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客家博物館

  位於廣東梅州市區客家公園內,是收藏、研究、展示客家人文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欣賞閱讀。

  一、簡介

  位於廣東梅州市區客家公園內,是收藏、研究、展示客家人文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總投資1.7億多元,由五個展廳的主館及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館等分館組成。其中主館總佔地面積163.2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現有文物194件,文獻史料近100件。

  總投資1.3億元,佔地163.2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是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代表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場所,是中華漢民族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專題博物館。博物館以收藏、展示、研究和傳播客家文化為重任,彰顯全球客家文化精神魅力的,喜傳捷報、身披"國"字號。

  館刊《客家文博》是國內唯一的專題性挖掘、整理、研究客家歷史文物及客家民俗文物的學術刊物。

  二、博物館主館

  由主館和分館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館組成。主館佔地面積5984.7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館內設有固定陳列<客家人>主題展覽,以“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客家騰飛”五部分展陳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內容,向世人傳播、展示客家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三、建館意義

  千百年來,客家人從中原越黃河,跨長江,沿贛江上溯至贛州,越過武夷山到長汀,最後來到粵東深山——梅州,然後又從這裡走向全國,走向海外,走向世界,展現了一幅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尤其是濃章重彩寫下了光榮的革命歷史:中國近現代史上三次革命運動——太平天國運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土地革命和二萬五千里長徵,都與客家人有著莫大的關係。從洪秀全到孫中山,從羅芳伯到丁日昌,從“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黃遵憲到“總在關鍵時刻起關鍵作用”的開國元帥葉劍英,一代又一代的客家英傑,引領了民族解放和歷史發展的潮流,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客家民俗亦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以中原古漢語為基礎的客家話,是中國漢語八大方言之一;梅州山區百姓的家傳服飾仍有漢唐遺風:優美雋永的客家山歌蜚聲海內外;獨具魅力、古樸典雅的客家圍樓、圍龍屋等特色民居,堪稱中國民宅建築之瑰寶。

  梅州客家公園的建成,為挖掘、傳承客家文化提供了重要平臺。它還將地處梅城東山片的梅州歷史人文古蹟周溪河上的狀元橋、東山書院、兩院院士廣場、千佛塔等古今建築物連結成一條文化長廊,成為閩粵贛千里旅遊長廊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四、十大症結

  由於一批經濟犯罪,且未滿刑的罪犯在被廢標後仍照樣篡奪了布展權,把個搞得烏煙瘴氣。

  4月8日,著名客家將帥、抗日民族英雄、新四軍軍長葉挺的忌日,客家博物館卻選擇這一天開館,自然無視這個日子,亦可見布展者的狹隘,綜合觀眾意見列出十大症結:

  淺薄無知,從根本上缺乏對客家全面瞭解與整體把握,充其量只是一個縣城性的展覽館,根本沒有像樣的文物;

  無根無底,預展中已有人在報紙上指出其缺乏文化底蘊,這一要害問題未能解決,沒能表現出客家人在文化教育上的深厚根底;

  數典忘祖,竟敢把上億客家人公認的“客家搖籃”贛州,貶斥為“客家錨地”;

  有眼無珠,已被公祭數十年並且被世所公認的“客家祖地”——石壁,也被矮化成了小小的“驛亭”;

  目空一切,旁若無人,把近鄰的,擁有2222年曆史的“客家古邑”,排斥在客家展示之外;

  惟我獨尊,無視鄰省及其它省份客家的存在,如湖南第一大客家縣——炎陵,居然連客家縣名都沒出現;

  無視歷史,把客家自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土地革命等歷史上的豐功偉績打得七零八落,幾乎不予展示;

  魚目混珠,把非客家文化元素的東西用來冒充客家,中國自古以來的斗拱結構,硬說成是客家獨有,佔了一大片展區;

  缺乏品位,亂擺地攤,無邏輯、無系統,連地方民俗館的檔次都不如,一如眾多博物館專家所評;

  欲蓋彌彰,耗資2000多萬,明眼人一看就不過只用三幾百萬,卻搬兵請人誇每平方米只用2000元很節省,此地無銀三百兩。

 

 看了的人還看了:

1.參觀廣東省博物館心得體會

2.廣東省博物館導遊詞

3.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4.廣東鴉片戰爭博物館導遊詞

5.廣東最美十大古村落

6.廣東深圳導遊詞4篇