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面對挫折的故事精選

  鋼是在烈火和急劇冷卻裡鍛煉出來的。所以才能堅硬和什麼也不怕。我們的一代也是這樣在鬥爭中和可怕的考驗中鍛煉出來的,學習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海倫.凱勒創造的奇蹟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慈善家。

  海倫剛出生時,是個正常的嬰兒,能看、能聽、也會咿呀學語。可是,一場疾病使她變成了又瞎又聾的小啞巴----那時她才19個月大。父母在絕望之餘、只好將她送至波士頓的一所盲人學校,特別聘請一位老師照顧她。所幸的是小海倫在黑暗的悲劇中遇到了一位偉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老師。

  就這樣,在安妮.沙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海倫憑著觸覺----用指尖代替眼睛和耳朵,學會了與外界溝通和交流。她在10多歲的時候,名字就傳遍了全美國,成為殘疾人的楷模。

  小海倫成名後,並未因此而自滿,她繼續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年,這個學習了指語法、凸字及發音,並通過這些手段獲得知識的20歲的姑娘,進入了哈佛大學德拉克利夫學院學習。她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我已經不是啞巴了!”她發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興奮異常。不斷地重複說:“我已經不是啞巴了!”4年後,她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受到大學教育的盲聾啞人,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海倫不僅學會了說話,還學會了用打字機著書和寫稿。她雖然是位盲人,但讀過的書卻很多。而且,她著了7冊書,比一般“正常人”更會鑑賞音樂。

  海倫的觸覺極為敏銳,只需用手指輕輕地放在對方的脣上,就能知道對方在說什麼;把手放在鋼琴、小提琴的木質部分,就能“鑑賞”音樂。她能以收音機和音箱的振動來辨別聲音,又能利用手指輕輕地碰觸對方和喉嚨來“聽歌”。

  如果你和海倫.凱勒握手,5年後你們再見面握手時,她也能憑著握手來認出你,知道你的美麗的、強壯的、體弱的、滑稽的、爽朗的或者是滿腹牢騷的人。

  這個克服了常人“無法克服”的殘疾的“造命人”,其事蹟在全世界引起了震驚和讚賞。她大學畢業那年,人們在聖路博覽會上設立了“海倫.凱勒日”。她始終對生命充滿信心,對事業充滿熱忱。她喜歡游泳、划船以及在森林中騎馬;她喜歡下棋和用撲克牌算命;在下雨的日子裡,就以紡織來消磨時間。

  海倫.凱勒憑著她那堅強的信念,終於戰勝了自己,體現了自身價值。她雖然沒有發大財,也沒有成為政界傳人,但是,她在人生事業中所獲得的成就比富人、政客還要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好在歐洲、亞洲、非洲各地巡迴演講,喚起了社會大眾對殘疾人的注意,被《全英百科全書》稱頌為有史以來殘疾人士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篇二:奧斯特洛夫斯基堅強練習寫字

  奧斯特洛夫斯基只有手腕能活動,眼睛又看不見,寫字很吃力,也很慢。他躺在床上先構思整部書的輪廓,並把每章每節想好,再由他口授,妻子亞拉為他記錄。時間長了,這也不是個辦法,一旦妻子不在就寫不了啦。於是他要人用硬紙板做了一個框子,在上面刻成一個個方格,把稿紙放在下面,然後用手摸著框子自己寫。

  夜深了,只有他房間裡傳出寫字的沙沙聲。他不需要光,只要大腦和手就夠了。他不停地寫下去,寫好一頁就用僵硬的左手顫顫抖抖地抽出一頁。為了避免一行字寫到另一行裡,他的鉛筆從來不離開紙。每天清晨,當妻子醒來,寫好的稿紙已散落一地。她趕忙幫他拾起來理好。這時,妻子發現,睡著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嘴脣上有一層淡淡的血痕。顯然,這是為了抵抗病痛的折磨,忍痛寫作而咬出來的……

  最後他完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作。

  篇三:耳聾的幻想家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科學家,有俄羅斯航天之父的美譽。他生在俄國樑贊省的一個美麗的村莊。在父親的培養下, 康斯坦丁從小就養成了謙虛、節儉、熱愛勞動及自立的習慣;小康斯坦丁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愛幻想。

  8歲那年,母親送給小康斯坦丁一隻氫氣球,並且叮囑道:“小康斯坦丁,要拿好了,不然氣球會飛走的。”康斯坦丁小心地接過這隻紅紅的氫氣球,高興極了,氫氣球一下子就飛了出去,飄飄蕩蕩地越飛越高,很快飛到了天空深處。

  “康斯坦丁,媽媽剛才叮囑過你了,怎麼還是讓氣球飛走了?”媽媽嗔怪道。

  “媽媽,”小康斯坦丁望著越飛越高的氣球,苦有所思地說:“氫氣球飛到哪裡去了呢?”

  “大概到星星上去了吧。”媽媽說。

  “那麼,我能像氫氣球那樣飛到別的星星上去嗎?”小康斯坦丁好奇地問媽媽。

  “那是不可能的。”媽媽回答道。

  “如果我乘一隻氫氣球呢?就可以了吧?”

  “也不行。”

  童年的康斯坦丁就是這樣地喜歡幻想,喜歡問很大奇怪的問題。

  但是生活對小康斯坦丁這個小幻想家來說,卻是不幸的。10歲時,小康斯坦丁不幸患上了猩紅熱,由此所引起的嚴重併發症使他幾乎完全失去了聽覺。從此,他成了一個半聾的孩子。由於耳聾,小康斯坦丁上學時,聽不清楚老師講的內容,他常常招致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康斯坦丁逐漸與人們拉開了距離,他無法繼續在學校讀下去了,只好輟學回到家裡。母親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對小康斯坦丁的教育上,教他讀書寫字,常常誇獎他出色的想像力。

  可是,災難接踵而來。兩年後,母親去世了。小康斯坦丁陷入了人生最痛苦、最憂傷的時刻。但是,這些都沒有擊倒他,反而使他更加發憤地讀書,以幻想的方式忘卻痛苦與煩惱,從而使他走上了獨立思考、立於善與思考的道路。

  康斯坦丁通過刻苦的努力,學到了許多物理知識。後來,他又愛上了設計各種模型,以此來檢驗自己學到的知識。在製作這些模型的過程中,小康斯坦丁學會了木工、鉗工和使用其他工具的技能。

  後來,康斯坦丁一邊教書,一邊做獨立的研究工作。1883年,他在一篇名為《自由空間》的論文中,正式提出利用反作用裝置作為太空旅行工具的推進動力的設想,使人類幾千年來關於宇宙航行的幻想終於變成了科學的可能,為後人開拓了一條通往星際空間的廣闊道路。

  1957年,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以及1969年美國的登月壯舉,最終使得他的理論設想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