網路消費是一種時尚和一種潮流,並將這種想法和行為帶給周圍的同學。

  2 大學生網路消費心理存在的問題

  上述大學生的網路消費心理決定了大學生必定會成為網路購物的主流群體之一。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學生群體佔據了網路消費群體的一大部分。大學生的這些網路消費心理促進了我國網路消費的發展,但同時大學生消費心理也存在很多問題:

  2.1大學生網路消費風險意識不夠。在我國目前法制環境下,還很難對網路購物進行有效監管。所以網路購物過程中會存在諸多不法分子利用網路釋出虛假資訊,或者利用網路購物獲取個人私人資訊,甚至利用黑客軟體盜用銀行賬戶和密碼。當代大學生由於好奇心過強,對網路消費這一新鮮事物的風險性缺乏認識。

  2.2大學生盲目消費、高消費現象較為嚴重。網路購物中的商品琳琅滿目,品種多樣。這對於追求新鮮刺激的大學生群體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面對著這種誘惑,大學生很難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挑選商品,而容易陷入盲目追求高檔次、高品牌的消費誤區,甚至不惜以捨棄生活費為代價。這對於沒有收入來源、自制力不高的大學生來說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

  2.3不利於大學生社會心理需求的滿足。目前,大學生網上消費有一大塊就是網路遊戲消費。網路遊戲消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壓力,使其在虛擬的消費過程中緩解緊張情緒。但是這種消費畢竟是虛擬的,不能替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也不能滿足作為社會人的社交動機。一味地追求網路消費會使得一些大學生變得自閉,不願與人交流,也無法讓他從購物過程中來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成就或支付能力。不利於大學生社會心理需求的滿足和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

  3 加強大學生網路消費的引導和教育

  基於上述問題,為促進大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大學生養成正確網路消費習慣和消費道德,就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網路消費的引導和教育。具體來講,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3.1加強大學生的基礎知識教育。為促進大學生正確網路消費心理的形成,必須讓大學生掌握一定的網路消費基礎知識。具體來講,一是要加強大學生的電子商務理論教育,使學生了解電子商務的基本理論、網路消費的具體內容等。二是要加強大學生的網路知識的教育,使大學生了解當代社會常見的網路安全技術,增強大學生的網路安全意識。

  3.2加強大學生的網路文明與責任教育。除了對大學生進行基礎的理論知識教育外,還要大力加強大學生的網路文明教育。鼓勵大學生文明上網、文明消費,養成良好的網路消費道德。通過對大學生的網路文明和責任教育,讓大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消費與社會持續的發展、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的關係,深刻認識生態需要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關注社會消費問題,提高社會責任感。

  3.3加強大學生網路消費行為的引導。應該通過網路消費模擬或實際操作,加強對大學生網路消費行為的引導。鼓勵大學生在網路消費過程中訪問信譽度比較高的網站;也倡導大學生在網路消費中選擇第三方支付,比如趣網的安付通、阿里巴巴的支付寶等來降低網路消費的風險;還要讓學生增強其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當發生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鼓勵他們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結論

  當代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有著其獨特的個性特徵。這些個性特徵決定了大學生在進行網路消費時有著其他人群所不具有的特徵,比如追求個性化、追求物美價廉、追求方便快捷、追求新鮮事物的消費心理。這些消費心理客觀上促進了我國網路消費的發展,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網路消費風險意識不夠、盲目消費、高消費現象較為嚴重、不利於社會心理需求的滿足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從加強大學生的基礎知識教育、網路文明與責任教育以及加強大學生網路消費行為的引導等方面努力。

  參考文獻:

  1 胡立源,淺析大學生的網上購物,商場現代化,2008***8***:45-46

  2 周顏玲,婁進舉,大學生網路消費調查及分析,商場現代化,2008***17***:176

  3 高亞娟,影響大學生網路消費行為的因素研究,科學時代,2010***7***: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