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為何英年早逝

  李典是東漢末年的名將,好儒學,素有長者之風,為人謙虛謹慎,從不與人爭功,深受曹操的器重和將士們的尊敬。但是李典英年早逝了。那麼你知道為何李典英年早逝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李典是曹操麾下的一員名將,他不喜兵法,素來喜愛儒家典籍。後來跟隨堂弟投奔於曹操麾下,為其伯父報仇。在堂弟死後,李典就統領了李家的部隊。一開始,李典只是負責運輸糧草,後來才有機會前往一線作戰,他的軍事天賦以及寬容的肚量才得以顯露。至於李典的死因在史書上沒有任何的記載,有人根據他的諡號推測,李典是戰死於逍遙津之中,而且死狀十分悽慘、

  李典在三十六歲的時候,就英年早逝了,曹丕繼位後追諡其為愍侯。而愍同憫,是憐惜和哀愁的意思。於是,就有人猜測有戰死的可能。

  當然,對於李典死因的這個猜測,是基於李典生於174年,死時36歲的這個條件之上。因為對於李典的生卒年,史書上同樣沒有詳細的記載。關於李典的生卒年也就有了四個可能,一是上文提到的,二是李典生於174年,而他並不是死於36歲,而是46歲。其三是李典生於174年,而他死於36歲,而其中與孫權的交戰指的是第一次合肥之圍。但是這樣一來,之後關於三國志張遼傳等的記載都是錯誤的。另外的可能就是其他的未知因素了。

  所以,關於李典的死因並沒有什確切的定論,只知道李典是英年早逝的。

  李典墓

  李典早年便跟隨伯父效力於曹操,在伯父被殺之後,幫助堂弟報仇雪恨。此後,李典大多負責軍糧的運輸問題,過了很久才得以前往前線作戰。李典為人溫和,能夠顧全大局,在國家利益面前,放下個人的私怨。他雖然與張遼等人不和,但是還是與張遼聯手,共同大敗孫權。可惜李典英年早逝,曹丕念其功,追諡其為愍侯。

  李典的墓就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中。1992年的時候,在山東省的鉅野縣昌邑鄉意外發現了一座漢墓。根據層層考察,才有了初步的推論,這應該是曹操手下的名將,李典之墓。

  李典是三國時期魏國有名的武將,深受曹操的讚賞和器重,至今還流傳著與他有關的許多故事。李典是一個深明大義、能夠顧全大局的人,他被將士們視為長者。可惜的是,縱使李典滿身才華、品德高貴,他還是英年早逝了。李典死的時候,還很年輕,只有三十六歲。而李典的墓於1992年被發現,這是一座石墓室,如今它已經依照原樣,被移建到菏澤博物館的一層大廳之內。

  李典的墓發現於1992年,如今就在菏澤博物館內。

  李典厲害嗎

  李典是曹操麾下的重要將領,他為人謙和,待人溫厚,對有識之士尤為尊重,頗有長者之風。除此之外,他素來以足智多謀而著稱。

  李典早年就投奔於曹操,只是一開始他只是負責糧草運輸,過了很久才得以調往前線。在一次運輸糧草的途中,發現水道被斷絕,導致船隻無法通過。有人建議放棄水路走陸路,但是李典說:“敵軍能夠依仗的只是水勢而已,而且他們認定了我們無法過去,懷有輕敵之心,倘若這時候出其不意的攻打他們,定能取勝。而且在軍隊之中,只要是對國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我們現在必須立即進攻。”於是,在李典的帶領下,他們利用敵軍對水勢的依賴以及輕敵的心理,北渡黃河,使得水路得以暢通。

  202年,夏侯淳與李典等人奉命抗擊劉備。劉備燒掉陣營撤退,夏侯淳見狀立即追擊,李典勸他說:“敵人突然撤退,定然有詐。且道路險阻,不能追擊。”但是夏侯淳不聽,執意帶隊追擊,而李典則留守於後。夏侯淳一路追擊過去,果然就遭到了劉備軍隊的埋伏,戰況危急。李典早有所料,帶著兵趕來救援,劉備見此才退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