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之重生讀後感

  鷹之重生,猶如人的重生。讀了之後,我們獲得哪些啟示?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在鳥類當中,老鷹是長壽之王。它之所以達成這一“長壽之最”,是因為它經歷了痛苦的銳變。鷹如“鳳凰涅磐”一樣,在經過風雨之後,綻放出了屬於自己的美麗彩虹。讀了《鷹之重生》之後,我有如下感想:

  一, 要勇於剖析自己;工作時間長了,有了經驗是好事情,但是切不可麻木。就象老鷹一樣,在活了四十年以後,它及時剖析了自己的命運,沒有麻木的生活下去,從而發現了新的生存之道,很好的繼續生存了下去。我們也一樣,不能夠老是憑經驗去看問題,要通過不斷的自我充實,自我批評,不斷的向新的思想,新的事物靠近。我們在工作中應該積極思考,從而發現問題,最終解決問題。

  二, 要勇於放棄,敢於失敗;一個新的專案剛開始投資的時候,可能不能夠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效益,甚至我們還會賠上很多。但是我們就要敢於放棄那些“雞肋”, 我們要勇敢放棄一些過往支援我們成功而今天已成為我們前進障礙的東西,使我們可以重新飛翔。我們要積極尋找一個個的新專案,從新專案中找出效益,獲得贏利。這和老鷹啄掉舊的喙,長出新的喙,啄掉舊的羽毛,長出新的羽毛,拔掉舊的指甲長出新的指甲的道理是一樣的。

  三, 合理使用現有資源,合理使用人才;老鷹是用新長出來的喙來拔掉老化的指甲,新的指甲來拔掉久羽毛的。它為什麼不用舊喙來拔指甲,舊指甲來拔羽毛哩?很顯然,舊的喙不夠牢固,它可能非但不能拔掉舊指甲,還會弄的個自己脫落的結果,當然舊的指甲也是不能夠拔羽毛的。所以老鷹選擇了新喙,新指甲。同樣的,在我們的工作當中,我們要合理的使用現有資源,做到恰如其分的分工。有知識的大學生,就把他們安排到適合他們的崗位上去,而一些需要社會閱歷的,社會經驗的工作就由我們這些老同志來完成。這樣一來,我們就都能夠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終把工作做的漂漂亮亮的。

  四, 要學會尋找最好的策略;老鷹是先努力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從而完成自己的蛻變的。如果它就那樣隨便的在山腳,或者是其他地方來完成自己的蛻變的話,恐怕早就變成別人的“盤中餐,食中味”了。工作也是如此,蠻用力可不行,還得找準方向,找準方法,才能夠事半功倍。蠻用力氣說不定會南轅北轍哩!

  鷹蛻變的故事發人深省,它通過蛻變得以重生。相信我們長江潤髮集團在鬱書記的領導下,通過學習鷹的精神,勇於改革,勇於創新,明天會越來越好!

  篇二

  看了《鷹的重生》的視訊後,內心波瀾起伏的同時,更使我在學習,反思,審視如今的社會現狀中,收穫著太多太多彌足珍貴的智慧。

  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的一生可以長達70多歲,不過要活那麼長的壽命,它在四十歲的時候,必須做出一個痛苦卻又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為當鷹活到四十歲時,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喙因年齡也漸漸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膛,而它的翅膀也由於羽毛長得又濃又厚而變得十分笨重,也使得飛翔非常吃力,這時候鷹只有兩種選擇:一、等死,二、十分痛苦的重生。有很多鷹沒有選擇重生,在四十歲時因得不到食物而餓死,而另一些鷹選擇了重生,在懸崖上築了一個特別的巢,並且停在那裡不能飛翔。它首先用新長出來的喙,把原來的爪子,一根一根地拔出來,然後,當新的爪子長出來後,再把自己身上又濃又密的羽毛一根根地拔掉。五個月後,鷹才能像年輕一樣傲擊長空,再過三十年展翅翱翔的歲月。

  與其說《鷹的重生》是一個勵志故事,倒不如說是一副引導人們如何走出困境的洗滌心靈的良藥。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決定,來突破自己的瓶頸問題,實現自我超越,我們必須把不良的習慣和傳統的陳舊思想徹底拋棄,才能有所創新,有所進步。

  正如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孩子不肯學,卻從來不曾反思過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沒有問題?於是,習慣了以居高臨下的家長式的姿態去教訓孩子,常常不顧及“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錯誤的以為,“我”是孩子的父母,採取何種方式教育孩子,是個人的事,跟別人無關,而且總是自以為是的篤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可是否能夠真正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性?從來不懂得去思考:究竟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孩子的心,使其心甘情願地主動選擇改變。若是父母要將“愛”真正融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走出教育的誤區,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的,並不是情緒化地加以對待就能奏效。當然,選擇學習一些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是最好的途徑,不過,這對於來自方方面面生活壓力的父母來說,需要先突破思想上的瓶頸問題:學會取捨,才能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才能引領著孩子朝著科學的陽光大道一路邁進;才能真正有能力去實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

  如今的教育缺少太多的思考和創新意識,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不同個體的成績,是否合理?用繁多的作業量來提高孩子的成績,卻泯滅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無師自通的父母們,在摸索和瞎折騰中,耽誤了一個個孩子的最佳教育時期;“差生都是冤假錯案,而這些錯案,又有誰來評審呢?面對這麼多的問題,如果不能尋求改變和突破,難道我們真得要像有些鷹一樣,等死嗎?鷹是因為沒有選擇痛苦的重生,因得不到食物而餓死,而我們人類呢,難道就應該在墨守成規,坐以待斃中,走向不歸路嗎?

  綜合分析如今的教育現狀,家庭,學校,社會沒有形成一個共識:對“做人教育”的重視。所以,大部分孩子在苦不堪言的學習生活中被逼無奈地學習,喪失了學習的動力***快樂***。如果是真正意義上的做人教育,至少不該缺少最起碼的尊重和理解。尊重,教育尊重過孩子們不堪重負的感受嗎?理解,教育又何曾理解過孩子們被迫無奈的處境呢?減負,減負,只是成了一種“口號”,卻不能有效地走進孩子們的生活。

  在這樣一個一時無法扭轉的大環境下,父母們不得不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與其讓孩子們在“書海”中,痛苦地掙扎,倒不如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特長,讓他***她***們在樂趣中,凝聚歡笑和激情,奔赴理想的港灣。唯有這樣,才能做到像鷹一樣重生,雖然這條路並不平坦,灑滿了艱辛的淚泉,但這才是真正通向希望的唯一選擇。

  篇三

  在鷹的一生中,將經歷一件重大意義的事。這件事發生在它們40歲時,鷹的生命將走到盡頭,而拯救自己的方法只能是用喙啄掉羽毛,再忍著巨大的疼痛讓自己重生。

  鷹在經歷磨練後,長出了更豐滿的羽翼,重新成為空中之王,延長了30歲的生命。如慾火仍鎮定自若的鳳凰,經歷火焰的狂暴卻在灰燼中重生。

  人也是如此,要想獲得重生,必然要經歷磨練、痛苦,在痛苦中奮發圖強,在逆境中不屈而上。

  一些逆境是自然天生的,如鷹的初始壽命只有40歲。要想延續生命,就要衝破逆境,為重生而準備。鷹的祖先因為吃尖刺的果子感到痛苦從而被迫學會吃魚,磨練出又長又尖的喙,而習慣了吃果子的長喙鳥最終滅絕,因為它們的長喙在果子消失後捉不了魚。

  懼怕痛苦的人將步步退縮,而堅強向上的人將走向成功——因為他們會從痛苦的磨練中找到人生的啟迪、教訓,從而提升自己。

  面對重生帶來的疼痛,膽怯的鷹不配獨傲天空——它們的屍骨留在了荒野上,面對磨難而退縮的人是沒有尊嚴的,他們將被寫在歷史的恥辱史上。想當年岳母刻字成就了岳家軍的光榮,劉光世的退縮使他在敵人面前被恥笑,而史鐵生在輪椅上創作了不朽著作令人震撼。

  人生道路上的一些磨練其實是一種恩惠,它在人沮喪時開始反思自己,令人如獲新生,向新的生活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